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信經管創優·財務管理系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國稅制(第2版)》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教材以市場經濟理論為基礎,對稅收制度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我國稅制模式的發展與完善等問題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與論述;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現行稅制概述,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關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和車船稅,印花稅和契稅,中國現行稅制改革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等。《華信經管創優·財務管理系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國稅制(第2版)》提供可修改的電子教案,讀者可登錄華信教育資源網下載使用。
《華信經管創優·財務管理系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國稅制(第2版)》兼具理論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財經類各專業特別是財政學、金融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各級財稅部門管理人員的學習參考用書。
稅收政策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政府稅收政策的微觀影響,也是現代企業非常關注的問題。稅收學本來就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學科,為社會培養(或成為)既有較為堅實的宏觀經濟理論基礎,又有較為嫻熟的微觀專業技能的人才,是許多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追求的目標。本著“夯實宏觀基礎以把握大局,熟悉微觀操作以提高技能”的理念,我們編寫了這部《中國稅制》教材。本書在2008年4月作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首次出版,受到業內好評,在隨后的3年間,本書加印5次,并在2011年通過評審而躋身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的行列,此次為修訂后的第2版。
《中國稅制》課程是稅務專業、注冊稅務師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也是會計、財務、金融和管理專業最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近年來我國稅收制度的變革,需要《中國稅制》教材新而實,既具有理論性,又具有應用性。本教材按照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布局謀篇,分為三大部分,共14章。
第一部分為基礎導論(第1章),為中國現行稅制概述,介紹我國稅制基本理論、目前稅制結構狀況和稅收分類情況。
第二部分為現行制度(第2~13章),介紹我國現有稅種的基本理論、主要政策規定,穿插稅額計算例題和案例。
第三部分為中國現行稅制改革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第14章),這是本書比較獨特的一章,總結分析現行稅制的發展脈絡,并前瞻發展趨勢。
每章都插入了小資料或小貼士,介紹相關知識,使教材界面友好,更加人性化。
與國內同類教材相比,本教材有如下特色:
(1)力求反映國內外稅制改革的新情況和稅制研究的新成果,突出各稅種的法律政策精神和難點重點問題,突出現行稅制結構及其發展趨勢,成體系地在強化政策基本規則的前提下,收錄案例進行政策分析,挖掘政策法規的規律性,培養學生“夯實宏觀基礎以把握大局”的能力。
(2)運用例題、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稅收制度在實踐中的運用,使學生“熟悉微觀操作以提高技能”,在明確現行稅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掌握相關應用。
(3)突出本科生的教學特點,兼顧與稅收理論、會計等相關課程的銜接,教材難易程度得當,加入圖表,以圖解析難點,以表歸納散碎知識點。
(4)運用“小貼士”、“小資料”等友好界面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實踐知識或關聯知識,強化知識體系的相關性。
(5)每章末附有小結、關鍵術語和復習思考題,方便學生復習。
本教材由劉穎擔任主編,孟芳娥擔任副主編。其中,第1、9章由趙書博編寫,第2、5、6、13章由劉穎編寫;第3章由禹奎編寫;第4章由曹靜韜編寫;第7、14章由楊全社編寫;第8章由丁蕓編寫;第11、12章由包健編寫;第10章由張春平、毛雪編寫。劉穎對全書插配了圖表并總篡定稿。研究生毛雪、范仙婷、張鳶、武振香、佟鑫鈺參與了本書的資料收集和校對工作。
為了方便教學,本書另配有電子教案和習題答案,向采納本書作為教材的教師免費提供。
由于水平所限,書中疏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真誠希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編者
