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家風,又叫門風。陳寅恪曾經盛贊中古時期的文化,說那是個“門風優美”的時代。
面對今天的中國,《人生九級浪》的作者李燕杰和民間學者馮承平將中華兒女內心深處濃厚的家國情懷,詩禮傳家、耕讀文化等用特別的方式呈現出來。
關于傳統文化的圖書市場上已經很多,但是將信息化時代的特色和傳統家風相結合的圖書幾乎沒有。作者并沒有簡單地將傳統文化拿來,而是從家庭這個社會的小單元出發,對傳統的家風孝義等文化的斷層做一個分析和反思,把傳統的東西拿出來在現實中檢驗、辯論,使得這本書避免常見的傳統文化讀本的缺陷——簡單復制和說教,而是注重現代文學和古典文化的結合,使之生動有趣,促進思維創新。
在內容的社會及時性方面與時俱進,在裝幀設計方面則采用了任由思想馳騁在書中的“裸書籍線裝”。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
——南北朝著作文學家庾信
有一個著名的對聯:“芝蘭君子德,松柏古人心。”表達了我們心中的家風。一個人的教養大都源于少兒時代的教育,一個謙謙君子背后,是一個家族博大和煦的家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門風優美,人人為謙謙君子與溫婉君子女,則世界無為而治,人間萬象泰和。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曾國藩
作為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勛之子,習仲勛形成的習家家風,無疑熏陶了習近平。習近平說,“一是學父親做人”,“您是為人坦誠、忠厚”,“您一輩子沒有整過人和堅持真理不說假話,并一以貫之”。從這封信里,我們看到了老革命家習仲勛做事做人和家風的垂范作用,對習近平本人成長的深刻影響。
——《家風熏陶了習近平》 來源:人民網
1. 許多煞費苦心的教育最終失敗,皆源于家風的失落。
2. 如果每個中國人都奉行君子之道,那么我們的全球口碑將何等可贊。
3. 富不過二代!很多教育專家正在講授如何才能讓孩子富過三代的時候,我們發現社會上開始出現了很多富不過二代,富不過一代的現象!
4. 當代國學家教書經典讀本,一部創新繼承經典的家風教科書。本書的出版能讓傳統優秀的家風和現代切合實際的家風相結合,幫助人們建立家庭體系文化,和親人們一起成長,成為世上最幸?鞓返募易宄蓡T。
5. 任由思想馳騁的“裸書籍”線裝設計。
6. 不平凡的人最大的福報在于修行,平凡的人最大的福報在于家庭!
7. 一個謙謙君子背后,是一個家族博大和煦的家風。一個溫婉“君子女”的家庭,一定是耕讀文化的血脈。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國學大師湯一介曾得父親告誡:一個詩書之家,應有其家風。
富貴+知識=詩書;詩書+工作=耕讀;耕讀+思考=道德
8. 本書受到眾多教育專家和國學專家的關注、期待和傾力支持。
中國軍事博物館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洪海,原中央黨校副校長劉海潘,書法藝術終身成就獎得主鄧春田,著名油畫作家師孟軍,北京青云名家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養生協會書畫院院長胡才春,著名書畫家謝云生,沈麗州,李紹周,韓輔天,于和,耿玉洲,崔輝,葉維,舒世俊,佟寶全,胡慶華,王玉河,王世利,溫暖繪本《爸爸的木朵》作者速寫本子,傾情加盟,為本書插圖、題字。
9. 儒家有圣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然而圣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就是“君子”。
《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曾說: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遁斣谄鹋芫上的哈佛男孩》的作者史青星也在這本書中提到:“君子之道之于中國,有如紳士風范之于英國,武士道之于日本。優秀傳統文化培植出來的君子之光跨越千年,成為中華民族人格佇立世界之林的標志!
