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按理論到實踐、國內至國際的邏輯關系安排課程體系,系統而全面,循序漸進。基本內容包括貨幣與貨幣制度、信用與利率、金融市場的理論與實務、金融體系的構成與基本業務、貨幣供求理論、貨幣政策、金融抑制與金融創新、金融與經濟發展等。《金融學》以貨幣金融知識為主,重點突出案例教學,每章內容后配備1~3個案例,并附有簡要提示。《金融學》內容力求反映貨幣金融領域的最新動態,并根據形勢的發展更新了有關的數據資料。《金融學》每章配有習題,并為教師免費提供習題解答與電子課件。
《金融學》結合金融學最新研究成果和金融改革實踐,反映當前金融學界和政府部門對相關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改革動向,提供最新的相關資料和數據,努力做到覆蓋面廣、內容新穎、難易適度、實用性強。 案例豐富。《金融學》重點突出案例教學,每章內容后配備1~3個案例,并附有簡要提示,力求反映金融體制改革的最新動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本章內容。 寫作特色鮮明。《金融學》以文字表達為主。輔之以圖表、模型和案例,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寫作力求規范化、準確化、簡潔化。
第1章 貨幣與貨幣制度
1.1 貨幣的起源
1.1.1 貨幣的起源理論
1.1.2 貨幣的發展
1.2 貨幣的職能
1.2.1 馬克思關于貨幣職能的論述
1.2.2 西方經濟學家關于貨幣職能的表述
1.3 貨幣制度
1.3.1 貨幣制度的含義及形成
1.3.2 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
1.3.3 貨幣制度的演變
1.3.4 中國的貨幣制度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2章 信用
2.1 信用產生與發展
2.1.1 信用含義及特征
2.1.2 信用的產生與發展
2.1.3 信用與貨幣的關系
2.2 高利貸
2.2.1 高利貸概述
2.2.2 高利貸的特點
2.2.3 高利貸的作用
2.2.4 高利貸的債權人和債務人
2.2.5 高利貸信用與現代信用的區別
2.2.6 民間借貸現象
2.3 信用形式
2.3.1 商業信用
2.3.2 銀行信用
2.3.3 政府信用
2.3.4 消費信用
2.3.5 國際信用
2.4 信用工具
2.4.1 信用工具概述
2.4.2 信用工具類型
2.5 信用秩序的維護
2.5.1 信用在經濟中的作用
2.5.2 構建市場經濟的信用
秩序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3章 利率
3.1 利息與利率
3.1.1 利息
3.1.2 利率及其種類
3.2 利率的決定及影響因素
3.2.1 利率的決定
3.2.2 影響利率水平的因素
3.3 利率管理與利率市場化
3.3.1 利率管理體制的概念與類型
3.3.2 利率市場化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4章 金融機構體系
4.1 金融機構體系概述
4.1.1 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4.1.2 金融機構的經濟功能
4.2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
4.2.1 中國人民銀行
4.2.2 金融監管機構
4.2.3 商業銀行
4.2.4 政策性銀行
4.2.5 非銀行金融機構
4.2.6 在華外資合資金融機構
4.2.7 我國臺灣地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金融機構體系
4.3 發達國家金融機構體系
4.3.1 銀行類金融機構
4.3.2 非銀行類金融機構
4.3.3 外資合資金融機構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金融學目錄
第5章 商業銀行
5.1 商業銀行概述
5.1.1 商業銀行產生及發展
5.1.2 商業銀行組織形式
5.1.3 商業銀行性質及職能
5.2 商業銀行業務
5.2.1 商業銀行負債業務
5.2.2 商業銀行資產業務
5.2.3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
5.3 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與管理
5.3.1 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的一般原則
5.3.2 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理論的演變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6章 中央銀行
6.1 中央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6.1.1 中央銀行產生的必要性
6.1.2 中央銀行制度的歷史演進
6.1.3 中國中央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6.2 中央銀行的類型、性質與職能
6.2.1 中央銀行的類型
6.2.2 中央銀行的性質
6.2.3 中央銀行的職能
6.3 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
6.3.1 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
6.3.2 中央銀行的負債業務
6.3.3 中央銀行的中間業務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7章 金融市場
7.1 金融市場概述
7.1.1 金融市場的含義
7.1.2 金融市場的形成和功能
7.1.3 金融市場的構成要素
7.1.4 金融市場的分類
7.2 貨幣市場
7.2.1 貨幣市場概述
7.2.2 貨幣市場的類型
7.3 資本市場
7.3.1 資本市場的概念與特點
7.3.2 資本市場的結構
7.4 外匯市場
7.4.1 外匯市場的概念
7.4.2 外匯市場的分類