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第1章 中國現行稅制導論
1.1 稅收制度及其構成要素
1.1.1 稅收制度的概念
1.1.2 稅制構成要素
1.2 稅收分類
1.3 稅制結構
1.3.1 稅制結構的概念
1.3.2 影響稅制結構的主要因素
1.3.3 不同稅制結構及特點
本章小結
第2章 增值稅
2.1 增值稅的概念和特點
2.1.1 增值稅的概念
2.1.2 增值稅的特點
2.1.3 增值稅的類型
2.2 征稅范圍與納稅義務人
2.2.1 征稅范圍
2.2.2 納稅義務人
2.3 稅率
2.3.1 增值稅稅率的基本類型
2.3.2 我國增值稅稅率的規定
2.4 增值稅的主要稅收優惠
2.4.1 起征點
2.4.2 主要減免稅規定
2.5 一般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
2.5.1 銷項稅額的計算
2.5.2 進項稅額的計算
2.5.3 應納稅額的計算
2.6 小規模納稅人應納稅額的計算
2.6.1 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
2.6.2 銷售特定貨物應納稅額的計算
2.7 進口貨物征稅
2.7.1 進口貨物征稅的范圍及納稅人
2.7.2 進口貨物應納增值稅的計算
2.8 出口貨物退(免)稅
2.8.1 出口貨物退(免)稅基本政策
2.8.2 出口貨物退(免)稅的適用范圍
2.8.3 出口貨物的退稅率
2.8.4 出口貨物退稅的計算
2.9 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納稅期限與納稅地點
2.9.1 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2.9.2 納稅期限
2.9.3 納稅地點
2.10 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使用及管理
2.10.1 專用發票領購使用范圍
2.10.2 專用發票開具范圍
2.10.3 專用發票開具要求
2.10.4 開具專用發票后發生退貨或銷售折讓的處理
2.10.5 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管理
本章小結
第3章 消費稅
3.1 消費稅的概念和特點
3.1.1 消費稅的概念
3.1.2 我國消費稅的特點
3.1.3 我國消費稅的沿革
3.1.4 我國消費稅的作用
3.2 征稅范圍、納稅義務人與納稅環節
3.2.1 征稅范圍
3.2.2 納稅義務人
3.2.3 納稅環節
3.3 稅目與稅率
3.3.1 消費稅稅目
3.3.2 消費稅稅率
3.4 計稅依據
3.4.1 生產銷售應稅消費品
3.4.2 自產自用應稅消費品
3.4.3 委托加工應稅消費品
3.4.4 進口應稅消費品
3.4.5 其他
3.5 應納稅額的計算
3.5.1 應納稅額計算的基本規定
3.5.2 應納稅額計算的具體規定
3.6 出口應稅消費品退(免)稅
3.6.1 退稅政策
3.6.2 退稅率
3.6.3 退稅額的計算
3.6.4 退(免)稅后的管理
3.7 消費稅的申報繳納
3.7.1 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3.7.2 納稅期限
3.7.3 納稅地點
本章小結
第4章 營業稅
4.1 營業稅的概念和特點
4.1.1 營業稅的概念
4.1.2 營業稅的特點
4.2 征稅范圍、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
4.2.1 征稅范圍
4.2.2 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
4.3 稅目與稅率
4.3.1 稅目
4.3.2 稅率
4.4 計稅依據和稅額計算
4.4.1 營業稅計稅依據和稅額計算的一般規定
4.4.2 營業稅計稅依據和稅額計算的特殊規定
4.4.3 各行業計稅依據和稅額計算的具體規定
4.5 稅收優惠
4.5.1 營業稅的起征點
4.5.2 營業稅的免稅規定
4.6 營業稅的申報繳納
4.6.1 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4.6.2 納稅期限
4.6.3 納稅地點
本章小結
第5章 關稅
5.1 關稅的概念和特點
5.1.1 關稅的概念
5.1.2 關稅的特點
5.1.3 關稅的分類
5.2 關稅的征稅對象與納稅人
5.3 進出口稅則
5.3.1 稅則歸類
5.3.2 稅率及運用
5.4 原產地規則
5.5 關稅的完稅價格和稅額計算
5.5.1 一般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
5.5.2 特殊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
5.5.3 出口貨物的完稅價格
5.5.4 關稅的稅額計算
5.6 關稅的減免
5.7 行李及郵遞物品進口稅
5.8 關稅的征收管理
本章小結
第6章 資源稅
6.1 資源稅的概念和特點
6.1.1 資源稅的概念
6.1.2 資源稅的特點
6.1.3 資源稅的作用
6.2 納稅義務人與征稅范圍
6.2.1 納稅義務人
6.2.2 征稅范圍
6.3 稅目與稅率
6.3.1 稅目稅率的基本規定
6.3.2 代扣代繳的稅率規定
6.4 計稅依據和應納稅額的計算
6.4.1 從價定率的稅額計算
6.4.2 從量定額的稅額計算
6.5 稅收優惠
6.6 資源稅的申報繳納
6.6.1 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6.6.2 納稅地點
本章小結
第7章 土地增值稅
7.1 土地增值稅的概念和特點
7.1.1 土地增值稅的概念
7.1.2 土地增值稅的特點
7.2 納稅義務人與征稅范圍
7.2.1 納稅義務人
7.2.2 征稅范圍和征稅范圍的界定
7.2.3 若干具體情況的判定
7.3 稅率
7.4 計稅依據和稅收優惠
7.4.1 計稅依據
7.4.2 稅收優惠
7.5 應納稅額的計算