10. 遇見幸福人生的“貴書”——幸福直通車!缎腋V蓖ㄜ嚒废盗惺侨虻谝惶住靶腋!敝黝}系列叢書,至今出版《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幸福力》等全行業優秀暢銷書等,已經成為幸福賀歲書品牌。
2013年春節前,全球第一套以幸福為主題的系列叢書《幸福直通車》作為新年賀歲書面世。從此以后,每年春節前,清華大學出版社都將推出賀歲書——《幸福直通車》,2013年是第一輯,2014年是第二輯,將長期堅持下去。
與此同時,每年的春節前后,清華大學出版社都在微博上展開《幸福直通車》賀歲書#對聯有獎#活動,出版社為每本書給出一個上聯,請網友和讀者對出下聯。這項活動自2013年開始,受到了網友廣泛歡迎。傳遞了幸福,增加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弘揚了優雅的傳統文化。
《幸福直通車》第一輯:
《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周士淵(清華園傳奇老人,“敗至盡頭仍回首”)
《不是第一就是唯一》《人生九級浪》——李燕杰(演講界泰斗,著名教育工作者)
《開解》《轉念》《人生可以定義自己的輸贏》——亞諾(海峽兩岸著名情智管理專家)
《樂商》——任。▏H積極心理學會IPPA執委)
《幸福的能力》——王薇華(積極心理學在中國推廣、普及第一人,開啟幸福力時代)
《幸福直通車》第二輯:
《幸福營銷》——尚致勝,李厚豪,李坤恒(國際前沿幸福營銷實戰教程作者)
《幸福的起點——出彩人生從“家”開始》——姚鴻昌(家文化倡導人)
《自然生活養育健康孩子》——張映輝(自然之子,會讀書≠會成長,會生活≠會幸福)
《幸福干預——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課》——韋志中(國家心理督導師)
《幸福直通車》第三輯:
《幸福力》——王薇華(著名積極心理學專家王薇華博士,幸福需要感覺,更需要能力)
《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李燕杰(演講界泰斗,著名教育工作者)
《生命中的貴人》——韋志中(國家心理督導師)
······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地遇到自己人生的貴人,但是,大量閱讀后,每個人都能遇到幸福人生的“貴書”。讓很多人獲得幸福的“貴書”,真誠地希望人們能夠早日遇到。
門風優美
九世同堂
唐代山東有個張公藝,為人胸襟坦蕩,寬宏大量,他家九世同堂,人口繁盛,家庭和睦相處。北齊,隋唐都曾派使臣贈賜旌旗、匾額,以表彰其家。有一次,唐高宗封禪泰山結束后返京,御駕經過張家的宅院,唐高宗問張公藝怎樣能夠做到九世同居。張公藝回稟道,我的后代子孫世代傳承家訓:“寬厚仁慈傳子孫,坦誠公正待事務”。時刻常思一個“忍”。高宗甚為贊賞,親題“百忍堂”三字賜給張公。如今我們再看這個故事,可以思考很多,歷來都竭力表彰“多世同堂”,便足可見這樣同居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得的,F實發展到現在,傳統文化中理想的父子關系早已不在,往大的方面說就是家風早已斷層、失落。
哲學家培根說過這樣的話:“親密關系可以讓我們的快樂加倍,痛苦減半!”幸福問題的解決歸根溯源還是要從家庭開始著手。姚鴻昌的《幸福的起點》一書中有這樣的話:“不平凡的人最大的福報在于修行,平凡的人最大的福報在于家庭!”
