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激光發展簡史及激光特性;激光產生的基本原理;光學諧振腔;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質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與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光通信系統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分類;激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激光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獲國家教育成果、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多項。
第3版前言
本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是在2009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激光原理及應用》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本教材編寫時參考了《普通高等學校電子科學與技術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和《普通高等學校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中激光原理和光電子技術知識領域的要求。力求深入淺出地闡明激光的基本理論,側重于激光在光通信和光電信息領域的技術與應用,同時注重對科學前沿內容的引入。教材內容力圖保證相關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兼顧可讀性和實用性。
本課程的參考學時為64課時,教材主要內容包括:激光發展簡史及激光特性;激光產生的基本原理;光學諧振腔;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質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與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光通信系統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分類;激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激光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其中第1章是激光基本知識的介紹。第2~6章是激光理論基礎。第7章是激光技術。第8章介紹典型激光器的原理和特性;第9、10章重點介紹用于光通信的激光器和光通信系統。第11、12、13章主要介紹激光在光電信息、工業、生物醫學、國防科技以及科學前沿問題中的應用。
為更好地闡釋理論體系,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對高斯光束的傳輸與變換、激光工作物質的增益特性,以及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章節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根據近年來激光器和激光應用的最新發展,本書增加和修訂了新型激光器,如聲子激光器、光子晶體激光器和量子阱激光器等的原理和應用,擴充了激光在科學前沿問題中的應用。同時,為使內容更加簡練并突出前沿新穎性,刪除了激光應用領域某些常規應用中的技術性內容。本書配有電子課件,需要的讀者可在華信教育資源網注冊后免費下載。作者可提供部分習題答案,需要的讀者可與作者聯系。
本書第1~8章、第12、13章由趙新彥編寫,第9~11章由陳鶴鳴編寫。全書由陳鶴鳴負責修改和定稿。天津大學姚建銓院士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并為本書作序。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學院的研究生孫會、呂蘇娜、戈曉恒、徐丹峰、鄒江濤、鄒雅琴、周弋、衛曉穎、劉佳、季珂、葉嘉琦、吳唯冉等同學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為文獻查找和資料收集提供了幫助。本書的編寫過程得到了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的大力支持,還得到了南京郵電大學教務處的關心和幫助。在此一并謹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鑒于當前光通信、光電信息以及激光技術和應用的飛速發展,要全面、系統地介紹激光應用的最新知識實屬不易,由于編者學識與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缺點和錯誤,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12月于金陵
