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將帥·十大元帥 葉劍英元帥》:
剪辮子
葉宜偉讀書早,接受知識多,從懂事的時候起,就善于觀察并動腦筋想外面發生的事。特別是當他來到丙村鎮上學時,那梅江上往來的船只,那碼頭上進出的貨物,那街道上穿流的人群,那巷子里小販的叫賣……這一切,不僅豐富了宜偉的大腦,也使他眼界大大開闊了。
使他感到新奇的是,華僑、商人們從外地和海外傳來的一些新的思潮。什么“人和人要講平等、自由”,“反對官府壓迫窮人”等等,這些,同在私塾念的《論語》、《孟子》上講的,可不一樣了。
有些從海外歸來的華僑,甚至對人人腦后都拖著的一條大辮子提出了異議,說那是清朝統治階級壓迫廣大人民的一種象征。宜偉過去只覺得留這條辮子每天都要梳扎,非常不便。先生打學生時,也常常揪這條辮子。現在可是第一次聽說,它還有那么多的名堂哩。
“是的,這辮子確實是清王朝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學校里一位名叫林修明的進步老師(林修明后來成為廣州黃花崗72烈士之一),有一次公開對宜偉和幾個同學這樣說。他還給同學們講了好多歷史上官逼民反的故事,特別是發生在本縣的一件事,給少年葉劍英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那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時期,嘉應州(即后來的梅縣)有個叫王討食的人,不堪忍受地主的殘酷壓迫,聚眾數千人,揭竿而起。他們冒死攻打州城,殺死了知州。但是在清朝反動軍隊的鎮壓下,他們失敗了。壯士們的頭顱被掛上了城墻,殷紅的鮮血染紅了梅江……
宜偉的心被震撼了!自己家鄉就有這樣敢于反抗壓迫的人物,真是了不起呢。他開始懂得,社會上分為窮人和富人,還有從外國跑到中國來,同官府一起欺壓窮人的“洋鬼子”。窮人要改變自己的處境,就不能向邪惡勢力低頭,任人擺布;而是要反抗,要斗爭。此后,他一有機會,就去找林老師,聽他講故事,講自己從未聽過的許多新鮮道理。
一天,宜偉和幾個同學到林老師宿舍去玩,忽然發現林老師頭上的長辮子沒有了。“老師,您的辮子哪里去了?”宜偉問。
“剪了!”林老師激昂地說:“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在反對清王朝,我們不能再保留這辮子了!”
宜偉聽了心情十分激動,堅定地說:“我也把辮子剪了!”說著,拿起剪刀,自己拉著辮子,“咔嚓”一下剪斷了。隨即,其他幾個有勇氣的同學也剪了辮子。
消息很快在學校和圩鎮上傳開了。開明的人稱贊說:“這些學生娃娃有骨氣,剪得好!”頑固守舊的人則大叫大罵:“這簡直是造反,禿子打傘:無法無天了!”他們要求學校嚴厲懲處林老師和剪辮子的學生,甚至揚言要去報官。宜偉卻處之泰然,還繼續向人數說留辮子的壞處。
這事傳到了宜偉父母的耳朵里。一向愛撫宜偉的母親,心里直擔心兒子會鬧出什么事來。倒是父親走南闖北,見世面多些。他早聽說不少地方都發生了反清的事。梅縣~帶由于是華僑之鄉,海外回來的人多,反清情緒尤甚。他待兒子放假回家,摸摸兒子的頭,對宜偉的母親說:“他的辮子剪了就剪了吧,一個孩子,他們能把他怎么樣?”
確實,那些頑固守舊的人,面對清王朝大勢已去的局面,對宜偉這些剪辮子的學生,只能像秋后的知了一樣,無可奈何地哀鳴一陣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