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代謝動力學是定量研究藥物在生物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規律的一門學科。在創新藥物研制過程中,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與藥效學研究、毒理學研究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為藥物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重點圍繞藥物代謝動力學理論及其在新藥研究中的作用,與同類書相比,創新之處在于重點介紹現代藥物代謝動力學理論及經典藥物代謝動力學在新藥及其新制劑研究中的應用以及目前迅速發展的藥物代謝動力學體外研究模型等新內容。全書共十三章,分別為概述、藥物體內轉運、藥物的代謝研究、經典的房室模型理論、非線性藥物動力學、非房室模型的統計矩方法、藥物制劑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評價、臨床藥物動力學、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結合模型、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及其實踐、手性藥物的藥物代謝動力學、新藥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和藥動學數據的曲線擬合以及常用軟件。書中結合理論列舉了一定的實例。
本書可作為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為從事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及相關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前言
藥物代謝動力學是定量研究藥物在生物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規律的一門學科。通過藥物在體內代謝產物和代謝機制研究,可以發現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藥。故而近年來,國內外在藥物創新研制過程中,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在評價新藥中與藥效學研究、毒理學研究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藥物進入體內后,經過吸收進入血液,并隨血流透過生物膜進入靶組織與受體結合,從而產生藥理作用,作用結束后,還需從體內消除。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藥物體內代謝物及代謝機制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新藥和新制劑均需要進行動物和人體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求算相應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后,對藥物的體內過程進行預測,從而了解其藥物代謝動力學過程。
中國藥科大學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中心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藥物代謝動力學”課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本書是在原《藥物動力學教學講義》基礎上,經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書十三章,三十余萬字,重點闡述圍繞藥物代謝動力學理論及其在新藥研究中的作用,與其他教材相比,創新之處在于重點闡述現代藥物代謝動力學理論及其經典藥物代謝動力學在新藥及其新制劑研究中的應用,以及目前迅速發展的藥物代謝動力學體外研究模型等新內容。
本書編著者均是長期在藥物代謝動力學領域教學和研究的一線人員。因此,本書的實踐性與理論性較強,可作為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為從事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及相關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編者
2005年3月于南京
第一章 概述
一、什么是藥物代謝動力學
二、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第二章 藥物體內轉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藥物跨膜轉運及其影響因素
一、生物膜
二、藥物的跨膜轉運方式
第三節 藥物的吸收
一、藥物在胃腸道中吸收
二、藥物在其他部位吸收
第四節 藥物的分布
一、藥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
二、血漿蛋白結合率及常用的測定方法
三、藥物在特殊屏障中轉運
第五節 藥物的排泄
一、腎排泄
二、膽汁排泄
三、糞排泄
四、其他途徑
第六節 多藥耐藥與外排轉運載體
一、多藥耐藥現象
二、P—糖蛋白
三、多藥耐藥相關蛋白
四、乳腺癌耐藥蛋白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藥物的代謝研究
第一節 藥物代謝方式及代謝后的活性變化
一、藥物代謝方式
二、藥物經生物轉化后的活性變化
第二節 藥物代謝部位和代謝酶
一、藥物在肝臟的代謝及其代謝酶
二、藥物的肝外代謝及其代謝酶
第三節 影響藥物代謝的因素
一、代謝相互作用
二、種屬差異性
三、年齡和性別差異
四、遺傳變異性
五、病理狀態
第四節 藥物代謝研究常用的方法
一、藥物體內代謝研究法
二、藥物體外代謝研究
第五節 藥物代謝研究在新藥研發中的作用
一、藥物的代謝研究與創新藥物的開發和篩選
二、藥物代謝與藥物的毒性評價
三、藥物代謝研究與藥物的代謝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經典的房室模型理論
第一節 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一、房室模型及其動力學特征
二、拉普拉斯變換(Laplace transform)
三、房室模型的判別和選擇
四、藥動學參數的生理及臨床意義
第二節 一房室模型
一、單劑量給藥動力學
二、多劑量給藥動力學
第三節 多室模型
一、單劑量給藥動力學
二、多劑量給藥動力學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非線性藥物動力學
第一節 非線性藥物消除
一、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表達方法
二、動力學特征
三、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的鑒別方法
四、t1/2和AUC與c0間的關系
第二節 米氏參數的估算方法
第三節 非線性藥物消除的個體化給藥
第四節 非線性藥物吸收
一、對抗癲癇藥加巴噴丁的非線性吸收研究
二、對頭孢呋辛酯的非線性吸收和非線性消除研究
第五節 非線性藥動學的研究進展