陳鶴鳴,南京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教授,聯邦德國卡爾斯魯厄高頻與量子電子學研究所訪問學者。曾從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光纖測量新方法—計算全息法”以及“計算全息研制相移光柵”的研究。先后在“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Electronics Letters、物理學報、光學學報、通信學報、中國激光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等檢索20余篇。
第1章 概述
1.1 激光發展簡史
1.2 激光的特性
1.2.1 高方向性
1.2.2 單色性
1.2.3 相干性
1.2.4 高亮度
1.3 激光應用簡介
習題與思考題一
第2章 激光產生的基本原理
2.1 原子發光的機理
2.1.1 原子的結構
2.1.2 原子的能級
2.1.3 原子發光的機理
2.2 自發輻射、受激輻射和受激吸收
2.2.1 自發輻射
2.2.2 受激輻射
2.2.3 受激吸收
2.2.4 三個愛因斯坦系數之間的關系
2.3 激光產生的條件
2.3.1 受激輻射光放大
2.3.2 集居數反轉
2.3.3 激活粒子的能級系統
2.3.4 光的自激振蕩
2.4 激光器的基本組成與分類
2.4.1 激光器的基本組成
2.4.2 激光工作物質
2.4.3 泵浦源
2.4.4 光學諧振腔
2.4.5 激光器的分類
習題與思考題二
第3章 光學諧振腔與激光模式
3.1 光學諧振腔的構成和分類
3.1.1 光學諧振腔的構成和分類
3.1.2 典型開放式光學諧振腔
3.2 激光模式
3.2.1 駐波與諧振頻率
3.2.2 縱模
3.2.3 橫模
3.3 光學諧振腔的損耗
3.3.1 光腔的損耗
3.3.2 光子在腔內的平均壽命
3.3.3 無源腔的品質因數――Q值
3.4 光學諧振腔的穩定性條件
3.4.1 腔內光線往返傳播的矩陣表示
3.4.2 共軸球面腔的穩定性條件
3.4.3 臨界腔
3.5 光學諧振腔的衍射理論基礎
3.5.1 自再現模
3.5.2 菲涅耳―基爾霍夫衍射積分
3.5.3 自再現模積分方程
3.5.4 自再現模積分方程解的物理意義
3.6 平行平面腔的自再現模
3.6.1 平行平面鏡腔的自再現模積分方程
3.6.2 平行平面腔模的數值迭代解法
3.6.3 單程衍射損耗、單程相移與諧振頻率
3.7 對稱共焦腔的自再現模
3.7.1 方形鏡對稱共焦腔
3.7.2 圓形鏡共焦腔
3.8 一般穩定球面腔的模式理論
3.8.1 一般穩定球面腔與共焦腔的等價性
3.8.2 一般穩定球面腔的模式特征
3.9 非穩定諧振腔
3.9.1 非穩腔的基本結構
3.9.2 非穩腔的幾何自再現波型
3.9.3 非穩腔的幾何放大率
3.9.4 非穩腔的能量損耗
3.9.5 非穩腔的輸出耦合方式
3.9.6 非穩腔的主要特點
習題與思考題三
第4章 高斯光束
4.1 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質
4.1.1 高斯光束
4.1.2 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質
4.1.3 高斯光束的特征參數
4.2 高斯光束的傳輸與變換規律
4.2.1 高斯光束的傳輸與變換規律
4.2.2 實例分析
4.3 高斯光束的聚焦和準直
4.3.1 高斯光束的聚焦
4.3.2 高斯光束的準直
4.4 高斯光束的自再現變換
4.4.1 利用薄透鏡實現自再現變換
4.4.2 球面反射鏡對高斯光束的自再現變換
4.5 高斯光束的匹配
4.6 激光束質量因子
習題與思考題四
第5章 激光工作物質的增益特性
5.1 譜線加寬與線型函數
5.1.1 譜線加寬概述
5.1.2 光譜線加寬的機理
5.1.3 均勻加寬、非均勻加寬和綜合加寬
5.2 速率方程
5.2.1 對自發輻射、受激輻射、受激吸收概
率的修正
5.2.2 單模振蕩速率方程
5.2.3 多模振蕩速率方程
5.3 均勻加寬激光工作物質對光的增益
5.3.1 增益系數
5.3.2 反轉集居數飽和
5.3.3 增益飽和
5.4 非均勻加寬激光工作物質對光的增益
5.4.1 增益飽和
5.4.2 燒孔效應
習題與思考題五
第6章 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6.1 連續與脈沖工作方式
6.1.1 短脈沖運轉
6.1.2 長脈沖和連續運轉
6.2 激光器的振蕩閾值
6.2.1 閾值增益系數
6.2.2 閾值反轉集居數密度
6.2.3 閾值泵浦功率和能量
6.3 激光器的振蕩模式
6.3.1 起振縱模數
6.3.2 均勻加寬激光器的輸出模式
6.3.3 非均勻加寬激光器的輸出模式
6.4 連續激光器的輸出功率
6.4.1 均勻加寬單模激光器的輸出功率
6.4.2 非均勻加寬單模激光器的輸出功率
6.4.3 多模激光器
6.5 脈沖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6.5.1 短脈沖激光器的輸出能量
6.5.2 弛豫振蕩
習題與思考題六
第7章 激光特性的控制與改善
7.1 模式選擇
7.1.1 橫模選擇
7.1.2 縱模選擇
7.2 穩頻技術
7.2.1 頻率的穩定性
7.2.2 穩頻方法
7.3 調Q技術
7.3.1 調Q激光器工作原理
7.3.2 Q調制方法
7.3.3 調Q激光器基本理論
7.4 超短脈沖技術
7.4.1 鎖模原理
7.4.2 鎖模方法
7.4.3 均勻加寬激光器主動鎖模自洽理論
7.4.4 阿秒激光的產生與測量
7.5 激光調制技術
7.5.1 激光調制的基本概念
7.5.2 電光調制、聲光調制和磁光調制
7.5.3 直接調制
7.6 激光偏轉技術
7.6.1 機械偏轉
7.6.2 電光偏轉
7.6.3 聲光偏轉
7.7 光電器件設計及參數選用原則
7.7.1 電光調制器的設計
