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通過系統闡述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及其發展規律,客觀介紹國際經濟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實踐經驗,體現了我國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領域的獨特思維,在內容上突出理論性、基礎性和宏觀性。
《國際經濟學》彌補了國外引進教材普遍存在的針對性不強的局限性,既可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專業本科、研究生學習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張碧瓊,1998年-現在為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國際金融系主任。擔任北京國際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和中國國際經濟學學會理事。曾獲得中央財經大學優秀教學名師、中央財經大學“涌金”教學獎、中央財經大學“滋蘭樹蕙”教學獎
第一篇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第1章 古典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絕對優勢理論
一、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觀點的批判
二、絕對優勢理論的基本內容
三、絕對優勢理論的數例說明及評價
第二節 比較優勢理論
一、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內容
二、比較優勢理論的數例說明
三、從工資率角度考察比較優勢
四、對比較優勢理論的實證檢驗與評價
第三節 比較優勢理論的擴展
一、多種產品時的比較優勢
二、多國時的比較優勢
三、考慮運輸成本的比較優勢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2章 國際貿易均衡分析
第一節 國際貿易一般均衡分析
一、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
二、比較優勢理論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機會成本遞增情況下的比較優勢
第二節國際貿易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局部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
二、國際市場價格的形成
三、貿易利益的衡量
第三節提供曲線的均衡分析
一、提供曲線的推導及性質
二、國際相對價格的確定
三、貿易條件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3章 現代國際貿易理論
第一節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一、要素密集度與要素豐裕度
二、H-O模型的基本內容
三、H-O模型的數學推導
第二節 里昂惕夫之謎
一、里昂惕夫之謎的內容
二、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
第三節 國際貿易與要素收益
一、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三、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4章 國際貿易理論新發展
第一節 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一、規模經濟的含義
二、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三、內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
第二節 技術周期與需求決定的貿易理論
一、技術差距論
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三、偏好相似理論
第三節 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一、國家競爭優勢的內涵
二、國家競爭優勢菱形體系
三、國家競爭優勢的動力系統
四、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階段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5章 經濟增長與國際貿易
第一節 要素增長與技術進步
一、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準
二、生產要素的增長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三、技術進步的類型
四、中性技術進步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第二節 經濟增長的貿易效應
一、經濟增長的貿易效應相關概念
二、小國經濟增長的貿易效應
三、大國經濟增長的貿易效應
第三節 內生增長與國際貿易
一、內生增長理論的發展
二、內生增長框架下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6章 國際貿易政策的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貿易保護政策的理論基礎
一、貿易保護理論的起源
二、貿易保護理論的發展
三、貿易保護理論的最新動態
第二節 國際貿易政策的實踐
一、對外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
二、發達國家的戰略性貿易政策
三、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
第三節 國際貿易政策中的政治經濟學
一、民主體制與政治決策
二、國際談判與貿易政策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7章 關稅與非關稅壁壘
第一節 關稅與非關稅壁壘概述
一、關稅與關稅的種類
二、非關稅壁壘及種類
三、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比較
第二節 進口關稅的經濟效應
一、小國進口關稅效應的局部均衡分析
二、大國關稅效應局部均衡分析
三、關稅有效保護率與最優關稅
第三節 非關稅壁壘的經濟效應
一、進口配額與自愿出口限制
二、傾銷與反傾銷效應分析
三、鼓勵出口措施效應分析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8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世界多邊貿易體制
第一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
二、關稅同盟效應分析
第二節 主要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一、歐洲聯盟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
三、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第三節 世界多邊貿易體制
一、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二、世界貿易組織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二篇 國際生產要素流動
第三篇 國際貨幣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二、勞動力國際流動的其他影響
勞動力流動的效應不僅限于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對貿易和社會福利的影響,還表現在諸如公共財政效應等很多其他方面。
(一)公共財政效應
移民在實際中具有多種可能的公共財政效應。已移居國外的移民將不再向其母國納稅,而是要向接收國交納稅金,這些稅金包括所得稅、銷售稅、財產稅,以及社會保障稅。移民在遷移中,從享用一組公共物品轉移到享用另一組公共物品,他們受惠于新到國家的國防、公安、自然風光以及公共教育,同時也放棄了享受母國的這些服務。他們享受轉移支付的權利也由一國轉到另一國。這些轉移支付包括失業保險、社會保險、一般社會福利等。所有這些可能的效應的凈結果會如何呢?