7.4.3 外匯市場的職能
7.4.4 外匯市場的主要業務
7.5 保險市場
7.5.1 保險市場的含義
7.5.2 保險市場的要素
7.5.3 保險市場的類型
7.5.4 保險市場的功能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8章 國際金融
8.1 國際收支與外匯
8.1.1 國際收支
8.1.2 外匯與匯率
8.1.3 國際儲備
8.2 國際貨幣體系
8.2.1 國際貨幣體系的概念與作用
8.2.2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
8.2.3 牙買加貨幣體系
8.3 國際金融機構與國際資本活動
8.3.1 國際金融市場
8.3.2 國際金融機構
8.3.3 國際資本流動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9章 貨幣需求
9.1 貨幣需求的概念和決定因素
9.1.1 貨幣需求的概念
9.1.2 貨幣需求的決定因素
9.1.3 貨幣需求函數
9.2 馬克思貨幣數量理論與古典貨幣需求理論
9.2.1 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
9.2.2 古典貨幣數量論
9.3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及發展
9.3.1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9.3.2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
9.4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
9.4.1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
9.4.2 弗里德曼對貨幣需求理論的貢獻
9.4.3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與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區別和聯系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10章 貨幣供給
10.1 貨幣供給概述
10.1.1 貨幣供給與貨幣供給量
10.1.2 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
10.2 貨幣供給模型與理論
10.2.1 貨幣供給模型
10.2.2 基礎貨幣與貨幣供給量
10.2.3 貨幣乘數與貨幣供給量
10.3 貨幣供給的形成機制
10.3.1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
10.3.2 商業銀行與貨幣供給
10.4 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和內生性
10.4.1 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分析
10.4.2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
分析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11章 貨幣均衡與貨幣失衡
11.1 貨幣市場孤立均衡
11.1.1 貨幣孤立均衡的含義
11.1.2 貨幣市場均衡的標志
11.2 貨幣市場與產品市場的一般均衡
11.2.1 社會總供求平衡
11.2.2 貨幣均衡與社會總供求平衡的關系
11.3 IS?LM模型中的貨幣均衡
11.3.1 貨幣市場均衡與LM曲線
11.3.2 產品市場均衡與IS曲線
11.3.3 IS?LM 模型
11.4 貨幣失衡
11.4.1 貨幣失衡的概念
11.4.2 貨幣失衡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11.4.3 貨幣失衡的類型及形成原因
11.4.4 貨幣失衡到貨幣均衡的調整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12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2.1 通貨膨脹概述
12.1.1 通貨膨脹的界定
12.1.2 通貨膨脹的度量
12.1.3 通貨膨脹的特征
12.1.4 通貨膨脹的分類
12.2 通貨膨脹的成因
12.2.1 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
12.2.2 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
12.2.3 供求混合型通貨膨脹
12.2.4 結構型通貨膨脹
12.3 通貨膨脹效應分析
12.3.1 產出效應
12.3.2 強制儲蓄效應
12.3.3 收入分配效應
12.3.4 財富再分配效應
12.3.5 資產結構調整效應
12.3.6 社會就業效應
12.4 通貨膨脹的治理
12.4.1 宏觀緊縮政策
12.4.2 收入政策
12.4.3 收入指數化政策
12.4.4 供給政策
12.5 通貨緊縮
12.5.1 通貨緊縮的含義
12.5.2 通貨緊縮的成因
12.5.3 通貨緊縮的治理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13章 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
13.1 金融風險概述
13.1.1 金融風險的含義
13.1.2 金融風險的特征
13.1.3 金融風險的成因
13.1.4 金融風險的分類
13.1.5 防范金融風險的對策
13.2 金融監管概述
13.2.1 金融監管的含義和必要性
13.2.2 金融監管的目標與原則
13.2.3 金融監管的對象和內容
13.2.4 中國金融監管的簡要回顧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14章 貨幣政策
14.1 貨幣政策的目標
14.1.1 貨幣政策的目標概述
14.1.2 貨幣政策的目標內容
14.1.3 各目標之間的關系
14.2 貨幣政策的工具
