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電工技術部分,下冊為電子技術部分。上冊內容包括: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線性電阻電路的分析方法、電路的暫態(tài)分析、交流電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三相交流電路及其應用、磁路及變壓器、電動機概述、電氣控制系統(tǒng)、可編程控制器(PLC)、電工測量;下冊內容包括:半導體器件、基本放大電路、集成運算放大器及其應用、直流穩(wěn)壓電源、門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觸發(fā)器和時序邏輯電路、模擬信號與數(shù)字信號的相互轉換、應用電路案例。每一章節(jié)都盡可能給出實用案例,全書最后一章集中編寫了應用案例。
本書突出的優(yōu)點在于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俗易懂。作者在分析和總結以往使用教材和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根據(jù)“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精選,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在保證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對各章節(jié)的難易程度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降低了部分內容的難度,減少了部分純理論的論述及推導,相應地增加了一些實用的知識和應用案例,以期達到適當減弱理論性、增強實用性的目的,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對實際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書為高等院校理工科非電類專業(y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材。內容精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強。上下冊均配有相關課件與習題答案。
第10章半導體器件
10.1半導體的基礎知識
10.1.1半導體的導電特性
10.1.2PN結的基本原理
10.2半導體二極管
10.2.1二極管的種類及結構
10.2.2二極管的伏安特性
10.2.3二極管的主要參數(shù)
10.2.4幾種特殊的二極管
10.2.5二極管的模型
10.2.6二極管的基本應用電路
10.3半導體三極管
10.3.1三極管的結構
10.3.2三極管的特性曲線
10.3.3三極管的主要參數(shù) 第10章半導體器件
10.1半導體的基礎知識
10.1.1半導體的導電特性
10.1.2PN結的基本原理
10.2半導體二極管
10.2.1二極管的種類及結構
10.2.2二極管的伏安特性
10.2.3二極管的主要參數(shù)
10.2.4幾種特殊的二極管
10.2.5二極管的模型
10.2.6二極管的基本應用電路
10.3半導體三極管
10.3.1三極管的結構
10.3.2三極管的特性曲線
10.3.3三極管的主要參數(shù)
10.4場效應管
10.4.1絕緣柵型場效應管的原理和特性
10.4.2場效應管的主要參數(shù)
10.4.3場效應管與雙極型晶體管
10.5晶閘管及電力電子器件
10.5.1晶閘管的基本結構
10.5.2晶閘管的工作原理
10.5.3晶閘管的主要參數(shù)
10.5.4晶閘管的檢測
習題
第11章基本放大電路
11.1放大電路的基本概念
11.2共射極放大電路
11.2.1基本共射極放大電路
11.2.2靜態(tài)工作點穩(wěn)定的放大電路
11.3射極輸出器
11.4多級放大電路
11.5差分放大電路
11.5.1直接耦合放大器中的特殊問題
11.5.2基本差分放大器
11.5.3差分放大電路的集中接法
11.6功率放大電路
11.6.1功率放大器的技術要求
11.6.2功率放大器的分類
11.6.3互補對稱功率放大電路
11.6.4集成功率放大器
11.7放大電路的負反饋
11.7.1反饋的基本概念
11.7.2負反饋的類型
11.7.3負反饋對放大電路性能的影響
11.7.4振蕩電路
11.7.5石英晶體振蕩器
11.8場效應管放大電路
11.8.1場效應管放大電路的偏置電路
11.8.2場效應管放大電路的分析
11.9放大電路的頻率響應
11.9.1高通電路
11.9.2低通電路
11.9.3波特圖
11.9.4共射極放大電路的幅頻特性
11.9.5通頻帶
習題
第12章集成運算放大器及其應用
12.1集成運算放大器簡介
12.1.1集成運放的組成
12.1.2集成運放的主要參數(shù)
12.1.3集成運放的理想化條件
12.2用集成運放構成信號運算電路
12.2.1反向比例運算電路
12.2.2同向比例運算電路
12.2.3加法運算電路
12.2.4減法運算電路
12.2.5積分運算電路
12.2.6微分運算電路
12.3用集成運放構成信號處理電路
12.3.1微分運算電路
12.3.2電壓比較器
12.3.3方波發(fā)生器
12.4集成運放中的負反饋
12.5使用集成運放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2.5.1集成運放的選擇
12.5.2集成運放常見故障分析
12.5.3集成運放的保護
習題
第13章直流穩(wěn)壓電源
13.1直流穩(wěn)壓電源的組成
13.2整流電路
13.2.1單相半波整流電路
13.2.2單相橋式整流電路
13.3濾波電路
13.3.1電容濾波電路
13.3.2其他形式的濾波電路
13.4穩(wěn)壓電路
13.4.1穩(wěn)壓管穩(wěn)壓電路
13.4.2串聯(lián)型穩(wěn)壓電路
13.4.3集成穩(wěn)壓器
習題
第14章門電路和組合邏輯電路
14.1脈沖信號
14.2TTL門電路
14.2.1三極管的開關特性