我們周圍開始出現這樣的故事:
一對80后小夫妻,離婚。賣掉了北京的房子,兩人各奔東西。他們,一個是漂亮的女生,只要在空間上曝照片,就能引來很多人圍觀;一個是帥到可以像明星一樣綻放光芒的男生。他們倆大學畢業后一同在北京找到了很好的工作,買了房,供完了房貸,應該說在外人眼里有這樣的生活條件、工作、伴侶真的是十分難得,甚至令人羨慕。然而,他們婚后的生活卻并不如意,他們牽手七年,最終卻走到了婚姻的盡頭。雖然中間他們也為挽救彼此的婚姻做出過努力,但是,沒有良好的家風支撐,導致他們缺乏經營幸福的能力和智慧。
常常有一些年輕人向我咨詢怎么找一個合適的伴侶,我對他們非常誠懇地說,不要在乎這個人家庭硬件條件怎么樣,學歷怎樣,外貌怎樣,重要的是看他的家風怎樣。因為家風幾乎決定了這個人的潛力。
富不過二代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當很多教育家在大談如何才能富過三代的教育思想的時候,我們發現社會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富不過二代,甚至富不過一代的現象。一些父母為社會貢獻了青春和才華,成為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但是,當他們努力拼搏,還沒來得及休息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卻讓他們處于不僅為社會奉獻了青春,還將會奉獻兒孫作為后人警示的尷尬境地。
在這段時間,一句教育格言開始悄然流行,“無論你的事業曾經多么如日中天,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凄涼。”
每當出現這類社會問題,我們都會看到很多人發表評論。從十多年前為這樣的孩子齒冷,為他們的父母扼腕開始,我就在觀察和思索這類問題的答案,苦苦搜尋不到之后,我開始在古圣賢智慧中尋找答案。很快我就發現問題的癥結源于家風和傳統文化傳承的斷層。中世紀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曾經數代同堂,富過八代,被陳寅恪譽為“門風優美”的時代。
有一次我去拜訪李燕杰老師,和他聊起來家風和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他覺得人世艱辛,必須留一點東西給子孫后代,讓好的品行和修養能夠繼承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人們在傳統文化中重拾家風。馮承平老師在與李燕杰老師會面后,非常樂意和李老師聊古今,談天人合一。兩人一拍即合,于是一起合作了這本《家風正國風清:聽爺爺奶奶聊家風》。
李燕杰老師已經85歲高齡了,還身患癌癥,可是他每天的時間都安排非常緊湊,指導學生,與來訪者交談,錄像,工作……晚上10點睡覺,早上4點就起床,比年輕人還有活力。戰勝癌癥病魔的李燕杰老師,他的生命歷經滄桑,也充滿無數傳奇,他經營的幸福需要超凡的智慧,他常懷念自己的父母給予的生命的教育,子女和父母要像碧空的星斗永遠互相輝映!
2014年3月20號,我們迎來了聯合國發布的第二個國際幸福日。大衛.邁爾斯認為: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緊密的、平等的、共同成長的、維系終生的親密關系。亞里斯多德說:“沒有友誼,就沒有幸!。傳承優秀家風,建立家庭體系文化,和親人們一起成長,成為世上最幸?鞓返募易宄蓡T。
李燕杰,世界華人演講家大同盟主席,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演講家、哲學家、中國青少年責任與成長大講堂名譽主席、學術總指導。北京華夏管理學院榮譽院長。善于針對青年特點進行教育,寓德育于智育、美育之中,并注重青年教育的理論研究。作品《塑造美的心靈》,發行1500萬冊。《人生九級浪》《不是第一,就是唯一》等,作為“幸福直通車”系列主題叢書的主打作品,對青年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馮承平,又名馮程平。從專職農民成長起來的文化義工、民間草根學者、禪學愛好者。一位承載無數傳奇的行者。他倡導并踐行“善行天下天下善,德貫古今古今德”的理想,始終為“共建和樂世界,引領心性回歸”而努力工作,他愛國愛民愛社會,始終倡導并踐行"和善中華"的宏愿。被媒體授予“推助社會正能量人物”榮譽稱號。著有《堂堂正正一輩子》等多部著作。
史青星,多年來滿懷激情投入早教及青少年教育、溝通及研究工作,主編暢銷書《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
第一章 正本 慎始
家文化是生命的起點
孝義家風
家風為何會失落在今天
第二章 中國最缺乏的是母儀
慈而有度
勤儉節約
寬和待人
賞識
遠見
第三章 夜空中最亮的星
責任·愛國
威嚴而慈
愛子·知子
慎言·良交
養不教,父之過——龍背墻
第四章 銀發燈塔
祖輩們精心打理的幼苗
以身作則
讀書是薪火傳承
習慣價值百萬
讀好社會這本“無字書”
第五章 愛的彩衣
感恩父母,感恩祖輩,感念祖先
春木植根
夏風習習
金秋暖情
第六章 家風正、國風清
家風正是國風清的源頭
國風清是家風正的保障
君子與君子女文化:美麗中國的語言思想心靈
孝義家風
史青星:馮老師博學多才,又結合您的實際生活來談論,讓我們對于家庭文化的思考更加深入。我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兩位老師,為什么中國是一個如此重視家庭生活的國家?
