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信息資源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功能,系統分析了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任務、內容、歷史沿革和發展過程,以及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論、原理、原則、工具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信息資源分布、信息資源采集、信息資源組織與存儲、信息資源檢索與挖掘、信息資源質量評估、信息資源規劃、信息資源開發、信息資源利用、信息資源安全、信息資源配置、信息政策與法規、信息資源管理的績效評價等方面。
本書既可以作為高等學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信息資源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等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考生的參考教材,還可以作為企事業單位信息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教材。
第1章 信息資源
1.1 信息資源的概念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發展
1.1.2 信息資源的內涵
1.1.3 信息成為資源的背景和條件
1.1.4 信息成為資源的表現——社會經濟信息化
1.2 信息資源的類型及劃分
1.2.1 記錄型信息資源
1.2.2 實物型信息資源
1.2.3 智力型信息資源
1.2.4 零次信息資源
1.3 信息資源的特征與功能
1.3.1 信息資源的特征
1.3.2 信息資源的功能
1.3.3 信息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第1章 信息資源
1.1 信息資源的概念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發展
1.1.2 信息資源的內涵
1.1.3 信息成為資源的背景和條件
1.1.4 信息成為資源的表現——社會經濟信息化
1.2 信息資源的類型及劃分
1.2.1 記錄型信息資源
1.2.2 實物型信息資源
1.2.3 智力型信息資源
1.2.4 零次信息資源
1.3 信息資源的特征與功能
1.3.1 信息資源的特征
1.3.2 信息資源的功能
1.3.3 信息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2章 信息資源管理的內容
2.1 信息資源管理的沿革與發展
2.1.1 傳統管理階段
2.1.2 技術管理階段
2.1.3 信息資源管理階段
2.1.4 知識管理階段
2.1.5 資產管理階段
2.2 信息資源管理的三大領域及其發展
2.2.1 政府信息資源管理
2.2.2 企業信息資源管理
2.2.3 社會信息資源管理
2.3 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和任務
2.3.1 信息資源管理的目標
2.3.2 信息資源管理的任務
2.3.3 信息資源管理的意義
2.4 信息資源管理的層次與內容
2.4.1 宏觀管理
2.4.2 中觀管理
2.4.3 微觀管理
2.4.4 信息資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3章 信息資源分布
3.1 信息資源分布的特征
3.1.1 信息資源分布中的馬太效應
3.1.2 信息對時間的分布特征
3.1.3 信息資源對空間的分布特征
3.2 信息資源的分布規律
3.2.1 信息資源的離散分布——布拉德福定律
3.2.2 信息生產者分布——洛特卡定律
3.2.3 普賴斯定律
3.3 信息資源的分布格局
3.3.1 文獻信息資源的分布格局
3.3.2 網絡信息資源的分布格局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4章 信息資源采集
4.1 信息資源采集的原則
4.2 信息資源采集的程序
4.2.1 需求分析
4.2.2 信息源的評價與選擇
4.2.3 信息資源采集策略的確定
4.2.4 信息資源采集的實施與監控
4.3 信息資源采集的方法
4.3.1 信息資源采集的效率指標
4.3.2 傳統信息資源采集方法
4.3.3 網絡信息的采集方法
4.4 信息資源采集的技術
4.4.1 信息獲取技術
4.4.2 文本挖掘技術
4.4.3 自動分類技術
4.4.4 自動文摘技術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5章 信息資源的組織與存儲
5.1 信息描述
5.1.1 信息描述的原則及程序
5.1.2 傳統文獻的描述著錄
5.1.3 數字信息資源的描述
5.2 信息揭示
5.2.1 信息主題
5.2.2 信息揭示的一般程序
5.2.3 信息標引
5.3 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
5.3.1 信息組織的基本方法
5.3.2 文獻實體型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
5.3.3 網絡信息資源的組織方法
5.4 信息資源索引系統的建立
5.4.1 索引系統概述
5.4.2 計算機索引系統的建立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6章 信息資源的檢索與挖掘
6.1 概述
6.1.1 信息檢索的定義
6.1.2 信息檢索的類型
6.1.3 信息檢索的歷史
6.2 信息檢索系統與過程
6.2.1 信息檢索系統
6.2.2 信息檢索典型過程
6.3 信息檢索模型
6.3.1 布爾模型
6.3.2 向量空間模型
6.3.3 概率模型
6.4 信息檢索評價
6.4.1 查全率和查準率
6.4.2 常用的評價指標
6.5 信息檢索相關技術
6.5.1 網絡搜索引擎
6.5.2 多媒體檢索
6.5.3 跨語言信息檢索
6.5.4 XML信息檢索
