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社會分工日益精細,供應鏈上的企業越來越多,且地域分布更加寬泛。供應鏈變成了一個由全球分布的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物流服務提供商、零售商等組成的供應鏈網絡(supply chain networks)。本書的主要研究目標是揭示呈現復雜特征的供應鏈網絡在面對成員沖突風險時如何協調,從而發現影響供應鏈網絡協調的具體因素,最終形成改進供應鏈網絡整體和成員自身的利潤機制。同時,本書從實際供應鏈網絡中斷問題出發,研究具體的供應鏈網絡彈性決策,為供應鏈網絡成員應對中斷風險提供了決策參考。
本書可供從事供應鏈管理、管理系統工程的研究人員,以及現代物流綜合管理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于海生,1978生,男,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系統分析與決策、風險管理等。魯東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1O106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OYJCZH204)、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BS2011SF005),以及魯東大學校科研基金(LY2011007)四項。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各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三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項。主持并參與多項企業橫向課題。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2篇,被SCI、El、ISTP收錄10篇。
龍迎紅,1978年生,女,魯東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系統分析與集成等。作為主研人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數篇。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內容與結構
1.2.1 研究內容
1.2.2 研究框架
參考文獻
第2章 理論基礎
2.1 復雜網絡理論
2.1.1 復雜網絡概述
2.1.2 復雜網絡基本性質
2.1.3 復雜網絡基本模型
2.2 經典博弈理論
2.2.1 經典博弈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2.2.2 經典博弈理論的基本概念
2.2.3 經典博弈模型——庫諾特寡頭競爭模型
2.3 演化博弈理論
2.3.1 演化博弈理論的基本特征
2.3.2 演化博弈理論的基本概念
2.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供應鏈網絡結構復雜性
3.1 研究概述
3.2 供應鏈網絡概念與結構
3.2.1 狹義供應鏈網絡與廣義供應鏈網絡
3.2.2 供應鏈網絡“立體多核”結構特征
3.3 供應鏈網絡結構——小世界或無標度
3.3.1 供應鏈網絡結構的復雜性
3.3.2 供應鏈網絡的復雜網絡特性
3.3.3 小世界與無標度特性的驗證方法
3.3.4 驗證與分析
3.4 供應鏈網絡拓撲結構模型
3.4.1 供應鏈網絡拓撲結構模型
3.4.2 數值模擬分析
3.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供應鏈網絡演化復雜性
4.1 研究概述
4.2 供應鏈網絡演化概念
4.2.1 供應鏈網絡演化機制
4.2.2 供應鏈網絡的演化特征
4.3 供應鏈網絡演化的復雜性
4.3.1 供應鏈網絡演化模型
4.3.2 模型仿真與結論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于沖突的兩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研究
5.1 研究概述
5.2 供應鏈網絡協調的復雜性
5.2.1 協調問題的理論背景
5.2.2 協調問題的研究前提
5.2.3 供應鏈網絡失調原因
5.2.4 供應鏈網絡沖突與協調
5.2.5 供應鏈網絡協調復雜性
5.3 基于沖突的兩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
5.3.1 協調模型
5.3.2 模型分析
5.4 VMI協調
5.4.1 VMI基本思想
5.4.2 VMI協調模型
5.4.3 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基于沖突的完全信息三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研究
6.1 研究概述
6.2 不考慮投資的三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
6.2.1 研究假設
6.2.2 協調模型
6.2.3 模型分析
6.3 考慮投資的三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
6.3.1 研究假設
6.3.2 協調模型
6.3.3 模型分析
6.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基于沖突的不完全信息三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研究
7.1 研究概述
