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十章,章闡述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背景和意義,從產業演進的視角梳理國內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歷程。第二章從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和創新發展兩個維度,描述產業發展現狀和剖析深層次存在問題。第三章從生態經濟大系統均衡和功能維持的視角系統闡述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理論基礎。第四章從環境壓力小化的切入點,提出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升級問題的理論框架。第五章對物質自身屬性進行環境影響分析,提出特征物質對資源循環的作用機理。第六章以產業鏈條為載體研究物質流動對資源循環利用的環境影響分析。第七章從物質流與價值流的協調的角度,破解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低端鎖定。破解。第八章從產業集聚角度,研究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態化集聚和差異化發展。第九章從基于生態投入產出開展產業循環水平測度研究。第十章以天津子牙靜脈產業園為例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升級路徑實證研究。本書可供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專業師生學習參考。也可供有關再生資源政府主管部門人員閱讀參考。
本書基于環境壓力小的視角探討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升級問題,以產業生態、產業經濟和空間經濟理論為基礎,通過從企業微觀層面探究物質循環代謝路徑、從產業關聯層面破解產業發展的低端鎖定和空間層面探討產業生態化集聚、特色化發展,建立企業(點)—產業關聯(線)-產業集聚(面)多層次升級路徑的協同與優化體系;通過對產業系統內部以及產業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物質流與價值流的協調,實現二次環境壓力的降低,實現產業的整體性提升,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提供系統性升級路徑,對于完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升級理論,改進和豐富產業循環經濟物質代謝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第一章國內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演進歷程及規律001第一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產生與發展001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背景與意義001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演進——產業演進理論003第二節國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演進歷程及規律005一、國外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模式及主要歷程005二、國外發展經驗總結012第三節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歷程、現狀及存在問題016一、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歷程017二、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現狀018三、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020第二章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現狀023第一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023一、產業規模日趨壯大,發展態勢良好023二、產業集群崛起,區域特色初現026三、再生資源價格低位震蕩,市場陰晴不定028四、產業規范發展,行業準入不斷提高031第二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創新發展035一、科技創新:行業跨越式發展之動力035二、專業人才培養與公眾意識普及:產業健康與持續之根本037三、資金融通:產業生存與發展之命脈040四、物流便捷:產業價值實現與增值之載體043第三章生態經濟大系統下的資源循環利用理論分析045第一節生態經濟大系統均衡與規模限制045一、生態經濟大系統045二、生態經濟大系統均衡046三、生態經濟大系統的規模限制046第二節肯尼斯·博爾丁的宇宙飛船經濟思想047一、封閉的地球對于人類經濟活動的意義047二、“牛仔經濟”與“宇宙飛船經濟”047第三節穩態經濟理論049一、從“空的世界”到“滿的世界”——經濟系統的規模限制049二、規模、分配、配置051三、戴利穩態經濟理論051第四節經濟過程中的物質平衡原理054一、物質守恒定律與經濟學054二、物質平衡原理與環境外部性055三、物質平衡原理與“4R”原則的提出057第五節戴維·皮爾斯循環經濟模型中的物質循環058一、“內外均衡”與“生存定理”058二、循環經濟模型058三、生態均衡與自然資源可持續性利用規則060第六節第二定律與第四定律062一、熵與熱力學第二定律062二、第四定律063三、濃度與循環效率063第七節熵增定律與經濟過程064一、熵的沙漏064二、熵增定律與經濟過程065三、人造資本與自然資本的替代限制066第四章環境壓力視角下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升級問題解析067第一節資源循環產業發展中的環境問題067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對土壤資源的影響068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對人體健康的影響069第二節資源循環的環境壓力問題解析071一、資源循環的環境壓力問題研究進展071二、資源循環的環境壓力問題解析072第三節環境壓力視角下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升級思路077一、我國前期開展的主要工作077二、存在問題078三、思路構建079第五章特征物質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影響分析081第一節物質材料生產和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081一、物質材料生產和使用對環境的影響081二、物質中的化學元素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085第二節物質自身環境屬性特征與評價087一、物質自身屬性的環境影響087二、環境友好型材料的特征與評價體系091第三節物質循環利用及環境影響分析——以水泥工業為例096一、水泥工業的消耗與排放096二、水泥環境負荷分析097第六章物質流動對資源循環利用的環境影響分析101第一節以產業鏈條為載體的物質流動的環境影響分析框架構建101一、物質流動分析法101二、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價102三、基于產業鏈條的物質流動分析框架103第二節基于物質流動的減量措施對環境影響分析104一、物質減量的內涵104二、基于物質流動的五種具體減量措施105三、案例分析107四、減量措施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110第三節資源利用最優代謝路徑112一、物質代謝的內涵112二、資源循環與物質最優代謝路徑114三、案例分析115第四節物質流動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比較與分析118一、物質流動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六種指標118二、六種評價指標的比較122第七章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低端鎖定破解125第一節“劣幣驅逐良幣”的再生資源企業競爭現象125一、問題的提出125二、再生資源企業所面對的需求空間分析126三、再生資源企業的競爭行為分析127四、對現有解決措施的作用機制分析128五、幾點思考129第二節再生資源間不平衡的替代關系130一、相關文獻評述130二、再生資源的替代性與同質性132三、價格關聯下的企業行為133第三節價格波動傳導與產業風險135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135二、數據分析與結論136第四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低端鎖定破解路徑選擇140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低端發展的問題解析140二、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重點措施和對策141第八章資源循環利用產生態化集聚與差異化發展研究143第一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發展現狀143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區的總體特征及發展現狀143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優勢146第二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空間分布及現狀151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空間布局152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總體特征及發展現狀154第三節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態化集聚分析156一、產業生態學與產業集群生態化的耦合156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態化集聚的必然性157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態化集聚的制約因素159四、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生態化集聚的實現途徑161第四節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園區創新發展路徑164一、以園區產業共生為核心,拓展動、靜脈產業的區域耦合164二、以完善的政策體系為前提,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166三、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升級168四、以服務平臺的構建為輔助,鍛造產業發展平臺169五、以全民參與為手段,夯實產業發展社會基礎171第九章基于生態投入產出分析的產業循環水平測度173第一節研究述評與指標分析173一、國內外研究述評173二、現行的產業系統物質循環指標體系175第二節環境壓力最小化視角下的產業循環測度體系構建與比較分析178一、環境壓力最小化視角下的產業系統物質循環測度體系178二、兩種產業系統物質循環測度模式的比較分析180三、環境壓力最小化視角下產業循環水平測度的建議182第十章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升級路徑的實證研究——天津子牙靜脈產業園183第一節天津子牙產業園區概況和現狀分析183一、園區發展現狀183二、園區建設回顧性分析186第二節天津子牙產業園生態化升級路徑198一、園區生態化升級的必要性和意義198二、產業園生態化升級的總體框架200第三節天津子牙產業園區主導行業生態化升級路徑204一、報廢汽車及零部件再制造生態化發展路徑204二、廢舊機電產品拆解及再制造生態化發展路徑206三、廢橡塑再生行業生態化發展路徑208四、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拆解處理的生態化發展210五、輔助及配套產業生態化發展211第四節天津子牙產業園發展過程中環境壓力控制214一、水循環利用和污染控制214二、大氣污染控制和利用規劃215三、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和污染控制217四、能源利用及節能方案218第五節天津子牙產業園區生態化升級的保障體系建設219一、組織體系建設219二、生態管理體系建設220三、政策體系建設222四、支持體系建設224五、公眾參與保障225參考文獻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