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花/民國通俗小說典藏文庫·張恨水卷》是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張恨水十余篇小說。張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現代性”強,能夠與時俱進,同時他對章回小說進行了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
《霧中花/民國通俗小說典藏文庫·張恨水卷》是民國通俗小說典藏文庫·張恨水卷之一。張恨水的寫作,在早期的時候是以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為主的。但是在他的創作后期,在陜甘游歷之后,文章的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特別是在重慶經歷了抗戰生活之后,他的作品現實主義特色更加突顯,愛情已經在他的作品中退為輔線,而更多地是反映現實生活和抗戰時期人們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變化。
小說大家張恨水
張贛生
民國通俗小說家中最享盛名者就是張恨水。在抗日戰爭前后的二十多年間,他的名字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即使不識字、沒讀過他的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有位張恨水,就像從來不看戲的人也知道有位梅蘭芳一樣。
張恨水(1895-1967),本名心遠,安徽潛山人。他的祖、父兩輩均為清代武官。其父光緒年間供職江西,張恨水便是誕生于江西廣信。他七歲入塾讀書,十一歲時隨父由南昌赴新城,在船上發現了一本《殘唐演義》,感到很有趣,由此開始讀小說,同時又對《千家詩》十分喜愛,讀得“莫名其妙的有味”。十三歲時在江西新淦,恰逢塾師赴省城考拔貢,臨行給學生們出了十個論文題,張氏后來回憶起這件事時說:“我用小銅爐焚好一爐香,就做起斗方小名士來。這個毒是《聊齋》和《紅樓夢》給我的。《野叟曝言》也給了我一些影響。那時,我桌上就有一本殘本《聊齋》,是套色木版精印的,批注很多。我在這批注上懂了許多典故,又懂了許多形容筆法。例如形容一個很健美的女子,我知道‘荷粉露垂,杏花煙潤’是絕好的筆法。我那書桌上,除了這部殘本《聊齋》外,還有《唐詩別裁》《袁王綱鑒》《東萊博議》。上兩部是我自選的,下兩部是父親要我看的。這幾部書,看起來很簡單,現在我仔細一想,簡直就代表了我所取的文學路徑。”
宣統年間,張恨水轉入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并從上海出版的報紙上獲得了一些新知識,開闊了眼界。隨后又轉入甲種農業學校,除了學習英文、數、理、化之外,他在假期又讀了許多林琴南譯的小說,懂得了不少描寫手法,特別是西方小說的那種心理描寫。民國元年,張氏的父親患急癥去世,家庭經濟狀況隨之陷入困境,轉年他在親友資助下考入陳其美主持的蒙藏墾殖學校,到蘇州就讀。民國二年,討袁失敗,墾殖學校解散,張恨水又返回原籍。當時一般鄉間人功利心重,對這樣一個無所成就的青年很看不起,甚至當面嘲諷,這對他的自尊心是很大的刺激。因之,張氏在二十歲時又離家外出投奔親友,先到南昌,不久又到漢口投奔一位搞文明戲的族兄,并開始為一個本家辦的小報義務寫些小稿,就在此時他取了“恨水”為筆名。過了幾個月,經他的族兄介紹加入文明進化團。初始不會演戲,幫著寫寫說明書之類,后隨劇團到各處巡回演出,日久自通,居然也能演小生,還演過《賣油郎獨占花魁》的主角。劇團的工作不足以維持生活,脫離劇團后又經幾度坎坷,經朋友介紹去蕪湖擔任《皖江報》總編輯。那年他二十四歲,正是雄心勃勃的年紀,一面自撰長篇《南國相思譜》在《皖江報》連載,一面又為上海的《民國日報》撰中篇章回小說《小說迷魂游地府記》,后為姚民哀收入《小說之霸王》。