李燕杰:史青星追本溯源,好問求知的習慣還是沒有變啊。從先秦到明清,中國維持了長達兩千多年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宗族制度和農耕文明是密不可分的。土地把人們牢固地捆綁在一起,人們手持簡易、輕便的勞動工具在土地上揮汗如雨,兩千年來勞動工具都沒有向重型機械化發展,一代代的人們都同樣地把終生埋葬在土地里。在寬廣的天地間,個人的力量渺小而微弱,人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勞作來抵擋自然界的災害。什么樣的團體最可靠?當然是那些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親人。家庭成為中國人的血脈,是中國人相互依賴的情感依托。當人們成年后,不得不離開家庭,他們的心靈依舊把家庭當作最親密的港灣,并尋求一種能夠和以往的家庭聯系在一起的方式,這個紐帶隨著人口的繁衍日益發展,最后變成了擴大的家庭組織——宗族。
馮承平:嗯,我的家鄉就有祠堂,那是宗族制度的外在表現形式。小的時候,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件都要在宗族的祠堂里由大家長主持商討通過,哪家哪戶婚喪嫁娶也需要在祠堂里舉行儀式,每年秋天豐收時需要在祠堂里慶賀,逢年過節需要在祠堂里祭祀祖宗……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宗族一旦形成,在它的管轄范圍內就有相應的規章,即族規、宗規,影響和控制家族中成員的的行為舉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政府維持社會秩序的職能。宗族里推舉出來的有威望的大家長在能力上超群,在德行上出眾,能夠合理地處理家族內部的事宜,繁榮家族經濟,團結家族成員,抵御外族侵襲。
我的家鄉風俗是一年至少有兩次要邀請祖先的靈魂回家與家人團聚。每年過年期間,除了健在的親戚之間走家串戶外,也需要去墳地祭拜死去的祖先。南方春節期間,氣候已經開始回暖,人們在家過完除夕和大年初一后,不分男女老少,舉家帶著食品、酒、金銀紙錢去家庭或宗族的墓地掃墓,花花綠綠的影子穿梭在冬末野草遍地的大山上。竹篾編織的籃子里裝著去世的親人生前愛吃的酒肉,后輩把食物一一擺在墓碑前,還需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呼喚祖先來品嘗過年家里最好吃的東西。清明節是更為重要的祭祀時節,外地的親人不論多遠都會在這一天團聚,一起舉行較為隆重的祭祀儀式。秋天來臨,當打下金黃色的谷子時,我們也會在自家享用之前,先供奉給祖靈品嘗。
史青星:馮老師談到祭祀,我也挺有感觸。祭祀的根本在于對祖先的崇拜,中國人認為祖先有靈性,所以對他們敬重;我們也敬重山川、大江、大河,因為它們在中國人眼中都是有靈性的東西。敬故而有孝。古人說:“百善孝為先”,所以提倡“孝道”。
但是孝在今天做得并不好,人們認為孝道就是忠君,把孝和忠一起打倒,覺得孝在封建社會之所以被提倡,是因為它能為政治目的服務,是對絕對權威的迷信,并大張旗鼓地說孝違背了自由的人性,還舉出傳統觀念中不適宜的孝行為,比如“父母在,不遠游”,“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我有一個疑問,孝是封建殘余嗎?
李燕杰:人云亦云的到底是多數,沒有多少人真正自己思索過孝的內涵。在早期,孝是極富有人性的,孔子是(非常)反對思維僵化的一個人,他提出的孝道也是符合當時人性和時代精神的。不信的話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證實一下。
曾子鋤瓜,不小心斬斷了瓜的根。父親曾皙非常生氣,舉起一根大棍就向曾子的臂膀打過來。曾子摔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曾子高興地站起來,走近曾皙問候道:“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您因為教導我而用力打我,您有沒有受傷?”曾子隨后退下去回到房里,邊彈琴邊唱歌,想讓父親聽見,知道他的身體早已恢復了健康.
孔子聽說了這些情況就發怒,告訴弟子們說:“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門!
