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觀:為不教而教》分為兩大部分,上篇主要闡述了作者許家雄從教生涯的心得體會,是作者將自己的教育觀匯集成文的部分;下篇主要是作者將自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技法和經驗通過實例的總結。全書主要是將作者“不教而教,舉一反三”的教育觀的展現,寫作深入淺出,既有方法上的指導,又有一些教學經驗的總結,可以對同行業教育者提供一些經驗與總結。
作為一名60后,自己是讀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名著長大的,很喜歡書中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可以自豪地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時間過得真快,屈指一算,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快三十四年了。三十多年來,在教育這塊圣園里我懷揣夢想,默默耕耘,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堅持始終沒變,夢想始終沒變。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無愧于自己的職業,無愧于自己的學生,無愧于生命中的這段歷史。
我1984年畢業于玉林師范學院物理系,被分配到一個鄉鎮中學任教,擔任初三兩個班物理學科的教學工作。1985年中考,我所教兩個班的成績非常優異,位居全鎮第一全縣前茅。我也因此被評為地市級優秀教師,在全國第一個教師節之際獲得表彰。這對剛剛畢業工作才一年的青年教師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和鞭策。為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在努力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我自學數學,參加高等教育數學專業自學考試,歷時5年于1990年獲得數學專業本科文憑。1992年又參加了為期一年的詩歌函授班的學習。在此期間,個人事業也不斷進步,1988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師,同年擔任學校教學處主任分管學校教學工作,1994年再次被評為地市級優秀教師。1994年7月,我剛上任學校校長的兩個月時,毅然辭去校長職位參加一所市級重點中學的數學教師招調考試,盡管之前我沒有教過數學學科,最終還是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這樣,我從一名普通的數學老師做起,開始我教育人生的第二次征程。我擔任初二年級一個班的數學和物理學科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到初三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由于班里的化學成績很差化學老師被迫下課,這樣,我又成了化學老師。中考只考五個學科,我一人就教了數、理、化三個學科,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1996年中考,我所教這個班的總成績全市第一,數、理、化三個學科的成績均名列全市前茅,其中數學學科有18人獲得120分的滿分,學科成績位居全市第一。緊接著,我又承接了新一屆初三年級一個班的數、理、化三個學科的教學及班主任工作,1997年中考同樣取得優異的成績,又一次被評為地市級優秀教師,同時被提拔為學校教學處主任。同年9月開始擔任高中一年級的年級主任和一個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又開始我教育人生的第三次征程。經過三年的努力,2000年高考戰績輝煌,重本率、本科率在全省同類重點中學排名第一,獲得市高考成績特等獎和數學單科成績特等獎。2000年9月又接任新一屆高三年級的年級主任和一個班的數學學科的教學工作,2001年高考再續輝煌。同時,1998年12月我有幸被選拔為廣西“21世紀園丁工程”百名專家型教師培養對象,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脫產培訓與在職學習、導師指導與自主研修、小組合作與學科整合相結合的全方位的培訓學習。由于自己在教育教學和科研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成績,2000年9月被評為廣西中學數學特級教師,200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提拔為學校副校長。2002年調任省級重點高中副校長,這是我教育人生的第四次征程。“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為提升自己,2003年,已到不惑之年的我通過全國教育碩士考試后又進入廣西師大物理系開始脫產一年的進修學習,并于2005年獲得碩士學位,同時以優異成績被評為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碩士。正當自己工作順風順水之時,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又辭掉公職南下深圳。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發達地區,人才濟濟,高手云集。像我這把年紀辭掉公職來深圳闖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底氣。我反復盤點我的行囊:我的身體,我的人品,我的學識,我的教學,我的思想能否承載新的生命之旅?我不止一次輕聲問自己,廉頗老矣,尚能教否?但我也堅信:“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就這樣,又開始我教育人生的第五次征程……
許家雄,數學本科、物理學碩士研究生。中學數學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知識型職工先進個人、全國首屆優秀教育碩士、教育部“跨世紀園丁工程”國家骨干教師、廣西21世紀園丁工程百名A類優秀教師、深圳市寶安區高層次人才、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學、深圳市名師工程數學學科評委。長期從事高、初中數、理、化多學科教學工作和學校管理工作,曾任廣西省級重點高中副校長,2007年通過“深圳市引進優秀人才綠色通道”調入深圳市石巖公學。在《數學通報》《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物理通報》《物理教師》《高中數理化》等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五十多篇,主編及參編高、初中教學用書六部。
上篇:不教而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審視教育