7.7.2 電光調Q激光器的設計
7.7.3 聲光調制器的設計
習題與思考題七
第8章 典型激光器
8.1 固體激光器
8.1.1 固體激光器的基本結構和泵浦方式
8.1.2 紅寶石激光器
8.1.3 釹激光器
8.1.4 摻鈦藍寶石激光器
8.2 氣體激光器
8.2.1 氣體激光器的泵浦方式
8.2.2 氦氖激光器
8.2.3 二氧化碳激光器
8.2.4 氬離子激光器
8.3 染料激光器
8.3.1 染料激光器的泵浦方式與基本結構
8.3.2 染料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8.4 新型激光器
8.4.1 準分子激光器
8.4.2 自由電子激光器
8.4.3 化學激光器
8.4.4 聲子激光器
8.4.5 納米激光器
8.4.6 生物激光器
習題與思考題八
第9章 半導體激光器
9.1 半導體激光器物理基礎
9.1.1 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和電子狀態
9.1.2 半導體中載流子的分布與復合發光
9.1.3 PN結
9.1.4 半導體激光材料
9.2 半導體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9.2.1 半導體激光器受激發光條件
9.2.2 半導體激光器有源介質的增益系數
9.2.3 閾值條件
9.2.4 半導體激光器的速率方程及其穩態解
9.3 半導體激光器有源區對載流子和光子的限制
9.3.1 異質結半導體激光器
9.3.2 量子阱激光器
9.3.3 光約束因子
9.4 半導體激光器的諧振腔結構
9.4.1 FP腔半導體激光器
9.4.2 分布反饋式半導體激光器與布拉格反射式半導體激光器
9.4.3 垂直腔表面發射半導體激光器
9.5 半導體激光器的特性
9.5.1 閾值特性
9.5.2 半導體激光器的效率與輸出功率
9.5.3 半導體激光器的輸出模式
9.5.4 動態特性
習題與思考題九
第10章 光通信系統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
10.1 半導體激光器在光纖通信中的應用
10.1.1 作為光纖通信光源的半導體激光器
10.1.2 半導體激光器在光纖通信中的應用與發展
10.2 光放大器
10.2.1 半導體光放大器
10.2.2 光纖放大器
10.2.3 半導體光放大器和光纖放大器的比較
10.3 光纖激光器
10.3.1 摻雜光纖激光器
10.3.2 其他類型的光纖激光器
10.4 光子晶體激光器
10.4.1 光子晶體
10.4.2 光子晶體激光器
10.4.3 光子晶體激光器的應用前景
10.5 用于無線激光通信的激光器
10.5.1 無線激光通信
10.5.2 用于無線激光通信的激光器
10.6 光通信系統設計與實例
10.6.1 光纖通信系統的設計
10.6.2 空間光通信系統設計實例
習題與思考題十
第11章 激光全息技術
11.1 激光全息技術的原理和分類
11.1.1 激光全息的原理
11.1.2 全息照相的特點
11.1.3 激光全息技術的分類
11.2 白光再現的全息技術
11.2.1 白光反射全息
11.2.2 像面全息
11.2.3 彩虹全息
11.2.4 真彩色全息
11.3 幾種特殊的全息技術
11.3.1 計算全息
11.3.2 數字全息
11.3.3 合成全息
11.3.4 激光超聲全息
11.3.5 瞬態全息
11.4 激光全息技術的應用
11.4.1 全息顯示和全息電影
11.4.2 全息干涉計量
11.4.3 全息顯微技術
11.4.4 全息光學元件
11.4.5 全息技術的其他應用
習題與思考題十一
第12章 激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12.1 激光在物質中的傳播
12.1.1 激光在物質中的傳播和吸收
12.1.2 激光的散射
12.2 激光在晶體中的非線性光學現象
12.2.1 倍頻光的產生
12.2.2 相位匹配
12.3 激光對物質的加熱與蒸發
12.3.1 激光熱蒸發
12.3.2 光化學效應激光蒸發
12.4 激光誘導化學過程
12.4.1 激光切斷分子
12.4.2 激光引起的多光子吸收
12.4.3 液體、固體的光化學反應
習題與思考題十二
第13章 激光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13.1 激光在信息領域的應用
13.1.1 激光存儲
13.1.2 激光計算機
13.1.3 激光掃描
13.1.4 激光打印機
13.2 激光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13.2.1 激光在精密計量中的應用
13.2.2 激光在材料加工中的應用
13.3 激光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13.3.1 激光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
13.3.2 激光在生物體檢測及診斷中的應用
13.3.3 激光醫療
13.3.4 醫用激光光源
13.4 激光在國防科技領域的應用
13.4.1 激光測距
13.4.2 激光雷達
13.4.3 激光制導
13.4.4 激光陀螺
13.4.5 激光武器
13.5 激光在科學技術前沿中的應用
13.5.1 激光光譜學
13.5.2 激光核聚變
13.5.3 超短脈沖激光技術
13.5.4 激光冷卻與原子捕陷
13.5.5 利用激光操縱微粒
習題與思考題十三
附錄A 典型氣體激光器基本實驗數據
附錄B 典型固體激光工作物質參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