1919年,五四運動吸引了張恨水。他按捺不住“野馬塵埃的心”,終于辭去《皖江報》的職務,變賣了行李,又借了十元錢,動身赴京。初到北京,幫一位駐京記者處理新聞稿,賺些錢維持生活,后又到《益世報》當助理編輯。待到1923年,局面漸漸打開,除擔任“世界通訊社”總編輯外,還為上海的《申報》和《新聞報》寫北京通訊。1924年,張氏應成舍我之邀加入《世界晚報》,并撰寫長篇連載小說《春明外史》。這部小說博得了讀者的歡迎,張氏也由此成名。1926年,張氏又發表了他的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至高峰的是《啼笑因緣》。1929年,上海的新聞記者團到北京訪問,經錢芥塵介紹,張恨水得與嚴獨鶴相識,嚴即約張撰寫長篇小說。后來張氏回憶這件事的過程時說:“友人錢芥塵先生,介紹我認識《新聞報》的嚴獨鶴先生,他并在獨鶴先生面前極力推許我的小說。那時,《上海畫報》(三日刊)曾轉載了我的《天上人間》,獨鶴先生若對我有認識,也就是這篇小說而已。他倒是沒有什么考慮,就約我寫一篇,而且愿意帶一部分稿子走。……在那幾年間,上海洋場章回小說走著兩條路子,一條是肉感的,一條是武俠而神怪的。《啼笑因緣》完全和這兩種不同。又除了新文藝外,那些長篇運用的對話并不是純粹白話。而《啼笑因緣》是以國語姿態出現的,這也不同。在這小說發表起初的幾天,有人看了很覺眼生,也有人覺得描寫過于瑣碎,但并沒有人主張不向下看。載過兩回之后,所有讀《新聞報》的人都感到了興趣。獨鶴先生特意寫信告訴我,請我加油。不過報社方面根據一貫的作風,怕我這里面沒有豪俠人物,會對讀者減少吸引力,再三請我寫兩位俠客。我對于技擊這類事本來也有祖傳的家話(我祖父和父親,都有極高的技擊能力),但我自己不懂,而且也覺得是當時的一種濫調,我只是勉強地將關壽峰、關秀姑兩人寫了一些近乎傳說的武俠行動……對于該書的批評,有的認為還是章回舊套,還是加以否定。有的認為章回小說到這里有些變了,還可以注意。大致地說,主張文藝革新的人,對此還認為不值一笑。溫和一點的人,對該書只是就文論文,褒貶都有。至于愛好章回小說的人,自是予以同情的多。但不管怎么樣,這書惹起了文壇上很大的注意,那卻是事實。并有人說,如果《啼笑因緣》可以存在,那是被揚棄了的章回小說又要返魂。我真沒有料到這書會引起這樣大的反應……不過這些批評無論好壞,全給該書做了義務廣告。《啼笑因緣》的銷數,直到現在,還超過我其他作品的銷數。除了國內、南洋各處私人盜印翻版的不算,我所能估計的,該書前后已超過二十版。第一版是一萬部,第二版是一萬五千部。以后各版有四五千部的,也有兩三千部的。因為書銷得這樣多,所以人家說起張恨水,就聯想到《啼笑因緣》。”
……
張恨水寫過一篇《我的小說過程》,的確,我們也只有稱他的小說為“過程”才最名副其實。從一般意義上講,任何人由始至終做的事都是一個過程,但有些始終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過程是乏味的過程,而張氏的小說過程卻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過程。有的評論者說張氏“鄙視自己的創作”,我認為這是誤解了張氏的所為。張恨水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又和白羽、鄭證因等人有所不同。張氏說:“一面工作,一面也就是學習。世間什么事都是這樣。”