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民族結構》是哈貝馬斯極具現實關懷的一本文集,探討的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家問題,收錄了作者的10篇重要論文,分4個主題。哈貝馬斯診斷認為民族國家的政治框架已經不能夠與全球化的現實政治局面相契合,他認為必須尋找一種新的全球政治秩序形式,在其之下,不同共同體可以既保持差異性,又實現社會均衡。就歐洲來說,即能夠超越歐洲中心主義的窠臼,又不會被其他文化侵蝕,在文化間性話語當中,保持一種充分解中心化的視角。
全書以四個部分對以上問題進行闡釋:*部分闡明了當下所面對的民族語境的歷史淵源;第二部分則對現實做出了診斷并給出了解決方案;第三部分闡明了方案所立足的哲學背景;第四部分寫到了克隆人的問題,實際反思的是現代性自我理解中的自主概念。
哈貝馬斯是當世*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理論不囿于某個學科,而是在對現代性問題的整體關照下,打通哲學、社會學、語用學、法學、政治學等領域,以跨學科的宏大視野和整合能力,從總體性上診斷現代性的癥結,并給出藥方,因此,哈貝馬斯被視作當代黑格爾。
《后民族結構》集中反應了哈貝馬斯對當前德國國內政治以及國際政治的理解、批判和重構的思路。特別是他提出的所謂沒有世界政府的全球管理制度,在當代西方政治理論界以及其他現實政治領域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成為歐盟推行政治改革的理論資源。在歐盟多有變局的當下,重新回顧本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現實意義。
本書譯者是哈貝馬斯研究專家,對哈貝馬斯思想的理解十分充分而透徹。譯文十分流暢,雖然原書很具理論深度,但譯文讀起來并不艱澀,可見譯者對于原書的消化咀嚼已十分到位。
前 言
對于新的跨界格局而言,變動與界限是一幅很有誘惑力的圖景。1846年,在法蘭克福召開了日耳曼語言文學家大會,會議主要是為了明確民族的界限,可是到了今天,民族的界限卻處于變動之中。本書前兩篇主打文章就是要從兩個不同的視角來闡明我們的民族語境。當時,共和主義的視角才剛剛萌發。今天,我們卻在冷靜地審視其災難性的終結。
對短暫的20世紀進行回顧和診斷,目的是想澄清當下充滿絕望的氛圍。通過回顧,我們可以更好地關注下個世紀面臨的棘手問題:社會福利國家的民主制度在跨越民族界限的情況下能否得到堅持和發展?后民族結構與民主的未來一文追溯了選擇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政治路線,但對超越新自由主義和老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三條道路這套修辭不抱任何信任。
隨著歐洲的貨幣政策開始一體化,我們注意到聯盟有回轉的趨勢。滿足于市場一體化的歐洲人與從民族國家的觀念出發對歐元持懷疑態度的人攜起手來,想一同使歐洲僅僅停留在經濟一體化的水平上,并讓歐洲在政治上永遠都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這樣做所要付出的代價預計就是社會發生扭曲,而這樣的代價按照今天的文明標準來衡量是昂貴甚至過于昂貴了。沒有社會公正,也就不會有民主的合法性。這是一種保守主義的基本原則。人們對超越左和右的烏托邦設計應當保持懷疑的態度,但在革命派與保守派之間似乎存在著角色互換的可能性。因為,所謂革命,就是要打消人們對于平等的普遍主義標準的追求,把社會不平等歸結為成功者和失敗者所具有的自然特性。
不過,在民族框架內,政治越來越難以與全球化的競爭保持同步。我認為,一種規范性的選擇只能是使歐盟實現聯邦制(歐盟本來就在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上具有了一定的活動空間),這樣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突破;然后,我們才可以去考慮在未來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秩序,既保持著差異性,又實現了社會均衡。歐洲致力于消滅任何一種暴力,包括社會暴力和文化暴力,這樣一個歐洲將不會受到后殖民主義的侵蝕,因而也不會倒退到歐洲中心主義。在人權的文化間性話語當中,也會保持一種充分解中心化的視角。
第三部分的文章概略地回顧了我在主要部分分析后民族結構的挑戰所立足的哲學背景。現代性的自我理解當中也包含著一個自主的概念。這個自主概念是反對重新討論克隆人體器官的一個論據(第四部分)。
哈貝馬斯
1998年7月于施塔恩貝格
尤爾根·哈貝馬斯(Jrgen Habermas,1929 ),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歷任海德堡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以及德國馬普協會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長,1994年榮休。
哈貝馬斯是繼阿多諾、霍克海默之后,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中堅人物。
由于思想龐雜而深刻,體系宏大而完備,哈貝馬斯被公認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被稱作當代的黑格爾和后工業革命的最偉大的哲學家,在西方學術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曹衛東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兼任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德國《論證》雜志和香港《社會理論學報》編委、德國普萊斯納學會學術委員,先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前言
第一部分 民族語境
何謂民族?三月革命前時期精神科學中的政治自我理解:以1846年日耳曼語言文學家法蘭克福大會為例
論歷史的公用
第二部分后民族結構
災難與教訓短暫的20世紀:回顧與診斷
后民族結構與民主的未來
論人權的合法性
歐洲是否需要一部憲法?
信仰與知識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自我理解
現代性的概念兩個傳統的回顧
哲學與政治的不合拍紀念馬爾庫塞誕辰100周年
第四部分反對克隆人的論據
遺傳學的奴役統治?復制醫學進步的道德界限
不是自然阻止克隆,而是我們自己必須作出決定
克隆人不是民事案件
附 錄
關于《事實與價值》對卡多佐法學院會議文集的回應
哈貝馬斯研究文獻(1959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