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于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不責人過錯,不舉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
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把我們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歡喜、清凈、慈悲的狀態。
陳玉新,河北人,自大學畢業之后就專職進行社會行為的研究,對當代中國社會人群心理和行為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對于當代年輕人如何立身處世頗有些見解。曾出版《每天一堂北大哲學課》《馬云給年輕人的人生哲學課》等多部圖書,深受讀者歡迎。
上篇 境界禪:境由心生,心隨意動
第一章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即平靜
返璞歸真,平淡是福
紅塵在外,看淡悲喜
跌入低谷的時候,至少平靜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得學會放下
平常心是道
偷得浮生半日閑
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二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禪即寬心
眉心放寬,開朗清明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滅卻心頭火自涼
上固不足,下亦有余
怒從心頭起,氣在心頭滅
歇一歇,再上路
第三章 云在青天水在瓶,禪即隨緣
清心寡欲,知足常樂
一動不如一靜,一安勝過一躁
我自調心,關你何事
一任風浪起,安坐釣魚船
去留無意,順其自然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明日之日多煩憂
第四章 人生淡薄詩當酒,禪即淡然
看淡薄利,除去閑名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云頭
專注追求,看淡結果
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得失勿恤,樂過即苦
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五章 世事洞明皆學問,禪即人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菩薩眼里,世人皆是菩薩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自傘自度,自心自解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逝者如斯夫,死生亦大矣
大千世界一禪床,人生就是禪
中篇 心性禪:心寬壽延,量大智裕
下篇 因果禪:成敗得失,皆由因果
《人生是一場修行:人生苦短,隨緣淡然》:
其實,拋開玄奘法師的機智不談,單憑對方那傲物的詰問,對方實際上就已經輸了。佛講戒嗔戒躁、無我無色,那詰問者自以為“天下莫及若者”其實就已經是背離了佛法,即便是沒有玄奘法師的機智,他貽笑大方也是肯定的。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詰問者正是沒有看到這一點。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進而做出比那個詰問者還要可笑的事情。
在中央電視臺2006年的春節晚會上,一個名為《說事兒》的小品引來了全國無數家庭的笑聲,給億萬電視觀眾帶來了節日的歡樂。這部小品是由趙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三人合作表演的。在小品中,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大媽因為六年前上過一回“實話實說”,因此便覺得自己是個腕兒了,言行變得十分張狂,由此引出了一連串的笑話。
在這個精彩的小品中,白云大媽不就是一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自大者的角色嗎?而在我們身邊,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不也是類似白云大媽一樣的平庸之輩嗎?當初,在高中語文課上學《莊子·秋水》,我們都為河伯的自大而汗顏,然而在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是現實版的河伯呢?
“我白云大小也是個名人!”這是小品中白云大媽說的一句話,但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也和白云大媽一樣有著這樣的心態呢?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結果等遇到問題需要解決時,卻只會空談而實際無能,這樣的人只會貽笑大方,更有甚者還可能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現在很多人對一部名為《三俠五義》的評書很陌生了,然而在以前,這部評書衍生出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在書中,有兩個人物作為主角,一個是開封府護衛御貓展昭,另一個則是江湖人士錦毛鼠白玉堂,而這個白玉堂就是個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