他對自己作品的批評,是為了寫得越來越完善,而不是為了表示鄙視自己的創作道路。張氏對自己所從事的通俗小說創作是頗引以自豪的,并不認為自己低人一等。他說:“眾所周知,我一貫主張,寫章回小說,向通俗路上走,絕不寫人家看不懂的文字。”又說:“中國的小說,還很難脫掉消閑的作用。對于此,作小說的人,如能有所領悟,他就利用這個機會,以盡他應盡的天職。”這段話不僅是對通俗小說而言,實際也是對新文藝作家們說的。讀者看小說,本來就有一層消遣的意思,用一個更適當的說法,是或者要尋求審美愉悅,看通俗小說和看新文藝小說都一樣。張氏的意思不是很明顯嗎?這便是他的態度!張氏是很清醒、很明智的,他一方面承認自己的作品有消閑作用,并不因此灰心,另一方面又不滿足于僅供人消遣,而力求把消遣和更重大的社會使命統一起來,以盡其應盡的天職。他能以面對現實、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在局限中努力求施展,在必然中努力爭自由,這正是他見識高人一籌之處,也正是最明智的選擇。當然,我不是說除張氏之外別人都沒有做到這一步,事實上民國最杰出的幾位通俗小說名家大都能收到這樣的效果,但他們往往不像張氏這樣表現出鮮明的理論上的自覺。
張恨水在民國通俗小說史上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作家,他不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一生的探索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可貴的經驗。
張恨水(1895-1967),原名張心遠,原籍安徽潛山。著名通俗小說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一生創作了100多部小說和大量散文、詩詞、游記等,共近4000萬字,現代作家中無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等。他不僅多產,而且是作品暢銷的作家。他的小說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他的讀者上有鴻儒,下至白丁,其作品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靡全國,傾倒無數男女,有“中國大仲馬”“民國一寫手”之稱。
小說大家張恨水(代序)張贛生
真假寶玉
小說迷魂游地府記
怪詩人張楚萍傳
難言之隱
張碧娥
戰地斜陽
一碗冷飯
滾過去
不得已的續弦
死與恐怖
以一當百
無名英雄傳
仇敵夫妻
風檐爆竹
九月十八
最后的敬禮
證明文件
人心大變
三十六歲
霧中花
人跡板橋霜
三個時代
同情者
《霧中花/民國通俗小說典藏文庫·張恨水卷》:
真假寶玉
話說襲人回家去了,寶玉一個人很是無聊,便拿了一本《京調工尺譜》躺在床上看。晴雯見了,便來推他道:“仔細冷著呢。又要……”寶玉一翻身爬起來,笑說道:“我倦了,躺一會兒就好,為何這般大驚小怪?”晴雯道:“呀,我曉得了,沒有這個人在屋子里,你就不高興哩。我們的話,只是耳邊風。”寶玉笑道:“我這個人真是馱東西的驢子,一天總要你幾鞭子繞好哩。”晴雯撲哧一笑,麝月聽了,走進房來笑說道:“當真的。倦了就出去散散悶來,不要睡涼了。”寶玉道:“不錯,我還要去瞧妹妹呢。”晴雯道:“怎么樣?我們的話一千句,還抵不了人家一句呢。”麝月咬著牙道:“啊喲,晴姑娘又編排上我啦。”
寶玉聽了一笑,也不和她們計較,就走出院來。剛剛走過沁芳橋,只見前面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小子一閃。他身穿一套古裝,把那銜的小玉化成蒲扇那樣大,掛在胸前面。寶玉心里想道:“我記得前回倒曾夢過這個。莫不是甄寶玉又來了?”想著便跟著那個人走,走到竹林子邊,只聽見那人放開嗓子唱道:“花姐姐回家去使人眷念,悶沉沉在院中度日如年。無聊賴到瀟湘閑游一遍,不覺是黃昏后月掛霜天。”
