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企業需要的“成衣設計”和以主題文化植入的“參賽設計”為基點,分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人體繪畫,準確而有美感的人體表達,是設計圖案的基礎。第二部分為款式圖,精確的款式表達和工藝說明,是學習服裝制板和工藝制作的前提。第三部分為成衣效果圖,是企業手稿的必備形式。第四部分為成衣實物及繪畫效果圖對照,此部分作品為作者發布會的成衣作品,通過成衣和效果圖的對照可讓讀者理解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第五部分為大賽效果圖,此部分為作者從工作室歷年參賽效果圖中篩選的,基本涵蓋了絕大部分的服裝品類。第六部分為附錄,附上了著名大師作品鑒賞,供讀者參考欣賞。本書適用面廣,既可作為在校學生學習臨摹的手稿,也可作為企業設計師提高表達設計水平的參考,對于廣大社會服裝設計愛好者迅速提高專業設計表達水平也會大有裨益。
本書作者于2005年底,建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也是從這時起她按照自己十幾年積累的經驗,制定了新的教學訓練模式。即:堅持完善“參賽設計”和“成衣設計”兩個方向并重的培訓體系。采用“以賽代練”的模式作為學生“設計拓展訓練”和“主題設計訓練”的主要模式,這種模式必須根植于“流行趨勢”和“市場調研”兩個方面才能進行,設計、制版、工藝并重,按照工作室流程模式進行學習,并作為區別于院校“課程教學”的“流程培訓”主干課程。服裝畫的教學必須要放在這個流程中才有意義,服裝畫和服裝效果圖作為流程的一個環節,并以手稿的形式體現出來,才能符合企業的需要,并作為一個商業服裝設計師專業能力的一部分。 因作者全新的教學訓練模式得到了廣大服裝界人士和服裝專業學生的認可,至今已有來自全國70多所院校的400多名學生參加了工作室的訓練課程。很多院校的學生都是利用寒暑假、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的時間連續幾年到工作室學習。很多同學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大部分都在國內知名品牌和工作室做設計師,并能迅速適應企業的需要;其中很多同學直接走上設計師的崗位,而不用經歷助理設計師這個階段。 本書正是基于作者在多年的培訓過程中教學經驗的積累編寫而成,書中匯集了作者本人、工作室其他老師和部分學生的優秀作品,作者把這些成果篩選、分類、結集,既是一個總結,也是一種分享,更是一個開端。 相信本書的出版可為廣大服裝專業的學生學習“服裝畫技法”帶來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學習模式。
王培娜,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青島大學副教授,高級服裝設計師,青島女裝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2003年3月,獲第十二屆“真維斯杯”中國休閑裝設計大獎賽全國第一名,金獎。2004年7月,以第二名的成績入選“遼寧省十佳服裝設計師”。2005年9月,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青島十佳服裝設計師”。2005年12月,建立專業設計工作室,集設計、生產、培訓為一體。2006年9月,中國(青島)國標服裝周,個人專場服裝發布會《綺麗·時刻》,并獲得中國青年設計師最高獎——銀帆獎。2007年9月,個人專場服裝發布會《迪尚·花園》,獲得中國(青島)國際服裝周“最佳女裝品牌”。2009年5月,作品《“衣”如既往》獲得2009“中國常熟服裝城杯”休閑裝設計精英大獎賽銅獎。2009年10月,作品《面對與逃避》獲得2009中國職業時裝設計師創意設計大賽總決賽“十佳設計師”和最佳工藝獎。2009年11月,中國北京國際服裝周,以2010春夏時裝發布會《城市空間》,當選2009第十五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2010年5月,中國青島國際服裝周、2010秋冬個人時裝發布會《后風暴美學》,分為迪拜、左岸、華爾街和澀谷四個主題,2010年5月,中國青島國際服裝周,為青島女裝品牌——瑞和菲瑪女裝品牌做2010秋冬品牌發布會《左簡右尚》。2010年10月,中國柯橋秋季紡博會,曾鳳飛、王培娜《2010中國流行面料時尚展演》聯合服裝發布會。
基礎人體繪畫
款式圖
成衣效果圖
成衣實物及繪畫效果圖對照
大賽效果圖
著名大師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