14.2.2TTL與非門
14.2.3三態(tài)輸出與非門
14.2.4集電極開路與非門
14.3CMOS門電路
14.3.1CMOS非門電路
14.3.2CMOS與非門電路
14.3.3CMOS或非門電路
14.3.4三態(tài)輸出CMOS門電路
14.3.5CMOS傳輸門電路
14.4連接電路中的實際問題
14.4.1CMOS邏輯門電路與TTL邏輯門電路的技術參數(shù)
14.4.2CMOS門電路與TTL門電路的連接
14.4.3抗干擾措施
14.5邏輯代數(shù)
14.5.1邏輯代數(shù)的三種基本運算
14.5.2邏輯代數(shù)運算法則
14.5.3邏輯函數(shù)的表示方法
14.5.4邏輯代數(shù)的化簡
14.6組合邏輯電路分析與設計
14.6.1組合邏輯電路的分析
14.6.2組合邏輯電路的設計
14.7常見芯片及其應用
14.7.1編碼器
14.7.2譯碼器
14.7.3加法器
14.7.4數(shù)據(jù)選擇器
習題
第15章觸發(fā)器和時序邏輯電路
15.1基本觸發(fā)器的電路結構和動作特點
15.1.1RS觸發(fā)器
15.1.2JK觸發(fā)器
15.1.3D觸發(fā)器
15.2觸發(fā)器邏輯功能的轉變
15.2.1JK觸發(fā)器功能的轉換
15.2.2D觸發(fā)器功能的轉換
15.3寄存器與計數(shù)器
15.3.1寄存器
15.3.2計數(shù)器
15.4常見芯片及其應用
15.4.1同步計數(shù)器
15.4.2異步計數(shù)器
15.4.3移位寄存器
15.5555定時器及其應用
15.5.1555定時器
15.5.2555定時器組成的單穩(wěn)態(tài)觸發(fā)器
15.5.3555定時器組成的多諧振蕩器
習題
第16章模擬信號與數(shù)字信號的相互轉換
16.1模數(shù)轉換器
16.1.1模數(shù)轉換的基本原理
16.1.2模數(shù)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16.1.3集成A/D轉換器ADC0809
16.2數(shù)模轉換器
16.2.1數(shù)模轉換的基本原理
16.2.2D/A轉換器的主要技術指標
16.2.3集成D/A轉換器AD7520
習題
第17章應用電路案例
17.1小型音頻功放電路
17.2正弦信號產生電路
17.3十字路口交通信號燈電路
17.4溫控電風扇電路
17.5紅外調頻遙控開關控制器
附錄
附錄A半導體分立器件型號命名方法(國家標準GB249—1989)
附錄B常用半導體分立器件的參數(shù)
附錄C半導體集成器件型號命名方法(國家標準GB/T3430—1989)
附錄D常用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參數(shù)和符號
附錄E數(shù)字集成電路各系列型號分類表
附錄FTTL門電路、觸發(fā)器和計數(shù)器的部分品種型號
附錄G電阻器標稱阻值系列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
中英文名詞對照與索引
參考文獻
前 言
本書是按照教育部電工電子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組織編寫的,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電工技術部分,下冊為電子技術部分,可以作為高等學校理工科非電專業(yè)相關課程的教材。
隨著時代的進步,伴隨著新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工電子技術及其教學要求和方法也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本書作者在分析和總結了以往教材和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根據(jù)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對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精選。以“夠用、實用”為原則,在保證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對各章節(jié)的難易程度做了適當?shù)恼{整,降低了一些內容的難度,減少了一些純理論的論述及推導,相應地增加了一些實用的內容和應用案例,以期達到適當降低教材理論性、增強實用性的目的,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對實際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上冊的電路分析、暫態(tài)分析、正弦交流電路,下冊的基本放大電路、放大電路中的負反饋、模數(shù)轉換等章節(jié)都適當降低了理論難度并減少了作業(yè)中的難題、偏題;每一章節(jié)都盡可能給出實用案例,并在下冊的最后一章集中編寫了應用案例,從而形成了本書的主要特點:內容精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強。
全書由河南科技學院、新鄉(xiāng)學院、許繼集團工程師參與編寫,洪源和張清枝主編。具體參加編寫工作的有:上冊:第1、2、3章由沈宏和田豐慶編寫;第4章由洪源、姚建國編寫;第5、6章由付會凱編寫;第7章由趙成功編寫;第8章由付金山編寫;第9章及附錄、中英文名詞對照由徐濤編寫。下冊:第10、13章由張曄編寫;第11、12章由張清枝編寫;第14、17章由徐君鵬編寫;第15、16章由宋長源、周寧編寫;附錄及中英文名詞對照由趙成功編寫。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多提寶貴意見。
編者建議采用本書作為教材的學校和老師在教學上可分為兩個學期完成本課程的教學。上冊:總學時64學時,理論教學48學時,實驗16學時;下冊:總學時64學時,理論教學48學時,實驗16學時。
編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