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事業高速發展,公共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科技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果成為政府和公眾十分關注的議題。國家科技計劃是政府科技投入的重要載體,對科技計劃進行評價是改進計劃管理和提高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科技計劃的評價研究與實踐也成為國內外公共管理和政策領域的熱點之一。
《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比較研究》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對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的演變和發展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側重以歷史的視角和案例來考察評價體系的形成、發展、趨勢及其要素。希望通過比較研究揭示國內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的異同和背后的原因,總結國外基于其自身需求和基礎條件構建評價體系的模式和路徑,從中得到一些啟示,為構建中國的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提供一些思路。
《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比較研究》適合從事科技評價、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與實踐的專業人士閱讀,也可供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比較研究》中采用的比較研究框架注重歷史的視角和體系要素,特別關注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演變路徑的差異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和揭示研究對象的特征。科技評價領域的同事可以發現,對于一些我們熟悉的“他山之石”,如美國國家納米計劃評價和歐盟框架計劃評價等,在《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比較研究》里能夠更清楚、更全面地了解它們產生的背景條件以及發展歷程。針對在國際比較研究中單純采用橫向比較方法的局限性,《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比較研究》還兼顧了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縱向比較,通過多維度的觀察,認識規律,發現局限,對于如何更好地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很有啟發。
陶蕊,女,1982年生,陜西西安人,理學博士。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評價、績效評價、發展評價以及國際合作相關研究。美國評估協會會員,國際發展評估協會會員。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主持和參與20多項國家、省部級和國際評估與研究項目。作為第1作者發表中英文論文20多篇,主持和參與完成30多部研究和評估報告,參與多部專著的撰寫。
1 導言
1.1 問題的提出
1.2 相關概念
1.2.1 中國的科技計劃
1.2.2 績效與績效評價
1.2.3 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的比較研究
1.3 研究綜述
1.3.1 國外科技計劃評價與研究
1.3.2 中國學者對國外科技計劃評價經驗的分析與借鑒
1.3.3 政府績效評價研究
1.3.4 中國科技計劃評價研究
1.3.5 評價體系研究
1.3.6 文獻分析
1.4 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目標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創新點
1.4.4 研究框架
2 國外科技計劃評價的產生與發展回顧
2.1 科技計劃評價的產生與發展概況
2.2 重要評價方法對科技計劃評價發展的影響
2.2.1 同行評議方法
2.2.2 文獻計量學方法
2.2.3 回溯分析法
2.2.4 經濟學方法
2.2.5 社會學方法
2.2.6 反事實影響評價方法
2.2.7 計劃理論和方法
2.3 政府績效改革對科技計劃評價發展的推動
2.3.1 西方政府績效改革對科技計劃評價發展的影響
2.3.2 西方科技界對政府績效改革措施的反應
2.3.3 政府績效改革引起科技計劃評價發展方向的分化
3 國外政府績效改革背景下的科技計劃評價
3.1 美國政府績效改革的歷程與特點
3.1.1 美國政府績效改革的歷史階段
3.1.2 美國政府大規模推行績效評價的政策與工具演變
3.1.3 美國公共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發展的特點
3.2 南非政府績效改革的歷程與特點
3.2.1 南非政府績效改革的里程碑
3.2.2 南非政府績效改革的特點
3.3 西方政府績效改革的階段性趨勢
3.4 兩方國家政府績效改革的背景和基礎條件
3.5 國外政府績效改革背景下的科技計劃績效評價概況
4 國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演變案例
4.1 美國國家納米技術計劃的評價歷程與特點
4.1.1 美國國家納米技術計劃簡介
4.1.2 NNI的評價概況
4.1.3 PCAST對NNI開展的5次評價回顧
4.1.4 NRC對NNI開展的4次評價回顧
4.1.5 NNI評價體系的特點分析
4.2 歐盟框架計劃評價的歷程與特點
4.2.1 歐盟框架計劃簡介
4.2.2 歐盟框架計劃評價的政策基礎和組織協調
4.2.3 歐盟框架計劃評價的歷史回顧
4.2.4 歐盟框架計劃評價體系的特點
5 中國科技計劃評價的產生與發展
5.1 “十二年規劃”的檢查和回顧
5.2 “十年規劃”引入項目評價和成果鑒定的思想
5.3 以科技成果鑒定為核心的科技評價體系
5.4 科技計劃評價的出現和發展
5.5 科技計劃評價概念的提出和延續
5.6 公共支出績效評價推動下的科技計劃評價
5.7 中國科技計劃評價的典型案例
5.7.1 “十五”“863”計劃綜合評價案例
5.7.2 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專項績效評價案例
5.7.3 對兩個科技計劃評價案例的比較分析
5.8 中國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發展脈絡
6 中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的比較分析
6.1 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的產生與發展路徑
6.2 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發展的內外動力
6.3 科技計劃評價體系與科技計劃發展方向的相符性
6.4 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的要素及其構建模型
6.4.1 兩種目標導向
6.4.2 四個基礎條件
6.5 科技計劃評價的實施效果
6.6 中國科技計劃評價體系構建的目標及其基礎
7 關于構建中國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的思考
7.1 發揮中國體制在構建評價體系中的優勢
7.2 充分認識中國政府績效改革的發展階段和挑戰
7.3 重視科技計劃評價體系發展動力失衡的問題
7.4 正確認識科技計劃評價的定位和價值取向
7.5 將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導向融入評價體系的構建
7.6 樹立科技計劃評價與管理的體系觀
7.6.1 評價制度的缺位與評價動力及能力不足直接相關
7.6.2 評價框架與內容應突出問題導向和國家目標導向
7.6.3 多元化評價有利于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7.6.4 評價結果應用不足將影響績效改革的最終效果
7.6.5 評價體系需要全方位的能力支撐
7.7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1 圖表索引
附錄2 縮略語中英文對照表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