本書對國民收入核算,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宏觀經濟政策分析,宏觀經濟政策實踐,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失業與通貨膨脹,開放經濟下的短期經濟模型,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宏觀經濟學在目前的爭論和共識,西方經濟學在中國的應用等內容逐一作了介紹。本書體系完整,條理清晰,體現了學習西方經濟學應掌握的基本知識。書中配套增加了配合《西方經濟學》(第六版)宏觀部分的光盤,對書中各章教學目標、教學建議時長、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了簡練精當的串講。
高鴻業,知名經濟學家,“西方經濟學”學科奠基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第十二章 宏觀經濟的基本指標及其衡量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的特點
第二節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核算方法
第三節 國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標
第四節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節 名義GDP和實際GDP
第六節 失業和物價水平的衡量
第七節 結束語
第十三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節 均衡產出
第二節 凱恩斯的消費理論
第三節 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及變動
第四節 乘數論
第五節 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決定
第六節 三部門經濟中各種乘數
第七節 四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的決定
第八節 結束語
第十四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 IS—LM模型
第一節 投資的決定
第二節 IS曲線
第三節 利率的決定
第四節 LM曲線
第五節 IS-LM分析
第六節 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
第七節 結束語
第十五章 國民收入的決定: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第一節 總需求曲線
第二節 總供給的一般說明
第三節 兩種極端的總供給曲線
第四節 常規總供給曲線
第五節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對現實的解釋
第六節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數學小結
第七節 結束語
第十六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第一節 失業的描述
第二節 失業的原因
第三節 失業的影響與奧肯定律
第四節 通貨膨脹的描述
第五節 通貨膨脹的原因
第六節 通貨膨脹的成本
第七節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
第八節 結束語
第十七章 宏觀經濟政策
第一節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以及經濟政策影響
第二節 財政政策及其效果
第三節 貨幣政策及其效果
第四節 兩種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節 博弈論在宏觀經濟政策中的應用
第六節 關于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爭論
第七節 供給管理的政策
第八節 結束語
第十八章 開放經濟下的短期經濟模型
第一節 匯率和對外貿易
第二節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第三節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應用
第四節 南—北關系的一種經濟分析
第五節 結束語
第十九章 經濟增長
第一節 國民收入長期趨勢和波動
第二節 經濟增長的描述和事實
第三節 增長核算
第四節 構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長模型
第五節 應用新古典增長模型
*第六節 內生增長理論
第七節 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第八節 結束語
第二十章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第一節 消 費
*第二節 投 資
*第三節 貨幣需求
第四節 結束語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第一節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淵源
第二節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第三節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第四節 一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AD - AS模型
第五節 新凱恩斯主義形成的理論背景和特征
第六節 名義黏性
*第七節 一個新凱恩斯主義的AD-AS模型
第八節 目前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共識
第九節 本章和宏觀經濟學結束語
第二十二章 西方經濟學與中國
第一節 西方經濟學與意識形態問題
第二節 我國借鑒西方經濟學問題
第三節 2008年金融危機對現行西方經濟理論的挑戰
第四節 關于當前中國經濟改革一些問題的思考
第五節 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幾個問題的思考
附錄一 引用文獻中英文對照表
附錄二 重要人名譯名對照表
附錄三 重要術語漢英對照表
專欄目錄
專欄12—1 人均GDP世界2014年排名以及我國國內各地發展不平衡情況
專欄13—1 中美邊際消費傾向比較
專欄13—2 中國的投資乘數問題
專欄14—1 中國 IS—LM曲線的特點
專欄15—1 為什么短期總供給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不同
專欄15—2 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
專欄16—1 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及其存在的問題
專欄16—2 1978—2013年中國的通貨膨脹
專欄17—1 美國財政制度與政策變遷的簡要回顧
專欄17—2 經濟復蘇時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操作與泰勒規則
專欄18—1 布雷頓森林體系
專欄18—2 希臘的債務危機
專欄19—1 增長率的重要性
專欄19—2 解釋增長奇跡
專欄20—1 行為經濟學和消費
專欄20—2 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分析法
專欄21—1 魯濱遜·克魯索的經濟學
專欄21—2 亨利·福特與效率工資
專欄22—1 中國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專欄22—2 浙江麗水市政府“瘦身”權力清單,“強身”責任清單, “放權不卸責”
專欄22—3 習近平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三個特點及帶來的四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