寶玉聽了大駭道:“這是什么人?怎么跑到這兒來放肆呢!”便追上前一步,看看那人到底是誰。只見那人雖是學自己的樣子,精神卻一臉滑氣,有三十上下年紀,加上個鉤鼻子,一點兒不像自己,心里想到,這一定不是甄寶玉了。誰呢?我聽璉二哥和蓉兒說,上海出了一班拆白黨,連京城里都有了,莫不是這一黨的人吧。北靜王那么一個清秀人,林妹妹還說他是臭男兒。這小子他也配學我來吊膀子嗎?便喝道:“是什么東西在這里胡鬧?包勇呢,把這人攆了出去。”那人一聽寶玉發怒,抬頭一看,真寶玉來了,自慚形穢,一溜煙就走了。
寶玉念佛道:“還好林妹妹沒看見,不然又要淘氣了。”正在思想,只聽見背后笑道:“你又發呆了,妹妹在這里等你呢。”寶玉回頭一看,只見一個大些的丫頭,裝作紫鵑模樣,在那里叫喚,粉雖擦得很多,然而比較李媽媽年紀小得有限。寶玉以為是傻大姐,沒去問,只見黛玉正站在欄桿邊閑看,便走近來道:“這幾天才好些,又貪涼了。”抬頭一看,不覺一驚,原來不是黛玉,另外是個人,黛玉是個國色,一雙眼睛本來像秋波,這人卻是近視眼,那面孔更不必說了,還不如小丫頭四兒。
寶玉想道:“我難道又走到太虛幻境來了嗎?怎么妹妹的臉都變了呢?”一邊想一邊走,自言自語道:“我去問問妙玉去。”剛到沁芳亭,只聽見長嘆一聲,復說道:“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奴知是誰?”寶玉笑道:“好了,這才是真的妹妹了。”走過亭子上,統統扎了五彩電燈。黛玉扶個小鋤子,又在葬花。寶玉道:“哎喲,大姐姐又要回來嗎?你瞧上上下下又扎花燈了。”黛玉道:“你不知道呢,現在凡是我出來的地方,總有燈彩的,這有什么稀罕呢?況且我也不是黛玉、麻姑呀,嫦娥呀。我喜歡哪個就做哪個。”寶玉仔細一看,果然不是黛玉。心里想道:“就是白果眼和招風耳差一點兒,其余都好。這家伙裝妹妹,還勉強對付過去。頭里那位,就太不自量了。”寶玉是見一個愛一個的人,便想同這人說幾句話。
這個當兒,誰知又跑出一個寶玉來。那人扭個不了,嬉皮笑臉直樂。寶玉笑了一笑,想道:“這是哪來的寶玉,比那位薛大哥還要呆十倍呢?”寶玉雖是這樣想,偏偏那假妹妹還親近他,和他說話,寶玉氣得不得了。不多會兒,這人走了,又來了一個,那個人也是學自己的模樣,卻是還胖些,把他放上屠案上去稱稱,足足地有二百四十斤。一雙腫眼泡,一張闊嘴,卻裝著聲音嫩聲嫩氣的話。那美人見他來了,說:“寶玉你來了嗎?”
寶玉驚訝道:“怎么他學我不算,還要偷我的號呢?咳!想是我享多了艷福,他們故意糟蹋我了。”(誰日不然)那美人一句話未了,只聽見桃花石背后,破鑼也似的答應了一聲,說道:“來了!”當時用目瞧去,又是一個寶玉,嘴里鑲了幾粒金牙齒,望之燦然。他怒氣沖沖地跑了出來,哪里是文雅風流的寶玉,就像喝醉了酒的焦大一般。當時幾個人嚇了一跳,都跑走了。
寶玉好不明白,只得走回去,剛剛走到省親別墅邊,只見那省親別墅牌坊上,對聯卻換了,一面是“歐風美雨銷專制”,一面是“妙舞清歌祝共和”。“省親別墅”四個字,也換了是“平權世界”。寶玉稀奇道:“這是些什么話?我一概不懂。”這個當兒,有個管園子的婆子說道:“二爺怎么不知道呢?這是去年雙十節日里貼的紀念品,還沒扯掉哩。”寶玉道:“啊,是這個緣故。”
寶玉回轉身來卻見鮑二家的遙遙地來了,仔細望去又像是黛玉。寶玉曉得今日是做夢,便不敢叫。那人走近來了,身段原是鮑二家的,服裝又卻像黛玉。寶玉道:“糟透了!林妹妹是個尊重人,記得那年鳳姐和史妹妹說唱戲的小旦像她,她就惱了,何況這人是個風流賣俏的樣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