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晚清的漢語基督教文學,尤其聚焦在傳教士和口岸文人一起合作翻譯或寫作的新教作品;時間段為1807年在晚清漢語基督教文學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澳門始,至1919年《圣經》和合本的出版止。本書作者通過三個主題:典律的碰撞文學的推動者和本色化再現來系統地研究晚清漢語基督教文學,將這個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推向了縱深。 *個主題典律的碰撞 分述三個問題:一是清廷《圣諭》的傳教士英譯如何體現出儒耶的沖突;二是打破舊有的典律之后,圣書的俗解帶來的現代白話方言文學的興起;三是解釋典律的圣書方言作品如何影響了晚清方言小說的興衰。第二個主題文學的推動者 聚焦在漢語基督教文學的寫作者方面。第四章以馬禮遜和郭實臘兩位傳教士為中心。第五章意在揭示基督教文獻寫作過程中,中國文人作為文學的推動者,其身份危機和文化認同的復雜性。第六章討論了晚清時多次征文比賽中*重要的一次,即傅蘭雅在1895年發起的時新小說征文,并由此導致的中國現代小說的興起。第三個主題本色化再現。第七章以林樂知及其女婿劉樂義所譯的《安仁車》一書,來討論漢語基督教文學中的思想本色化議題。第八章是以漢語基督教小說中的插圖為中心,討論被譯的插圖如何體現宗教的本色化。第九章借助晚清《三字經》的各種仿作來討論蒙書與教化的關系。本書勾勒了這個實際上超過一個世紀的漢語基督教文學的演變歷程,給讀者描繪了一個完整的變遷圖像。
1.《現代的先聲:晚清漢語基督教文學》是由中山大學中文系組織編寫和出版的中國語言文學文庫·學人文庫中的一本。
2.本書勾勒了這個實際上超過一個世紀(18071919)的漢語基督教文學的演變歷程,給讀者描繪了一個完整的變遷圖像。
序 言
林 崗
晚清士大夫用三千年未有之奇變來形容自己所面對的正在天崩地裂的嚴峻局面,而這個局面外源性的因素無疑遠兆于明朝萬歷年間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千辛萬苦成功地在北京這個帝國的心臟站穩了腳跟的事實。只是由于其時力量的天平尚未傾斜而傳教士傳教又偏好上層路線,所以它所釀成的變化僅限于思想文化西學東漸的范圍,就算后來文化沖突偶爾上升到政治層面也無傷大雅。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以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東來為標志的清代晚期,那就眾所周知,事情正在起變化了。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國社會引發連串裂變,它們扮演的角色不但戲份加重,有時甚至喧賓奪主,直接上升為歷史活動的主角。然而在學術上,對于這么一個在重要歷史時期的重要角色的研究,外語世界似乎要勝過漢語世界。文獻資料的獲取不易,語言的隔閡和對重要性認識的尚待喚起,都可能是造成這局面的原因。如今擺在我案頭姚達兌博士所撰的《現代的先聲:晚清漢語基督教文學》一書,我認為它為漢語基督教文學研究挽回了一局。這部學術著作是漢語基督教文學研究領域迄今最為全面而有深度的學術探討。姚博士從耶儒爭勝伴生的基督教語言策略、文化沖突中的推動者和基督教本色化三個不同的路向勾勒了這個實際上超過一個世紀的漢語基督教文學的演變歷程,給讀者描繪了一個完整的變遷圖像。我讀過之后有點感想,附識于下。當年陳寅恪關注佛教傳入中國如何引起外來思想的傳播和與本土固有觀念的融合,他將外來思想借用本土概念的做法稱作格義。(見《之愍度學說考》)而正是佛教中人的格義推動了佛教與固有觀念的融合。