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圖》為了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教育部制訂的高等學校工科“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最新頒布的有關國家標準編寫而成。全書內容包括緒論、制圖基本知識、正投影法基礎、立體投影、立體表面的交線、組合體、軸測圖、 機件常用的表達方法、標準件與常用件、零件圖、裝配圖、其他工程圖樣簡介、計算機繪圖基礎,書后附有附錄。與《機械制圖》配套使用的還有林莉主編的《機械制圖習題集》。該習題集提供了緊扣教材知識點的基本練習題目,與《機械制圖》同時出版發行。
緒論
第1章 制圖基本知識
1.1制圖的基本規定
1.1.1 圖紙幅面、格式和標題欄
1.1.2 比例
1.1.3 字體
1.1.4 圖線
1.1.5 尺寸標注
1.2 繪圖工具及其使用
1.3 幾何作圖
1.3.1 基本的作圖方法
1.3.2 圓弧連接
1.3.3 平面圖形的繪制
1.4 徒手繪圖
1.4.1 概述
1.4.2 草圖的徒手繪制技巧
本章小結
第2章 正投影法基礎
2.1 投影法及三視圖
2.1.1 投影法的基本知識
2.1.2 三視圖的形成及其投影規律
2.2 點的投影
2.2.1 點的投影
2.2.2 兩點的相對位置與重影點
2.3 直線的投影
2.3.1 直線的投影
2.3.2 直線與投影面的相對位置及其投影特性
2.3.3 用直角三角形法求一般位置直線的實長及其對投影面的傾角
2.3.4 直線上的點
2.3.5 兩條直線的相對位置
2.3.6 直角投影定理
2.4 平面的投影
2.4.1 平面的表示方法
2.4.2 平面的投影特性
2.4.3 平面內的直線和點
2.5 平面與直線及兩個平面的相對位置
2.5.1 平行問題
2.5.2 相交問題
2.5.3 垂直問題
2.6 變換投影面法
2.6.1 變換投影面法的基本概念
2.6.2 四個基本問題及作圖方法
2.6.3 換面法應用舉例
本章小結
第3章 立體投影
3.1 基本體的三視圖
3.1.1 平面立體及其表面上的點和線
3.1.2 回轉體及其表面上的點和線
3.2 簡單疊加體的三視圖
3.2.1 簡單疊加體的畫圖方法
3.2.2 簡單疊加體的讀圖方法
本章小結
第4章 立體表面的交線
4.1 立體表面的截交線
4.1.1 截交線的性質
4.1.2 平面與平面立體相交
4.1.3 平面與回轉體相交
4.2 立體表面的相貫線
4.2.1 相貫線的性質
4.2.2 用表面取點法求相貫線
4.2.3 用輔助平面法求相貫線
4.2.4 回轉體相交的特殊情況
4.2.5 多體相貫
本章小結
第5章 組合體
5.1 組合體的構型設計
5.1.1 組合體構型的基本原則
5.1.2 組合體的構型設計
5.2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及表面過渡關系
5.2.1 組合體的組合形式
5.2.2 組合體的表面過渡關系
5.3 組合體的畫圖方法
5.3.1 疊加式組合體的畫圖方法
5.3.2 切割式組合體的畫圖方法
5.4 組合體視圖的閱讀方法
5.4.1 讀圖的一般原則
5.4.2 讀圖的方法和步驟
5.4.3 由兩個已知視圖補畫第三視圖
5.5 組合體的尺寸標注
5.5.1 基本幾何體的尺寸注法
5.5.2 基本幾何體切割、相貫時的尺寸標注
5.5.3 機件常見結構的尺寸標注
5.5.4 組合體的尺寸標注方法與步驟
5.5.5 尺寸的清晰布置
本章小結
第6章 軸測圖
6.1 軸測圖的基本概念
6.1.1 軸測圖的形成
6.1.2 軸間角和軸向伸縮系數
6.2 正等軸測圖
6.2.1 軸間角和軸向伸縮系數
6.2.2 正等測圖畫法
6.3 斜二軸測圖
6.3.1 軸間角和軸向伸縮系數
6.3.2 斜二測圖畫法
6.4軸測剖視圖
6.4.1 軸測圖中的剖切位置
6.4.2 軸測圖中的剖面線方向
6.4.3 軸測剖視圖的畫法
本章小結
第7章 機件常用的表達方法
7.1視圖
7.1.1 基本視圖
7.1.2 向視圖
7.1.3 局部視圖
7.1.4 斜視圖
7.2剖視圖
7.2.1 剖視圖的概念
7.2.2 剖視圖的畫法
7.2.3 剖視圖的種類