14.2.1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14.2.2 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14.2.3 直接信用控制
14.2.4 間接信用控制
14.3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中介指標
14.3.1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14.3.2 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14.4 貨幣政策的效應
14.4.1 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主要因素
14.4.2 貨幣政策效應的衡量
14.4.3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15章 金融創新
15.1 金融創新的內涵
15.1.1 金融創新的定義
15.1.2 金融創新與金融管制的關系
15.2 金融創新的背景與導因
15.2.1 金融創新的國際背景
15.2.2 金融創新的直接導因
15.3 金融創新的內容
15.3.1 金融業務的創新
15.3.2 金融機構的創新
15.3.3 金融工具的創新
15.3.4 金融市場的創新
15.4 金融創新理論假說
15.4.1 希爾伯的約束誘導型金融創新理論
15.4.2 希克斯和尼漢斯的交易成本創新理論
15.4.3 凱恩的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
15.4.4 制度學派的金融創新理論
15.4.5 其他流派的金融創新
理論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第16章 金融與經濟發展
16.1 金融與經濟增長
16.1.1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16.1.2 金融與經濟理論的演進
16.2 金融壓抑、金融深化和金融約束
16.2.1 金融壓抑
16.2.2 金融深化與金融約束
16.3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
16.3.1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界定
16.3.2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16.3.3 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
16.4 中國貨幣金融與經濟發展
16.4.1 中國貨幣化程度和金融相關率
16.4.2 中國貨幣金融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優化
16.4.3 中國金融改革趨勢
小結
思考題
案例簡介
參考文獻
以黃金、白銀作為貨幣,幾乎是所有國家共同的歷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金屬有以下幾個特點:幣值穩定,便于攜帶;價值大,易于分割;不受場景、季節的影響、易于儲藏;具有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但是,黃金等貴金屬作為貨幣也有其局限:貴金屬的產量有限,難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求,且生產貴金屬耗費的勞動量大;在流通中鑒別成色和稱量麻煩;攜帶運輸成本高等。所以,貴金屬貨幣并非是最理想的貨幣。
鑄幣。雖然貨幣最終固定在金銀上,但金屬貨幣最初仍是以條塊形式流通的,這種做法給日益擴大的商品交換帶來了諸多不便。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有些富裕的、有名望的商人在貨幣金屬塊上打上印記,標明重量和成色,以便于流通。當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并突破地方市場的范圍后,對于金屬塊的重量、成色要求具有權威的證明。最具有權威的自然就是國家,所以,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對貨幣的新的要求,國家便把金屬塊鑄成一定的形狀并打上面值,這樣就出現了鑄幣。
所謂鑄幣,就是指由國家統一鑄造,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鑄成一定形狀并標明面值的金屬貨幣。政府根據鑄幣所包含的實際價值標明鑄幣的面值,并以其信譽作擔保。
中國最古老的金屬鑄幣是銅鑄幣。有三種形制:一是“布”,是鏟形農具的縮影。最早的布出現在西周、春秋;二是“刀”,是刀的縮影;三是銅貝,通常稱之為“蟻鼻錢”。到戰國中期,在秦國,圜錢大量流通。圜錢是銅鑄的圓形鑄幣,有兩類:一類是中有圓孔;另一類是中有方孔。有孔是為了可以串在一起以利于攜帶。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中國鑄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秦統一中國前后,正是這種形態的銅鑄幣,統一了中國的鑄幣流通。漢武帝時建立了“五銖”錢制度,錢面鑄有“五銖”字樣,說明重量。一銖等于1/24兩。唐朝建國后,鑄“開元通寶”錢,代替了五銖錢,這種形制一直延續到清代。
在中國,由于銅幣流通了2000多年,長期以來人們是把銅與貨幣等同起來。所以,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錢財,往往被譏諷為此人有銅臭氣。
銀元是西方貴金屬鑄幣的典型形制。西方金銀鑄幣出現很早。圓形、無孔、鑄有統治者的頭像是其一貫特點。但在中國,流通銀元之前,從無金銀鑄幣流通的記錄,廣泛流通銀元是從鴉片戰爭之際開始的,其中流通最多的是墨西哥的鷹洋。由于流通方便,晚清之際也開始鑄造自己的銀元。最初是鑄有龍的圖案的“龍洋”,并在1910年將銀元規定為國幣。民間俗稱的“袁大頭”,是袁世凱在位時的北洋政府所鑄的袁世凱頭像銀元;1927年國民黨政府也曾將“國父”孫中山的頭像鑄在銀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