7.2 需求信息不完全的三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
7.2.1 研究假設
7.2.2 集中決策
7.2.3 分散決策
7.2.4 模型分析
7.3 成本信息不完全的三階段供應鏈網絡協調
7.3.1 供應驅動型供應鏈網絡協調
7.3.2 需求驅動型供應鏈網絡協調
7.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供應鏈網絡彈性演化和測度研究
8.1 研究概述
8.2 供應鏈網絡彈性的基本概念
8.2.1 彈性
8.2.2 供應鏈網絡彈性
8.2.3 供應鏈網絡中斷
8.3 供應鏈網絡彈性演化
8.4 供應鏈網絡彈性測度
8.4.1 供應鏈網絡彈性測度屬性
8.4.2 供應鏈網絡彈性測度流程
8.4.3 數值仿真
8.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基于中斷的供應鏈網絡彈性決策模型
9.1 研究概述
9.2 供應鏈網絡彈性決策原則
9.3 供應鏈網絡設施選址彈性決策模型
9.3.1 問題提出
9.3.2 彈性決策模型
9.3.3 模型仿真與分析
9.4 單源vs雙源采購彈性決策模型
9.4.1 問題提出
9.4.2 彈性決策模型
9.4.3 模型仿真與分析
9.5 供應商選擇和訂單分割彈性決策模型
9.5.1 問題提出
9.5.2 彈性決策模型
9.5.3 模型仿真與分析
9.6 本章小結
第10章 結論與展望
10.1 研究結論
10.2 創新點
10.3 研究展望
后記
1.1.1 研究背景
供應鏈網絡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 ,Christopher 就定義供應鏈網絡為 相關組織通過向上游和下游的連接 ,經過不同的加工處理活動 ,產生價值(以產 品和服務形式)交付給最終消費者的網絡[1 ] 。 Choi 等也提出不應該簡單地將供 應鏈看做鏈條的形式 ,供應鏈是一個由大量渠道實體構成的復雜自適應系統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 ,是一個由供應商 、制造商 、分銷商和零售商共 同組成的實現從原材料到成品并最終滿足客戶需求的復雜協同社會網絡[2 ] 。 可 以看到 ,由于構成網絡的節點成員呈現多樣化和差異化 ,節點間相互聯系呈現非 線性和多選擇性 ,網絡整體和外部環境耦合與互動 ,供應鏈網絡已經成為經濟領 域中的復雜動態網絡[3 ] 。
供應鏈網絡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化和客戶需求多 元化的背景下產生的 ,主要是通過控制和協調供應鏈網絡中各個節點成員 及其行為 ,使物流 、資金流和信息流保持.通和協調 ,從而實現系統優化目 標的價值增值過程[4 ] 。 供應鏈網絡是近 20 年來國際上所提倡的一種新型 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 ,強調通過相關成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高效地整合利 用企業內 、外部資源 ,利用科學技術的現代成果 ,做到信息共享 、物.其流 , 實現單個成員無法達到的高效工作和對市場的快速反應 ,從而實現“雙贏” 和“多贏” 。 然而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 ,風險對供 應鏈網絡的破壞程度比對單個企業要嚴重許多 ,一個微小的風險都可能帶 給供應鏈網絡巨大的打擊 ,甚至可能完全破壞整個供應鏈網絡 ,使之不復存在 。 風險作為供應鏈網絡管理的重要障礙 ,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危害 ,嚴重 制約了供應鏈網絡的發展 。
從風險的來源來看 ,供應鏈網絡上的各種風險可以分為供應鏈網絡內部 風險和外部風險兩種 ,即內 生 風 險 (indigenous risk)和外 生 風 險 (exogenous risk) 。 供應鏈網絡內部風險不同于企業內部風險 ,企業內部風險主要有生產 風險 、費用風險 、技術風險 、進度風險 、管理風險等 ;而供應鏈網絡內部風險主 要來自成員合作風險 ,即由供應鏈網絡各成員之間潛在的互動博弈與合作造 成的成員間的沖突風險 。 雖然供應鏈網絡是一個整體 ,但由于供應鏈網絡環 節中的成員企業仍是市場中的獨立經濟實體 ,彼此之間仍存有潛在利益沖突 和信息不對稱 。 在這種不穩定的系統內 ,各成員企業通過不完全契約方式來 實現企業之間的協調 ,因而供應鏈網絡必然存在沖突風險 。 外部的風險主要 有社會環境風險 、政治風險 、自然災害 、經濟蕭條 、外匯風險 、恐怖事件等 ,一般 被看做中斷風險 。
1.供應鏈網絡成員沖突風險
沖突作為一類社會現象無所不在 。 Thomas 認為 ,沖突是“一方感到另一方 損害了或打算損害自己利益時所開始的一個過程”[5 ] 。 供應鏈網絡成員都是利 益性主體 ,即追求自身利益或價值的最大化 。 這種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 是一種理性的市場經濟原則 ,是“看不見的手”推動的 。 一個企業無論是否參與 或加入供應鏈網絡運作中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是不會變的 。 但是 ,供應 鏈網絡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系統觀念 ,強調網絡成員從全局出發 ,統一計劃 、控制 、 協調 ,使網絡整體利益最大化 。 因此 ,供應鏈網絡內各成員所追求的個體利益最 大化和供應鏈網絡追求的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沖突就產生了 。