7.2.4 剖切面的種類
7.3斷面圖
7.3.1 斷面圖的概念
7.3.2 斷面圖的種類
7.4規定畫法和簡化畫法
7.4.1 局部放大圖
7.4.2 簡化畫法
7.5機件各種表示法綜合運用舉例
7.6第三角畫法簡介
本章小結
第8章 標準件與常用件
8.1螺紋畫法及標注
8.1.1 螺紋的形成及其結構要素
8.1.2 螺紋的畫法
8.1.3 螺紋的標注
8.2常見螺紋緊固件及其裝配圖的畫法
8.2.1 常見螺紋緊固件及其標記
8.2.2 常見螺紋緊固件及其裝配圖的畫法
8.3鍵連接
8.3.1 鍵的功用、種類和標記
8.3.2 鍵連接裝配圖的畫法
8.3.3 鍵槽畫法和尺寸注法
8.4銷連接
8.4.1 銷的功用、種類和標記
8.4.2 銷連接裝配圖的畫法
8.5齒輪
8.5.1 齒輪的作用及分類
8.5.2 直齒圓柱齒輪的各部分名稱及幾何尺寸計算
8.5.3 圓柱齒輪的規定畫法
8.5.4 錐齒輪
8.5.5 蝸輪蝸桿
8.6滾動軸承與彈簧
8.6.1 滾動軸承
8.6.2 彈簧
本章小結
第9章 零件圖
9.1零件圖概述
9.1.1 零件的類型
9.1.2 零件圖的作用和內容
9.2零件上常見的工藝結構
9.2.1 零件結構的工藝性
9.2.2 零件的鑄造工藝結構
9.3零件圖的視圖選擇
9.3.1 對零件視圖的要求和零件視圖的特點
9.3.2 零件的視圖選擇步驟和方法
9.3.3 零件視圖方案選擇舉例
9.3.4 典型零件的視圖選擇
9.4零件尺寸的合理標注
9.4.1 合理標注尺寸的基本原則
9.4.2 常見局部結構的尺寸注法
9.4.3 常見的尺寸簡化注法
9.5零件圖上的技術要求
9.5.1 表面結構的表示法
9.5.2 尺寸公差與配合
9.5.3 幾何公差簡介
9.5.4 其他技術要求
9.6讀零件圖
9.6.1 讀零件圖的要求
9.6.2 讀零件圖的方法和步驟
9.7零件測繪
9.7.1 零件測繪的步驟
9.7.2 常用的測量方法
9.7.3 測繪尺寸的圓整與協調
本章小結
第10章 裝配圖
10.1裝配圖的作用和內容
10.2裝配圖的表達方法
10.2.1 裝配圖的規定畫法
10.2.2 裝配圖的特殊畫法
10.3裝配圖中的尺寸標注
10.4裝配圖中的技術要求、零件序號與明細欄
10.4.1 裝配圖中的技術要求
10.4.2 裝配圖零件序號與明細欄
10.5常見裝配結構
10.6部件測繪和裝配圖畫法
10.6.1 部件測繪
10.6.2 裝配圖畫法
10.7讀裝配圖和拆畫零件圖
10.7.1 讀裝配圖的方法和步驟
10.7.2 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
本章小結
第11章 其他工程圖樣簡介
11.1展開圖
11.1.1 平面立體的表面展開
11.1.2 可展曲面的表面展開
11.1.3 不可展曲面的表面展開
11.2焊接圖
11.2.1 焊縫符號及其標注
11.2.2 焊接件示例
11.3電路圖
11.3.1 電路圖的分類及應用
11.3.2 電氣圖樣常見圖形符號
本章小結
第12章 計算機繪圖基礎
12.1AutoCAD
12.1.1 啟動與退出
12.1.2 工作空間
12.1.3 用戶界面
12.1.4 命令與參數的輸入
12.1.5 二維繪圖環境設置
12.2繪制平面圖形的基本操作
12.2.1 圖形顯示命令
12.2.2 常用的基本繪圖命令
12.2.3 常用的基本編輯命令
12.2.4 基本命令綜合應用舉例
12.3圖案填充
12.4書寫文本
12.4.1 定義文字樣式命令
12.4.2 書寫文本命令
12.4.3 文字編輯
12.5尺寸標注
12.5.1 創建尺寸標注樣式
12.5.2 用創建的尺寸樣式標注尺寸
12.6用圖塊創建圖庫
12.6.1 創建圖塊
12.6.2 用插入塊命令將塊應用于圖形中
12.6.3 創建并使用帶屬性的塊
12.6.4 編輯修改塊定義
12.7繪制零件圖與裝配圖的步驟
12.7.1 繪制零件圖的步驟
12.7.2 繪制裝配圖的步驟
本章小結
附錄
附錄A 設計文件的形式及圖紙的折疊與裝訂
附錄B 螺紋
附錄C 常用標準件
附錄D 極限與配合
附錄E 常用標準數據和標準結構
附錄F 常用材料及熱處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