不教而教,教育的最高境界
以愛育人
以善育人
激勵育人
榜樣育人
以文化人
環境育人
活動育人
以理育人
自育育人
家校共育
教育當是詩性的世界
教育需要等待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下篇:舉一反三,教學的至高境界
舉一反三,教學的至高境界
實現舉一反三的有效途徑
舉一反三,教學的至高境界(教學案例)
從萬變不離其宗到舉一反三
為遷移而教
為理解而教
參數分離法——求參數取值范圍的重要方法
特殊化,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課堂教學要重視問題導向和方法引領
要培養學生的解題信念
附錄
石巖公學,我們為您歌唱——獻給公學35歲生日的贊歌
結緣公學
做“有為”之師,行“無為”之教——許家雄教育教學風格探秘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后記: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我的教育觀:為不教而教》:
西方基督教的核心,是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善。在我看來,愛中應有善,善中必有愛,愛和善,是相通、圓融的。愛和善,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愫。
之前,我們提得更多的是以德育人,這里之所以提以善育人,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思考:其一,善是教育的本義。《說文解字》里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其二,“善”是“德”的基礎和根本。善,是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口和歸宿。其三,從教育的本質來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也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在于將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那究竟要喚醒的是什么?生命感、價值感又是什么?個人認為就是善。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的本質是喚醒人的善根和生命自覺。善根,就是善本、德本,不貪、不嗔、不癡為善根之本;善根,就是正見、正念;善根,就是一個人學習智慧的意愿。其四,從中國文化傳統來看。善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從《周易》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到《道德經》的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及“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再到《札記·學記》中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以及《大般涅槃經》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等。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長河中,滄海桑田,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善”。其五,從當前國家的教育發展要求來看,教育部在2014年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未來中國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危機,誰的福報越多,誰的能量越大。與智者為伍,與良善者同行,心懷蒼生,大愛無疆。”“正知、正念”就是善。其五,從人的終極關懷來看。幫助學生建立道德的終極價值體系是時下學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當前,學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主要原因是對受教育者缺乏應有的道德關懷和終極價值關懷。這反映在道德教育目標上只重視規范教育,而不是把它作為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缺乏對受教育者的終極關懷。反映在教育內容上只注重權威性和工具性,缺乏對受教育者的個人需要的關懷。反映在教育方法上只注重強制和灌輸,缺乏對受教育者諸如自由、平等、人道等方面的道德關懷。今天,我們倡導以善育人,就是要懷著虔誠之心,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構筑受教育者現實的和精神的道德世界。
什么是善?善,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是儒家的“克己復禮為仁”;是基督教的“博愛”;是佛家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善,是道家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儒家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聽”;是基督教的“十誡命”;是佛家的“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善,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單純和善良,而是一個人內心上的寬容,思想上的博愛,與人、與物的忍耐,以及精神上的虔誠。
以善育人,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做善文化的先行者,引導學生存善心、說善語、踐善行;學生要做善文化的踐行者,用自己的善心、善言、善行,去影響自己的家庭和整個社會向善的方向前行。
以善育人,首先要克服功利主義思想。積善是個體完善人格、生命成長的內在需要。積善,就是立德,“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做善人、做善事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甚至連贊揚都得不到,而那些不做事、做壞事的人不但沒有任何損失,甚至得到的會很多。要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因為善人能夠體驗到其他人無法體驗的感受、愉悅和美好。
以善育人,就要讓學生明白:積善,就是廣結善緣,就是為自己的人生創造順境。積善,可以改變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