東漢以來的佛教東傳和近世基督教的傳入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外來文化思想和宗教大規模進入的例子,但是后者尤比前者遠為復雜。因為后者不僅僅是一種外來宗教,而且還在這段歷史時期表征了從農耕文化到工業文明的現代性的植入,所以它所引爆后續的社會變遷鏈式反應要遠超過前者。作為一個接受十六世紀歐洲社會宗教改革洗禮而成熟的基督新教,它的身上不僅具有與福音書俱來所標示的宗教思想觀念,而且天然地帶上了現代社會的體制的力量。例如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印刷傳媒、醫院、學堂還有現代大學,九州域內無不創始于傳教士之手。觀念尤可緩慢浸潤從容斟酌,擇善而從,但體制的力量則是形勢逼人,無從阻擋。于是,在這個社會急速變遷的大時代,既有伴隨外來思想與固有觀念相互的格義,又存在外來體制在本土落地生根與本土調適學習的彼此效仿。效仿產生于原本不同的體制之間。外來者要進入,則往往關注本地對象,以備師法;而新體制在陌生環境萌芽發軔,則往往借鑒近似的藍本,以供揀擇。師法在地者和選擇近似的藍本都屬于體制生長的效仿。凡是效仿當然有因應改變,但是毫無疑問,效仿是外來體制在原來陌生的土地上生長的基本途徑。漢語基督教文學東漸超過一個世紀的歷史可以為姚達兌博士所稱的這種現代的先聲做一個絕妙的注腳。基督教傳播一大特色是講究布道。布道與佛教一對一參拜神像、或跟隨經師喃喃默誦經文、又或舉行香薰繚繞的各種儀式不同。布道近似于先知式啟蒙的洗禮,強調的是信眾組成的社群之間的交流,因此語言的選擇成為能否征服心靈的攸關所在。傳教士要將耶穌的真理打開中國,但也存在如何將耶穌的真理通俗化,使之婦孺皆知的問題。盡管耶儒的教理是有沖突的,但并不妨傳教士效仿官員和儒生將儒家的真理普及平民大眾的操作方式。從馬禮遜開始傳教士皆重視《圣諭廣訓》及其宣講,雖然有知己知彼的觀念層面的考量,但他們在中國傳教發展起來的特殊傳道方式未始不是從圣諭宣講中得到啟發。這就是典型的效仿,效仿自己的對手。效仿又在晚清文學變遷中激起了一連串的文化漣漪。傳教士用淺近的白話或者直接用所在傳教區的方言土話寫作或翻譯基督教勵志故事,這又間接帶動了口岸城市的文人用方言寫小說。傳教士效仿圣諭宣講,秉持傳道務使婦孺皆知的準則,他們的努力結出兩個果子:《圣經》和合本的產生和傅蘭雅的小說征文活動。前者在傳道的軌道之內,而后者溢出了傳教的范圍。是傳教士傅蘭雅而不是當時士大夫當中的先知先覺者意識到通俗語言和文學形式可資利用,這個問題的解答可從傳教士比士大夫更善于效仿中得到線索。傅蘭雅1895年的小說征文活動,就其對語言和文學形式的選擇運用來說,其實是效仿了明清以來坊間早已流行不衰的通俗小說傳統,只不過他改變其舊的趣味精神而灌注了啟蒙意識而已。用傅蘭雅《求著時新小說啟》的原話說,竊以為感動人心,變異風俗,莫如小說,推行廣速,傳之不久,輒能家喻戶曉。如金圣嘆、毛宗崗之流的明清文人也明白這個道理,并且在古代世界行之久矣,只不過他們不需要變異風俗而已。在一個求變求新迫人而來的時代,虛心一點,效仿周邊遠近的事物,就總能創出一些新東西來。1902年梁啟超提出小說界革命,明顯就是對七年前傅蘭雅做過的事情的效仿。我用效仿一詞,并沒有貶低歷史活動中創造者的創造性。效仿其實就是文化及其體制在變遷中的承接和開啟。當我們要被迫回答新事物是怎樣產生的時候,關注點就落到了新事物本身,而它顯然不是無中生出有的,它是創造者從已有的事物那里得到藍圖和摹本,進而按照創造者的理念和需要,加以改頭換面,組合拼接出來的。而這就是效仿。