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教育部數控技術應用型緊缺人才的培訓方案為指導思想,根據高職高專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編者多年在數控機床應用領域的教學和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教學內容的選取是圍繞課程主線進行的,體現了“寬、淺、用、新”的原則。全書介紹了主流數控系統FANUC的最新功能,先進的工藝路線和加工方法,各種編程指令的綜合應用及數控機床的操作;重點講述了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編程與加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講解詳細,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力爭為數控加工制造領域人才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以數控大賽命題為導向,以數控銑床操作工職業資格考核鑒定標準進行實訓。
許云飛,數控車工高級技師,長期在一線從事數控生產、培訓及教學等工作,取得多項研究成果;獲得《立式車床的自動夾料機械爪》等多項專利,發表《2YB-1型智能型煙草移栽機機械手運動分析與仿真》等核心論文十多篇,榮獲第六屆全國信息應用水平大賽最佳指導教師等多項稱號。
第1章 數控銑床認知及其維護與保養
1.1 數控機床概述
1.1.1 數控機床的分類
1.1.2 數控機床的組成
1.1.3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數控系統介紹
1.2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系統面板功能介紹
1.2.1 數控銑機床控制面板按鈕及其功能介紹
1.2.2 MDI按鍵及其功能介紹
1.2.3 CRT顯示器下的軟鍵功能
1.3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操作
1.3.1 機床開、關電源與返回參考點操作
1.3.2 手搖進給操作和手動進給操作
1.3.3 手動或手搖對刀操作及設定工件坐標系操作
1.3.4 程序、程序段和程序字的輸入與編輯
1.3.5 數控程序的校驗 第1章 數控銑床認知及其維護與保養
1.1 數控機床概述
1.1.1 數控機床的分類
1.1.2 數控機床的組成
1.1.3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數控系統介紹
1.2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系統面板功能介紹
1.2.1 數控銑機床控制面板按鈕及其功能介紹
1.2.2 MDI按鍵及其功能介紹
1.2.3 CRT顯示器下的軟鍵功能
1.3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操作
1.3.1 機床開、關電源與返回參考點操作
1.3.2 手搖進給操作和手動進給操作
1.3.3 手動或手搖對刀操作及設定工件坐標系操作
1.3.4 程序、程序段和程序字的輸入與編輯
1.3.5 數控程序的校驗
1.3.6 輸入刀具補償參數
1.3.7 由計算機輸入一個數控程序
1.4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維護與保養
1.4.1 安全操作規程
1.4.2 數控機床的維護和日常保養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數控銑床常用工具
2.1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刀具系統
2.1.1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對刀具的基本要求
2.1.2 數控加工刀具的特點
2.1.3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刀具的材料
2.1.4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刀具系統
2.2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刀具種類
2.2.1 輪廓銑削刀具
2.2.2 孔類零件加工刀具
2.3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夾具
2.3.1 夾具的基本知識
2.3.2 單件小批量夾具簡介
2.3.3 中小批量及大批量工件的裝夾
2.4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常用量具
2.4.1 量具的類型
2.4.2 外形輪廓的測量與分析
2.4.3 孔的測量及孔加工精度誤差分析
2.4.4 螺紋的測量
2.4.4 量具的維護和保養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數控銑床加工工藝
3.1 數控加工概述
3.1.1 數控加工的定義
3.1.2 數控加工零件的選擇要求
3.1.3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加工對象
3.1.4 數控加工的特點
3.2 數控銑削加工工藝概述
3.2.1 數控加工工藝的基本特點
3.2.2 數控銑削加工工藝流程
3.2.3 數控銑削加工零件的結構工藝性分析
3.3 加工方法的選擇及加工路線的確定
3.3.1 加工路線的確定原則
3.3.2 規劃安全的刀具路徑
3.3.3 輪廓銑削加工路線的確定
3.3.4 孔類零件加工路線的確定
3.3.5 螺紋加工路線的確定
3.3.6 曲面加工路線
3.4 銑削用量及切削液的選用
3.4.1 銑削用量及其選擇
3.4.2 切削液的選用
3.5 加工階段的劃分及精加工余量的確定
3.5.1 加工階段的劃分
3.5.2 加工順序的安排
3.5.3 精加工余量的確定
3.6 裝夾與校正
3.6.1 壓板裝夾
3.6.2 平口鉗裝夾
3.6.3 三爪自定心卡盤的裝夾與找正
3.6.4 數控刀具的手動安裝
3.6.5 數控銑床工件坐標系找正
3.7 數控加工工藝文件
3.7.1 數控加工工序卡
3.7.2 數控加工刀具卡
3.7.3 數控加工走刀路線圖
3.7.4 數控加工程序單
3.7.5 數控加工工藝文件綜合卡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數控銑床編程基礎
4.1 數控機床編程概述
4.1.1 數控編程和定義
4.1.2 數控編程的分類
4.1.3 數控手工編程的內容與步驟