7.6 土地增值稅的預交和清算
7.6.1 土地增值稅的預交
7.6.2 土地增值稅的清算
7.7 土地增值稅的申報繳納
7.7.1 納稅義務發生時間
7.7.2 納稅期限
7.7.3 納稅地點
本章小結
第8章 企業所得稅
8.1 企業所得稅的概念和特點
8.1.1 企業所得稅的概念
8.1.2 企業所得稅的特點
8.1.3 企業所得稅在我國的沿革
8.1.4 企業所得稅的作用
8.2 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和
征稅對象
8.2.1 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
8.2.2 企業所得稅的征稅對象
8.3 企業所得稅的稅率
8.4 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
8.4.1 企業所得稅的收入總額
8.4.2 企業所得稅的扣除項目
8.4.3 虧損的彌補
8.5 資產的稅務處理
8.5.1 固定資產的稅務處理
8.5.2 生物資產的稅務處理
8.5.3 無形資產的稅務處理
8.5.4 長期待攤費用的稅務處理
8.5.5 存貨的稅務處理
8.5.6 企業投資資產的計價規定
8.5.7 稅法規定與會計規定差異的處理
8.6 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所得稅處理
8.6.1 資產損失的定義
8.6.2 資產損失的確認
8.6.3 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
8.7 企業重組的所得稅處理
8.7.1 企業重組的相關概念
8.7.2 企業重組業務的所得稅處理
8.7.3 企業清算的相關規定
8.8 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
8.8.1 居民企業的主要稅收優惠規定
8.8.2 非居民企業的主要稅收優惠
8.9 企業所得稅的稅額計算
8.9.1 居民企業應納稅額的計算
8.9.2 非居民企業應納稅額的計算
8.9.3 境外已納稅額的抵免
8.10 特別納稅調整
8.10.1 關聯方業務往來的基本涉稅規則
8.10.2 轉讓定價方法管理
8.10.3 預約定價方法管理
8.10.4 一般反避稅管理
8.10.5 其他重要規定
8.11 企業所得稅的申報繳納
8.11.1 納稅年度
8.11.2 稅款繳納
8.11.3 納稅地點
8.11.4 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
本章小結
第9章 個人所得稅
9.1 個人所得稅的概念和特點
9.1.1 個人所得稅的概念
9.1.2 特點
9.2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9.2.1 居民納稅義務人
9.2.2 非居民納稅義務人
9.3 所得來源地的確定
9.4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項目
9.4.1 工資薪金所得
9.4.2 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9.4.3 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9.4.4 勞務報酬所得
9.4.5 稿酬所得
9.4.6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9.4.7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9.4.8 財產租賃所得
9.4.9 財產轉讓所得
9.4.10 偶然所得
9.4.11 其他所得
9.5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9.5.1 超額累進稅率
9.5.2 比例稅率
9.6 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和稅額計算
9.6.1 工資、薪金應納稅額的計算
9.6.2 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3 對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4 勞務報酬應納稅額的計算
9.6.5 稿酬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6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7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8 財產租賃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9 財產轉讓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10 偶然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11 其他所得應納稅額的計算
9.6.12 稅前捐贈扣除的規定
9.7 個人所得稅的稅收優惠
9.7.1 免稅項目
9.7.2 暫免征稅的主要項目
9.7.3 經批準可以減征個人所得稅的項目
9.8 境外已納稅款的扣除
9.9 個人所得稅的申報與繳納
本章小結
第10章 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
10.1 城鎮土地使用稅
10.1.1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概念和特點
10.1.2 城鎮土地使用稅的主要征收制度
10.2 耕地占用稅
10.2.1 耕地占用稅的概念和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