具體分析供應鏈網絡成員沖突的原因 ,可以得到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 首 先 ,由于供應鏈網絡成員的合作是建立在不同企業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基礎上 的 ,相互依賴程度十分明顯 。 這使得合作中一方對他方擁有一定的權力 ,如對某 種資源的控制權等 ,利用這種權力可以對他方進行制約 ,當一方認為另一方權力 利用不當時 ,沖突就有可能形成 。 其次 ,供應鏈網絡成員目標不一致 。 供應鏈網 絡成員在整體目標上應是一致的 ,這是建立供應鏈網絡的基礎和前提 ,但是在一 定時期內 ,供應鏈網絡成員所處的立場和利益不同 ,對整體目標的認識并不總是 一致的 。 再次 ,企業在信息和認識上的差異 。 供應鏈網絡涉及多個獨立的主體 企業 ,決策往往需要經過討論協商才能形成 ,如果各方掌握的信息不一致或者對 已掌握的信息在理解上存在差異 ,就會引起爭論和沖突 。 通常 ,信息差異一般來 源于以下方面 :信息來源的渠道不同 ,信息不對稱與信息傳遞失真 。 同時 ,決策 者的立場 、理性程度 、知識背景和思維習慣等的不同也會造成認識上的差異 ,即 使是相同的信息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從而引發沖突 ,最明顯的現象就是“牛鞭 效應”(bullwhip effect) 。 最后 ,供應鏈網絡績效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合理 。 對供 應鏈網絡內各個企業來講 ,獲取經濟效益是其根本目的 。 如何評價 、分配各方對 供應鏈網絡的貢獻是一個非常敏感和棘手的事情 ,處理不好 ,則極易引發沖突 。 同時 ,供應鏈網絡成員之間被認為是一種委托 代理關系 ,設計合理的激勵體制 至關重要 ,否則也容易引發沖突 。
2.供應鏈網絡中斷風險
供應鏈網絡管理作為一種系統化 、集成化 、敏捷化的現代化管理模式 ,在 國內外一些企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 IBM 、惠普 、海爾 、戴爾等強大的制造 商 ,又如沃爾瑪 、家樂福 、易初蓮花等有統治權的零售商及大型批發商 ,都在實 踐這種新型的管理模式 。 它們與供應商 、客戶共享收益 ,使運行成本大幅度降 低 ,實現了低成本和產品差異化兩者的結合 。 但隨著供應鏈網絡管理技術在 國內外企業的普及 ,許多重大負面事件的相繼發生 ,給供應鏈網絡運作管理帶 來了巨大的沖擊 ,引起國內外產業界 、學術界對供應鏈網絡中斷風險的極大 關注 。
據調查 ,美國 1/4 的財務經理都表明 ,供應鏈網絡中斷風險是公司收益的最 大威脅[6] 。 Christopher 和 Towill 認為 ,在過去的數十年里 ,供應鏈網絡的發展 傾向使其變得更容易受到攻擊 。 一是供應鏈網絡向精益化發展 ,二是向敏捷化 發展 ,三是外包戰略的實施導致供應鏈網絡環節增加 ,還有全球化趨勢 ,所有這 些發展傾向都使得供應鏈網絡管理更加復雜 、不確定性更強[7 ] 。 供應鏈網絡中 斷最著名的事件當屬 2000 年 3 月位于新墨西哥州的諾基亞和愛立信的手機芯 片供應商――飛利浦半導體的工廠發生火災 ,短短 10 分鐘的大火 ,讓依賴這家供應商的愛立信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由于久久拿不出應急方案 ,最后不得不宣 布退出移動電話的直接生產 ,損失了至少 4 億美元的收入[8 ] 。
供應鏈網絡的多參與主體 、跨地域 、多環節的特征 ,使供應鏈網絡容易受到 來自外部環境和網絡中各成員內部不利因素的影響 ,形成供應鏈網絡中斷風險 。 隨著供應鏈網絡規模日益擴大 ,結構日趨復雜 ,網絡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 ,都將 引起劇烈的連鎖反應 ,后果將不堪設想 。
因此 ,緩解供應鏈網絡實際運作中的沖突和中斷問題 ,改善供應鏈網絡整體 運行效率 ,是供應鏈網絡協調(coordination)和彈性(resilience)研究的背景和動 機 。 這部分研究工作也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101066) 、教育部人文社 科項 目 (10YJCZH204 ) 及 山 東 省 優 秀 中 青 年 科 學 家 科 研 獎 勵 基 金 (BS2011SF005) 、魯東大學校科研基金項目 (LY2011007 )和魯東大學學科建設 經費的資助下進行的 。
1.1.2 研究意義
協調作為管理的一種職能 ,早已為人所熟知和重視 ,許多學者在進行供應 鏈網絡管理的研究過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涉獵了協調內容 。 但是 ,一方面 ,由 于供應鏈網絡成員間關系的復雜性和非線性作用的存在 ,供應鏈網絡呈現出 復雜性的特征 ,客觀上需要具備恰當的理論分析工具和技術條件 ,使供應鏈網 絡協調的效率和成本達到理想的效果 。 考慮到供應鏈網絡成員“經濟人”的有 限理性 ,本書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和納什均衡 、Stackelberg 博弈模型分別研究了 呈現復雜特征的兩階段和三階段供應鏈網絡的協調問題 。 另一方面 ,精益生 產理念和外包業務增多等供應鏈網絡運作實踐使得網絡更加脆弱 ,客觀上要 求研究使網絡成員具備應對潛在中斷風險的能力 ,因此 ,本書結合現實中存在 的設施選址 、供應商選擇和訂單分割具體問題 ,提出了三個具體的供應鏈網絡 彈性決策模型 ,這不僅從理論上豐富了供應鏈網絡研究的內容 ,具有重要的理 論價值 ,而且從實際問題出發優化了供應鏈網絡效率和彈性 ,也具有很高的實 用價值 。 因此 ,本書的研究內容對于豐富供應鏈網絡協調和彈性研究具有較 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