4.1.4 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的編程特點
4.2 數控機床的坐標系
4.3 數控加工程序的格式與組成
4.3.1 程序的組成
4.3.2 程序段的組成
4.4 數控機床的有關功能及規則
4.4.1 準備功能
4.4.2 輔助功能
4.4.3 其他功能
4.4.4 常用功能指令的屬性
4.4.5 坐標功能指令規則
4.5 數控系統常用功能指令
4.5.1 與插補相關的功能指令
4.5.2 與坐標系統相關的指令功能
4.6 FANUC系統固定循環功能
4.6.1 孔加工固定循環指令介紹
4.6.2 鉆孔循環G81與锪孔循環G82
4.6.3 高速深孔鉆循環G73與深孔鉆循環G83
4.6.4 鉸孔循環G85
4.6.5 粗鏜孔循環(G86、G88和G89)
4.6.6 精鏜孔循環G76與反鏜孔循環G87
4.6.7 剛性攻右旋螺紋G84與攻左旋螺紋G74
4.6.8 深孔攻絲斷屑或排屑循環
4.7 刀具補償功能的編程方法
4.7.1 刀具補償功能
4.7.2 刀具半徑補償
4.7.3 刀具長度補償
4.8 數控加工中心的刀具交換功能
4.8.1 換刀動作
4.8.2 加工中心常用換刀程序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數控銑床中級工考核實例
5.1 數控銑床中級工考核實例1
5.2 數控銑床中級工考核實例2
5.3 數控銑床中級工考核實例3
5.4 數控銑床中級工考核實例4
5.5 數控銑床中級工考核實例5
5.6 數控銑床中級工考核實例6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數控高級編程的應用
6.1 FANUC系統的子程序應用
6.1.1 子程序的定義
6.1.2 子程序的格式
6.1.3 子程序的調用
6.1.4 子程序的嵌套
6.1.5 子程序調用的特殊用法
6.1.6 子程序的應用
6.1.7 使用子程序的注意事項
6.2 FANUC系統的坐標變換指令應用
6.2.1 極坐標編程
6.2.2 局部坐標系編程
6.2.3 比例縮放
6.2.4 可編程鏡像
6.2.5 坐標系旋轉
6.3 FANUC系統的宏程序編程應用
6.3.1 非圓曲線與三維型面的擬合加工方法
6.3.2 B類宏程序
6.3.3 宏程序編程實例
6.4 數控自動編程應用
6.4.1 凸輪的造型
6.4.2 凸輪加工
6.4.3 數據傳輸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數控銑床高級工考核實例
7.1 數控銑床高級工考核實例1
7.2 數控銑床高級工考核實例2
7.3 數控銑床高級工考核實例3
7.4 數控銑床高級工考核實例4
7.5 數控銑床高級工考核實例5
7.6 數控銑床高級工考核實例6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
前 言
為了解決當前我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的現實問題,我們根據教育部等國家部委組織實施的“職業院校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中有關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領域技術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的精神,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的數控銑床/加工中心國家職業標準編寫了本書。
全書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將數控銑床加工工藝(工藝路線確定、工具量具選擇、切削用量設置等)和程序編制等專業技術能力融合到實訓操作中,充分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職教辦學特色,教學內容的選取是圍繞課程主線進行的,體現了“寬、淺、用、新”的原則,并結合數控銑床操作工職業資格考核鑒定標準進行實訓操作的強化訓練,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崗位就業競爭力。
本書與《FANUC數控車床編程與加工》為姊妹篇,突出技術的先進性、實例的代表性、理論的系統性和實踐的可操作性,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
本書主要的特點如下:
1. 本書內容是按照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別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安排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
2. 本書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的原則,教材更注重通用性及可操作性。
3. 實踐操作內容根據《數控銑床操作工》國家職業標準編寫,程序內容均經過上機調試檢驗,程序均是通過數據線從機床中傳輸出來的,真實可靠。
4. 以數控大賽命題作為本書參考方向,課題具有前瞻性,書中重要知識點安排了舉一反三環節,加強對知識點的掌握。
5. 書中每章的開始都列有學習目標、教學導讀和教學建議,可方便教師教學及學生自學。每章結束都配有部分習題,加強對本章內容的理解。
許云飛為主編,負責全書的統稿和定稿、教學環節設計及習題的編制;李宏為主審,負責全書的審稿工作;張正輝、楊豐明、安進、劉月云、章芳芳參與了本書的編寫。其中第1章的1.1節~1.3節、第4章、第5章、第6章的6.1節~6.3節、第7章由許云飛編寫;第1章的1.4節、第6章的6.4節由張正輝編寫并負責全書程序上機檢驗;第2章的2.1節~2.3節由安進編寫;第3章由楊豐明與劉月云共同編寫;章芳芳負責第2章的2.4節的編寫及全書文字核對工作。
本書是在總結編者多年教學經驗和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中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基礎上編寫而成的。編寫過程中,參照了部分同行的書籍,得到了單位領導的關心和大力支持,編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書編寫時雖力爭嚴謹完善,但疏漏欠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以便進一步修改。編者郵箱地址:jssky@139.com。
編 者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