6.6 Web挖掘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7章 信息資源的質量評估
7.1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意義
7.1.1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理論意義
7.1.2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實踐意義
7.2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指標體系
7.2.1 信息資源質量的內涵
7.2.2 信息資源質量指標體系的設計
7.3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方法
7.3.1 定性評估方法
7.3.2 定量評估方法
7.3.3 半定量評估方法
7.4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流程和實施
7.4.1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流程
7.4.2 信息資源質量評估的實施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8章 信息資源規劃
8.1 信息資源規劃需求的變革
8.2 信息資源規劃的內容與任務
8.2.1 信息資源規劃的概念
8.2.2 信息資源規劃目標
8.2.3 信息資源規劃對象
8.2.4 信息資源規劃主體
8.2.5 信息資源規劃形式
8.3 信息資源規劃方法與模型
8.3.1 戰略數據規劃方法
8.3.2 戰略信息系統規劃方法
8.3.3 EA規劃方法
8.3.4 信息資源規劃方法比較
8.4 信息資源規劃的組織與實施
8.4.1 規劃流程與方法
8.4.2 EA信息資源規劃的應用實例與評價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9章 信息資源開發
9.1 信息資源開發概述
9.1.1 信息資源開發的內涵
9.1.2 信息資源開發的目標
9.1.3 信息資源開發的原則
9.1.4 信息資源開發的內容與任務
9.2 信息資源開發模式
9.2.1 需求驅動型開發模式
9.2.2 價值驅動型開發模式
9.3 信息資源開發流程
9.3.1 需求分析
9.3.2 計劃制定
9.3.3 項目實施
9.3.4 效益評估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0章 信息資源利用
10.1 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1 記錄型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2 實物型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3 智力型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1.4 零次信息資源利用策略
10.2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產權保護
10.2.1 信息資源利用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
10.2.2 信息資源合理使用制度及其調整
10.3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用戶行為
10.3.1 信息素養與用戶行為
10.3.2 用戶信息需求
10.3.3 用戶信息查詢行為
10.3.4 用戶信息消費行為
10.4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倫理規制
10.4.1 信息倫理的內涵與特點
10.4.2 信息資源利用中的倫理問題
10.4.3 信息資源利用的倫理規范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1章 信息資源安全
11.1 信息資源安全的內涵和意義
11.1.1 信息資源安全的內涵和特征
11.1.2 信息資源安全隱患
11.1.3 信息資源安全的意義
11.2 信息資源安全策略
11.2.1 信息資源安全策略規劃
11.2.2 信息系統安全策略
11.2.3 信息網絡安全策略
11.3 信息資源安全保障體系
11.3.1 信息資源安全保障體系框架
11.3.2 信息資源安全保障機制
11.4 信息資源安全技術
11.4.1 不同服務層面上的信息資源安全技術
11.4.2 網絡信息資源安全技術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2章 信息資源配置
12.1 信息資源配置與信息福利
12.1.1 信息資源配置的概念
12.1.2 信息資源的橫向配置和縱向配置
12.1.3 信息福利
12.2 信息資源配置機制與模式
12.2.1 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市場自組織過程
12.2.2 信息市場失靈
12.2.3 信息資源總體配置機制
12.2.4 政府在信息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12.2.5 市場配置與政府配置的邊界
12.2.6 信息資源配置機制的功能
12.3 信息資源配置的層次與效率
12.3.1 信息資源配置效率的層次
12.3.2 信息資源配置效率的衡量
12.3.3 信息資源總體配置與社會經濟效率
12.3.4 信息產業資源配置與信息產業經濟效率
12.4 信息資源配置中的產權
12.4.1 外部效應和“黃金法則”
12.4.2 公共物品和“搭便車”
12.4.3 產權對外部效應的作用
12.4.4 產權的資源配置功能
12.4.5 產權制度的效率與資源配置的效率
12.4.6 信息產權的效率
12.5 信息資源共享
12.5.1 信息資源共享的沿革與發展
12.5.2 中國文獻信息資源布局與共享模式
12.5.3 網絡環境下的信息資源共享
12.5.4 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內容