曾參自認為無罪,托人向孔子請教?鬃訉砣苏f:“你沒聽說過嗎?昔日舜侍奉父親,父親使喚他,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要殺他,卻找不到他。父親輕輕地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父親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親沒有背上不義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沒有失去為人之子的孝心。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把身體交給暴怒的父親,父親要打死他,他也不回避。他如果真的死了就會陷父于不義,相比之下,哪個更為不孝?另外,他不是天子的臣民嗎?殺了天子的臣民,又會犯多大的罪?”曾參聽后,說:“我的罪過很大呀!”于是造訪孔子向他謝罪。
孔子論孝說得很精辟:父母的命令,不做是否合理的分辨,一味聽從的愚孝是陷父母于不義之不孝。這就是三不孝中的一不孝“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光是這一點的論述就足以讓幾代人汗顏,因為現實中有很多長輩生硬的面孔背后是毫無見識。當然,還有另外兩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和“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即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第二種不孝有時代價值,想想現代社會有多少啃老族,不努力工作掙取收入奉養父母,卻硬生生、毫無內疚感地啃老,他們應該在孔老夫子這兒好好反思一下。第三種不孝則不太符合現代社會的現實。孝道是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要符合人類總體發展的需求。在古代,由于生產力有限,人口的數量也相當有限,所以孝很大的目的是人口繁衍,維持家族的人口數量是家庭繁榮興盛的基礎,所以才會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為了要有后代,不告知父母就自作主張結了婚,可人們還是認為這和告知父母的結果一樣,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孝.
而現代社會,人口的繁衍已經到了一個上線,社會發展需要適當限制人口的繁衍,顯然,再拿“無后為大”的要求讓現在的孩子接受是不明智的?梢,古人所提倡的孝不僅是一味地孝順,讓父母有吃的、有穿的,對父母的話不加辨別地聽從,而是要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好,尊嚴能夠提高,精神上能夠快樂。人們對于不孝的行為會非常明確地指出來,以警示他人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史青星:李老師的話讓我豁然開朗,文化的斷層造成很多長輩挾持了孝道,動用孝賦予的權力,逼迫兒女接受違背人性的事情,動輒以斷絕關系為脅迫,讓兒女倍受壓力。這種孝道顯然是不合理的。我想起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人叫郭巨,家境貧困,郭巨有一個老母和一個不滿三歲的兒子。老母疼愛孫子,有飯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給孫子。郭巨對妻子說:“本來能讓母親吃上飯就已經很困難了,再有兒子分享她的飯食,老人家恐怕就會餓死了!庇谑欠蚱迋z忍痛抱著孩子來到野外,準備埋掉兒子。
這個故事里的郭巨自認為這種行為是從孝道出發,但其實從我們現在看來,不但違背了正常的人性,還會讓他的母親也陷入不義的境地。這種行孝的方式會讓不明所以然的人紛紛倒孝。
馮承平:史青星能夠把傳統的東西拿出來在現實中檢驗、辯論,十分有趣。我佩服李老師,每次聽您講話都能讓我有所收獲。
我受到了啟發,再補充兩點。孝不僅是社會應該提倡的美好道德,也是個人用來提升自己的武器。孝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能使一個人養成良好的心性,“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一個人愛自己的父母,對別人的父母就不會有厭惡之情,一個人敬重自己的父母,也會對別人的父母有敬重之情。孝能培養一個人的美好品德,“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一個孝敬父母的人,才會真正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這個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史青星:對,漢代曾把“孝”作為治理天下最根本的要義,特別注重對人品德的考察。漢代選舉官員只有兩個標準,即“孝”和“廉”。有人想要做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在家孝敬父母;為人清廉不貪。孝是一切教育的開始,也是一切教育的歸宿。所以說:“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孝不僅不是封建殘余,還應該是任何時代都不能放棄的寶石。然而,在社會轉型期,人際關系日漸復雜,社會分工明確,每個人都是社會大機器上一個隨時可以被取代的零件,不再像在宗族社會那樣擁有穩固的身份。大家庭分解成一個個的小家庭,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法律上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父母照料未成年人,并讓他們接受教育是法律義務,子女長大后贍養父母亦是法律義務。法律的健全令人欣慰,而人性的缺失令人痛心,它演化成親情的寡淡和親子的失和,也發生了各種忤逆不孝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