在急速變化的社會中,效仿現象也特別頻繁地產生,這也說明它作為一種歷史活動的方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相信,凡讀過姚達兌博士這本書,都能對這段近百年漢語基督教文學的歷史頻頻發生的效仿現象,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本書原是姚達兌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之后他又花了五年時間打磨潤色和修訂,補充了大量文獻資料,完善了論述,而我作為他攻讀學位的導師并沒有給予多少有價值的幫助。從題目的選定和論述框架的構筑都是他獨力完成的,他也是我教過的省心的學生。他的學術能力特別強,做起老師來我也特別輕松。記得當初談論文選題的時候,我有擔心過資料難覓,而結果卻是他這方面做得特別出色。攻讀學位的第二年,入選哈佛燕京學社的訪問研究員計劃,跨越重洋,利用資助的方便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圖書館廣搜珍稀文獻,大獲豐收。例如第七章討論到傳教士林樂知譯撰的《安仁車》,此前未為學者所知。又如傅蘭雅時新小說征文的參賽作者,過去多不知其生平。姚達兌博士鉤沉史料,逐一辨證,竟然大有創獲。凡此足以佐證他治學的勤謹、專注和深思。值此草序之便,祝愿他以此為學術的新起點,潛心探學,日積月累,取得更大的佳績。是為序。 寫于2018年春
姚達兌 廣東汕頭人。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廣州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研究員、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后。近年來,致力于中外文學經典及其翻譯、近代文史與宗教、世界文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近代文化交涉與比較文學》《耶魯藏<道德經>英譯稿(1859)整理與研究》。
目 錄
序 言 林崗序 曲一、 楔子二、對象限定和題目詳釋三、研究現狀和文獻回顧四、全書框架和章節要旨
上編 典律的碰撞
第一章 《圣諭廣訓》的流傳、英譯和影響一、沿波討源:清初禮樂道統之重建二、一種典律:儒教孝道與普世真理三、三種英譯:《圣諭》英譯與儒耶之爭四、小結第二章 圣書與白話(上)一、雅俗與文白二、《圣諭》與白話三、圣書小說:宣講、俗解和故事四、小結第二章 圣書與白話(下)一、近代基督教新教漢譯《圣經》系統二、《圣經》漢譯中的語言嘗試三、福音調和:《圣經》小說及其語言四、小結第三章 晚清方言小說興衰芻論一、前言二、興起三、繁盛四、衰逝
中編 文學的推動者
第四章 寫作主題:儒耶爭勝與打開中國一、前言二、儒耶爭勝:馬禮遜及其《古圣奉神天啟示道家訓》三、打開中國:郭實臘及其《中國開門》四、小結第五章 中國助手的文化認同一、侏離日迫,為禍日深二、管嗣復與裨治文的《大美聯邦志略》三、蔣敦復與慕維廉的《大英國志》四、小結:王韜的調適策略第六章 傅蘭雅時新小說征文一、傅蘭雅離開中國二、傅蘭雅的期待與主體間性三、時新小說與主權想像四、小結:事件的后續影響
下編 本色化及其再現
第七章 插圖的翻譯和基督教的本色化一、前言:跨符號系統的圖像翻譯二、利瑪竇的策略和圖像的本色化三、被翻譯的插圖和宗教的本色化四、借用佛教西天接引圖模式五、小結第八章 以儒證耶:林樂知譯述《安仁車》一、前言:林樂知的消變明教論二、《安仁車》的譯者、原作者和源文本三、以儒證耶:證道故事與倫理關系四、小結:林樂知的知識立場第九章 仿制蒙書:基督教《三字經》和太平天國《三字經》一、傳統《三字經》的性質及其儒家仿本二、教義爭勝和宗教宣傳:基督教仿作《三字經》三、太平天國《三字經》的主題和結構四、小結尾 聲一、性理之學與東方主義二、圣經東方主義及其化身三、推動者、本色化及其發展階段四、余論參考文獻致謝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