12.5.5 信息資源共享與效率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3章 信息政策與法規
13.1 信息政策與法規的需求
13.1.1 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2 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3 信息技術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4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1.5 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法規需求
13.2 信息政策
13.2.1 信息政策的含義
13.2.2 國家信息政策的體系構建
13.3 信息法規
13.3.1 信息法規的含義
13.3.2 國家信息法規的體系構建
13.4 信息政策與法規的實施保障
13.5 國內信息政策法規實踐
13.5.1 “十一五”發展思路與目標
13.5.2 主要任務與發展重點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第14章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
14.1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內容
14.1.1 績效評價的實質和意義
14.1.2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4.2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方法
14.2.1 平衡計分卡
14.2.2 直接比較評價法
14.2.3 差額比較法
14.2.4 分離貢獻評價法
14.2.5 影子收益評價法
14.2.6 投資評價法
14.3 信息資源管理績效評價流程和實施
14.3.1 績效評價的流程
14.3.2 績效評價的實施
本章小結
問題討論
參考文獻
第1章 信息資源
1.1 信息資源的概念
信息,作為事物存在和運動方式以及關于這些狀態和方式的廣義知識,當他在其他信息活動要素的支持下,通過一系列的流通、加工、存儲和轉換過程作用于用戶,從而為人類創造出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時,就成為人類和人類社會所必需的資源,即信息資源。從廣義上理解,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以信息為核心的各類信息活動要素的集合。信息成為重要資源必然導致社會經濟全面信息化。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發展
信息可以說是當代社會使用最多、最廣和最頻繁的詞匯之一,它不僅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被廣泛使用,而且在自然界的生命現象與非生命現象研究中也被廣泛采用。然而,對什么是信息迄今尚未有公認的定義。
早期,人們對信息的理解是很膚淺的,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義語。這種認識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詩人李中曾吟出了“夢斷美人沉信息,目穿長路倚樓臺”的名句。詩中的“信息”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方,“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兩個詞匯在許多場合也是相互通用的。
最早把信息作為科學對象來加以研究的是在通信領域,因為通信的本質實際上就是傳輸信息,通信科技工作者為了解決通信中的種種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信息的本質及其度量的方法。這一領域的奠基之作當推哈特萊1928年在《貝爾系統電話雜志》上發表題為“信息傳輸”的論文。他在這篇文章中把信息理解為選擇通信符號的方式,并用選擇的自由度來計量這種信息的大小。他認為,發信者所發出的信息,就是他在通信符號表中選擇符號的具體方式。20年后(即1948年),通信專家申農在《貝爾系統電話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通信的數學理論”的論文,他以概率論為工具,闡明了通信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給出了計算信源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的方法和一般公式,得到了一組表示信息傳遞重要關系的編碼定理。申農在定量測度信息時,把信息定義為隨機不確定性的減少,亦即信息是用來減少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基于這一思想,布里淵直接指出,信息就是負熵。控制論的奠基人維納則把信息看做廣義通信的內容。他在《控制論與社會》(1950年)一書中寫道:“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并把這種適應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過程,就是我們適應外界環境的偶然性的過程,也是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有效地生活的過程。”維納顯然把人與外部環境交換信息的過程看做是一種廣義的通信過程,即泛指人與人、機器與機器、機器與自然物、人與自然物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換。維納同樣也把信息解釋為負熵。他指出,“正如熵是無組織(無序)程度的度量一樣,消息集合所包含的信息就是組織(有序)程度的度量。事實上,完全可以將消息所包含的信息解釋為負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