對移民者自身來說,享用公共商品的凈收益與納稅量之差在移民后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是不清楚的。由于移居國外,他們可能會失去一些多年積累下來的享受福利的權利,諸如政府發放的退休金和社會保險。而在新的國家里,他們將不會擁有與原來同樣的權利。但另一方面,移民通常移往收入水平更高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里,移民往往會享受到更優厚的公共物品和服務。
對移民輸出國來說,因移民外流而減少未來的稅收所受到的損失,要大于因不必再向這些移民提供公共物品面減少的支出。很多公共支出項目是真正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享用該種物品,而不論有多少人同時在享用它。例如,一些人移居國外并不會極大地提高其他人對諸如固防或防洪堤這樣的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易于出現的因移民而導致的財政損失產生于公共物品和移民的生命周期模式。人們傾向于在青年時期移民。這意味著移民一般集中于這樣一種人群,他們在剛剛接受完由納稅人支付的某些公共教育后,即將參加工作,進而可以承擔納稅義務時離開這個國家。因此,移民輸出國的確會因居民移居海外而遭受凈公共財政損失。對于高技能人員的移民來說,公共財政的損失會是最大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才外流,這些人才已經接受了大量的由公共財政支付的教育,他們如果留在國內,本可以因其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而上繳大量稅金。為減少移民,尤其是人才外流所導致的公共財政損失,移民輸出國政府可以努力減少移民,它們干脆可以阻止人們離境。而更為合理的政策措施是向出國者征稅,征稅量大約等于社會以公共教育等形式向其提供的凈福利。另一種政策措施是以國家榮譽、保證良好就業等待遇吸引已出國一段時間的本國人回國工作。中國臺灣和韓國便都曾經鼓勵其科學家和工程師回國工作,并在快速發展著的高技術產業任職。在判斷移民輸出國在移民問題上的利益得失時,還要考慮移民從國外向其國內親屬及朋友的自愿匯款。正如意大利和墨西哥的經驗所表明的,這種匯款總量往往是很大的。實際上,一國可以從允許居民出國中獲取一筆很大的收益。
對移民接收國來說,一種普遍存在的看法是:外來移民享用公共物品、增加社會福利項目負擔所導致的成本要大于它們交納的稅金,因此給財政帶來了負擔。事實上,這種看法更適用于那些“非法”移民。移民的真實財政效應是難以度量的。移民一方面在享受越來越多的社會福利,另一方面又在上交越來越多的稅款,這兩種趨勢中哪一種居于主導地位?研究這一問題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研究某一年中外來移民的財政效應。這方面大多數研究都發現外來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是凈納稅者,而不是凈財政負擔。另一種方法是考慮外來移民整個一生的財政效應,以及甚至還要考慮移民后代的財政效應。從移民整個一生以及其后代的時間跨度考慮,一股移民浪潮給本地人所帶來的到底是否為凈損失?對于某些政府支出項目來說,其接受者在某些年齡段是凈享用者,即構成財政的負擔,但在另一些年齡段,這些人將成為凈納稅者,即可以給財政帶來凈收入。對于這種情況,整個生命周期的研究方法顯然是研究移民財政效應的更合理方法。公共學校就是一個例子。外來移民的孩子會大大增加提供公共學校的成本,但學校教育增加了入學的孩子們未來取得收入的能力,進而在未來可以使政府得到更多的稅收。另一個例子是社會保障項目。在工作時期,移民要繳納社會保障稅;而在未來,他們將得到社會保障支付。研究結果表明,移民的財政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移民的勞動技能水平。受過更多教育、有更高技能的移民有更高的收入,進而可以繳納更多的稅金,同時接受公共幫助的可能性更小,則移民接收國得到的財政凈收益越大。
(二)外在成本與收益
除了公共財政效應,移民還會產生其他外部成本和收益,以下是三種可能的正面或負面的外部性效應。
1.知識收益
人是擁有知識的,而很多知識都具有經濟價值。這些知識可以是商業技能、烹調技術、藝術才能、農業技術或先進的科學技術。美國外來移民中包括安德魯·卡耐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以及很多古典音樂家,這些移民帶來的知識所產生的經濟收益,往往只有一部分被移民本人以及向其購買服務的人所得到,而其他部分則往往外溢至他人,尤其是在本國內的其他人。因此,移民可以將知識的外部性收益由移民輸出國轉移到移民接收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