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于《法律篇》,一般認為屬于柏拉圖中期的作品。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延續了其師蘇格拉底的經典對話形式,囊括了他在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等領域的成就;把哲學還給大眾,然思想回歸生活。延續哲學經典名著譯本的嚴謹性、**性的特色以外,著重于通俗化、大眾化,盡可能用明白曉暢的語言來表述哲學巨匠的觀點,使得西方古典哲學不再是讓人望而生畏的廟堂供奉,而是普及大眾的思想礦山。
《理想國》是西方文化的經典,也是西方知識界必讀的經典。這本書是柏拉圖的盛年之作,大氣磅礴,思想博大精深,涉及當時各個方面的問題,包括哲學、教育、軍事、政治、倫理、文藝、詩歌,等等,被稱為“哲學大全”。后世哲學家無不從這里汲取自身的營養,建構自己的學說體系。有學者指出:“關于全部西方哲學傳統的普遍特征,可以**穩妥地概括為:全部西方哲學傳統都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注腳!笨梢姡独硐雵藩q如中國之《論語》,是一部不可不讀的經典。但鑒于國內中譯本專業術語過多、句式復雜,廣大讀者望而卻步,故此打算以通俗的語言重新移譯,意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本淺顯、明了但又不失深度的譯本。下面大致介紹一下全書的脈絡,以便讀者對全書有一個高屋建瓴的把握。全書分為十卷,借蘇格拉底之口圍繞“什么是正義”、“正義的性質是什么”以及“正義者有利,還是不正義者更有利”幾個主題展開對話。第一卷,開篇提出正義與不正義是什么的問題,蘇格拉底和眾人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從中可以深刻地體驗到“辯證法”的風格和力量。蘇格拉底運用“辯證法”一步步揭露對方觀點的矛盾之處,進而一步步將其引向真理的大道。第二卷,為了更容易發現正義與不正義之間的區別,他們著手建立理想國,論述了理想國中的法律、制度、教育等問題。第三卷,繼續討論理想國中的教育,著重于什么樣的詩歌和音樂有益于人的教化問題。第四卷,將人的靈魂分為三部分,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得出正義者應該是什么樣的人,不正義者會是什么樣的人,**后推出正義的定義。第五卷,討論理想國中婦女和兒童的教育問題,以及婚嫁問題。接著提出理想國如何實現的問題,由此進入討論哲學家為王的主題。第六卷,討論什么是哲學家,哲學家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知識。這卷柏拉圖提出兩個世界的劃分,將人的認識分為四部分,即四線段比喻說。此外他將善的理念作為**高的認識對象,作為人的**高價值依歸,更是哲學家所要追求的對象。第七卷,討論人如何認識善的理念,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和正義者。柏拉圖認為應該通過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音律等入門知識,然后再通過學習辯證法,**后才能通達對善本身的認識。擁有這樣知識的人才是完美的人,在他統治下的國家才是完美的國家,從而回答了理想國何以可能實現的問題。第八卷,重新回答第五卷中所提出的問題,比較**善政治與**惡政治之間的不同,意在回答正義者是不是**幸福的,不正義者是不是**不幸的問題。這卷柏拉圖還集中闡述四種政體以及這些政體下的個人性格。第九卷,繼續第八卷的內容,比較**善和**善政治下的個人生活,得出**正義的人是**幸福的,**不正義的人是**不幸的結論,駁斥斯拉雪麥格關于不正義者是幸福的,正義者是不幸的論調。第十卷,討論模仿的本質,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對理念的模仿,詩人和畫家是對模仿的模仿,所以難以接近善的理念。繼而回到正義者所應有的報酬和不正義者應有的懲罰上,以神話故事回答了正義者獲得種種報酬,不正義者獲得種種懲罰,并以之作為**依據。從以上的脈絡可以看出,《理想國》涉及各個領域,主題鮮明,邏輯森然,首尾一貫,不可不謂是一部恢宏巨著。**后要向吳獻書先生致敬,他所翻譯的《理想國》譯本,在中文譯文版本中備受推崇,本文稿在翻譯過程中著重參考了他的譯本。吳佳佳女士、李其中先生以及徐玲玲編輯在對文稿的整理和文字校對上給予了熱心的幫助,寧莉娜教授對本文稿的翻譯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在此一并感謝!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347年),原名Πλτων,英譯為Plato。西方哲學乃至西方文化史上**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出生于古希臘雅典貴族家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師從蘇格拉底。他所開創的“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經濟學圖表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他的著作中,蘇格拉底的死亡被稱為“西方文學史上**偉大的死亡”,僅次于基督之死。除《蘇格拉底之死》(也有譯為《蘇格拉底的申辯》)外,還有《對話錄》、《理想國》等著作。
第一卷 財產 正義 節制
第二卷 個人·國家·教育
第三卷 教育中的藝術
第四卷 財產·貧困·善德
第五卷 婚姻·哲學
第六卷 政治 哲理
第七卷 教育之實在與影響
第八卷 四種政治
第九卷 正當政治與不正當政治的樂趣
第十卷 生活的酬報
第三卷 教育中的藝術
蘇格拉底:用神的故事來教化人們,大致就如上所說。為了使公民都能夠敬神,孝順父母,友愛朋友,有些古代傳說可以從小講給他們聽,有的則不能。
哀地孟德:是這樣,我想我們的原則是對的。
蘇格拉底:那么如果想要使人們勇敢,還需要用其他學問來教授他們嗎?而這種學問,必須能夠驅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因為如果人們害怕死亡,又怎么能夠勇敢呢?
哀地孟德:當然不能。
蘇格拉底:如果人們相信在人世之外真的還有地獄的存在,而且極為恐怖,那么人肯定會有怕死之心,寧愿投降也不愿意在戰爭中戰死,你說對嗎?
哀地孟德:是的。
蘇格拉底:那么對于這些人所寫的故事,我們應該予以取締。我們應該告訴著作者,這些都是不真實的,并且對戰士是有害的。他們應該稱頌來世,而不是說些駭人聽聞的故事。
哀地孟德:這確實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