一、最近新發現的一些非線性消除的藥物
二、其他因素引起的藥物非線性消除現象
三、新技術在非線性藥物動力學研究中的應用
四、藥物的非線性結合研究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非房室模型的統計矩方法
一、各階統計矩定義以及計算公式
二、生物利用度
三、清除率
四、MRT和半衰期的相互關系
五、吸收動力學
六、穩態表觀分布容積
七、代謝分數求算
八、穩態濃度的計算
九、預估到達穩態濃度的時間
十、非房室模型和房室模型的優缺點比較
附錄 非連續取樣AUC變異的計算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藥物制劑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評價
第一節 目的與意義
一、意義
二、藥物制劑生物等效性評價和臨床評價之間的關系
三、生物利用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評價的主要參數
四、影響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五、生物利用度的分類
第二節 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試驗原則和方法
一、受試者的選擇
二、受試者的例數
三、參比制劑選擇
四、試驗設計
五、數據分析
第三節 生物等效性評價的統計學方法
一、方差分析
二、雙單側t檢驗法
三、(1-2α)%置信區間法
四、Wilcoxon方法
五、研究功效
六、實例
第四節 緩控釋制劑的生物等效性評價
一、緩控釋制劑生物等效性評價的實驗內容
二、緩控釋制劑的評價
第五節 個體生物等效性評價和群體生物等效性簡介
一、個體生物等效性和群體生物等效性
二、試驗設計
三、統計模型
四、個體生物等效性評價
五、群體生物等效性評價的計算
六、群體等效性、個體等效性以及平均等效性的關系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臨床藥物動力學
第一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基本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二、需要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的藥物
三、血藥濃度變化的影響因素
四、臨床藥物動力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節 特殊人群的藥物動力學
一、老年人的藥物動力學
二、兒童的藥物動力學
三、肝功能不全病人的藥物動力學
四、腎功能不全病人的藥物動力學
第三節 新藥的臨床藥物動力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二、臨床試驗應遵循的原則
三、試驗設計
第四節 群體藥物動力學
一、基本概念
二、參數的估算方法分類
三、非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法(NONMEM法)
四、非參數期望極大值法(NPEM法)
五、個體給藥方案的制定——Bayesian法
第五節 臨床血藥濃度監測
一、基本原理
二、肌酐清除率的測定方法
三、給藥劑量的調整方法
參考文獻
第九章 藥代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結合模型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藥效學模型
一、藥效指標的選擇
二、血藥濃度?效應曲線的類型
三、藥效學模型分類
第三節 藥動學與藥效學結合模型
一、理論基礎
二、效應室的歸屬
三、一房室PK?PD模型
四、二房室PK?PD模型
五、藥動學和藥效學參數的估算方法及其意義
第四節 藥動學與藥效學結合模型的應用
一、藥物的藥動學與藥效學結合研究
二、藥物及其活性代謝物的藥動學與藥效學結合研究
三、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相互作用研究
參考文獻
第十章 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及其實踐
第一節 概述
一、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的發展
二、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的基礎
第二節 藥物在組織中的命運
一、藥物清除模型及清除率
二、分布
三、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參數的來源
第三節 整體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的建立
一、收集資料
二、整體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
三、物質平衡方程
四、組織中藥物濃度預測
五、模型的驗證和修訂
第四節 種屬間比放
一、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
二、異速增大方程
第五節 生理藥物代謝動力學模型的應用
一、在新藥研制中的應用
二、在毒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手性藥物的藥物代謝動力學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手性藥物的生物活性
一、手性藥物的作用模式
二、手性排斥、靜態手性和手性易化
三、手性藥物的生物活性類型
第三節 藥物代謝動力學立體選擇性
一、藥物吸收
二、分布
三、藥物代謝
第四節 臨床用藥復雜和對新藥研究的影響
一、體內外對映體優/劣活性比的比較
二、臨床血藥濃度與效應關系的復雜性
三、臨床藥物代謝動力學與血藥濃度檢測中的復雜性
四、動物種屬間的差異與藥效學、毒性研究的復雜性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新藥臨床前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
第一節 目的和意義
第二節 內容和方法
一、臨床前藥動學研究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二、臨床前藥動學研究方法
第三節 生物樣品分析技術的特點與要求
一、生物樣品分析方法的特點
二、生物樣品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三、生物樣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確證
第四節 新的緩、控釋制劑的臨床前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二、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三、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參考文獻
第十三章 藥動學數據的曲線擬合以及常用軟件
一、最小二乘法的一般原理
二、非線性最小二乘法算法的比較
三、估算藥動學參數中的若干問題
四、曲線擬合的影響因素
五、目前常用計算機藥動學數據擬合程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