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性格,收獲人脈,改變命運,人生可以少奮斗十年。
超越生活,找對你生命中助你成功、給你幸福的“貴人”。
著名心理學家韋志中,首次揭露自己鮮為人知的成長經歷,超勵志、實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透露著正能量!著名心理學家韋志中給生命中的貴人寄出三十六封感恩拜訪信信。
滿滿的正能量!
著名心理學家韋志中揭露鮮為人知的成長經歷,用感恩的心去對待過往,對待曾在生命中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貴人,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向每個貴人寫出自己的感恩拜訪信!
身處逆境,困難重重,貴人的手溫暖人心,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作為人,自當學會感恩!
桃花潭水深千尺
在2013年9月的某個晚上,突然有一種感覺,想起了好多人。想到自己做心理學這么多年不是那么容易卻也很順利,深有感觸。自己一路走來走得相對這么成功,這么順利,是因為有許許多多人的幫助。從記憶中挑出來一些人,與家人分享我與他們之間的故事,講起了XXX、XXX對我的影響,越說越發現這些人的好處,并發現這些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當中有我的學生,有我的老師,有的是某階段給我關鍵指引的人。比如在心理學社會服務與應用當中給我指引,甚至有操辦我課程的主辦方。于是,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我是不是應該去做一個表達,把和這些人的故事盡情表達出來。
我本人是一個善于反思反省的人。對于一個偏向于臨床心理咨詢方向的心理學工作者來說,相對于理論和技術,自我人格的完善是更重要的。按照傳統心理咨詢師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會有督導和若干小時的心理分析。可是我的個人成長過程并沒有按照傳統方式進行。由于入行時經濟窘迫,無法找老師長期接受他們的督導,當時的條件也不允許參加費用高昂的督導班。于是我不得不面對自己,通過反省與自我對話。
我記得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個夜晚像這一次一樣突然之間有所感動,然后馬上采取行動。比如有段時間,我會在深夜的時候起來,抱著枕頭,把它當作另外一個自我,讓我的家人陪伴在身旁,與我的自我進行對話。或在某一個時候,覺得自己有一些焦慮,好像有莫名的恐懼感,我會對著墻壁,感覺這是一面鏡子,里面會跳出來一些人,問他們,我為什么會恐懼,原因是什么。這些跳出來的人有我的祖先、我的爺爺,還有去世的父親等。我想這種突然的感想和我的成長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正是因為我成長過程當中的一些歷史性原因,也是我個性使然,我找到了一種和別人不同的自我完善的方法。而今天細細回想這種方法,又和儒家思想中成為君子的方式比較吻合。儒家提倡“吾日當三省吾身”,一個君子的成長要不斷地反思和自省,而我個人就是如此。當我反思的時候,還會付諸行動,把反思和感悟付諸行動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儀式。例如你做完了這件事,做這件事的過程就變成了一種儀式。
這一次也不例外,盡管在年底的時候我的工作非常忙碌,但我也隱約地感覺到如果不做這件事情,我可能會錯失一個機會。有些感覺一旦來了你不去抓住它,你需要表達而你卻沒做的時候,這些感覺就已經過去了。這對于我的成長來說是個良機,所以我想抓住這個機會去做一次表達。于是我想在近一段時間,把對我生命有影響的人,做一次梳理。然后我開始羅列他們的名字,我竟然在紙上寫了150多個,寫完了這150多個人之后,我決定要安排時間到某個地方進行創作。以前想去云南騰沖但一直沒有機會,這一次我借著這個機會買了去云南騰沖的機票并且在我的心理技術研究生班里面發布信息,找個伙伴一起參與這次行動。同時我又與清華大學出版社第八事業部的張立紅主任聯系,告訴她我這個創意是不是可以作為一本積極心理技術感恩拜訪的書。在積極心理學里面,有一種“感恩拜訪”的技術,就是向過去曾經幫助過你,你要感激卻沒有表達給他的人進行一次拜訪。這種技術曾經在我的工作坊和臨床個案中多次使用,效果非常好。我本人在我的臨床咨詢當中也有一個技術叫“生命中的貴人”,它和積極心理學中的“感恩拜訪”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成長過程當中遇到過很多人,這些人和我們之間互動發生的故事,讓我們成為今天這樣。我們和這些人的關系越好,動力越流暢,那我們的成長受益就越大。可是我們沒法做到和所有人之間的動力都是流暢的,因為按照人本主義的思想,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不見得都非常完美。所以我們需要去回顧,對生命中的貴人進行表達,就是一次“感恩拜訪”。當然“生命中的貴人”這個技術在我的臨床咨詢和工作坊當中不只是一次“感恩拜訪”,它還包括多個方面,如今已形成了一套體系和理念。我自己作為故事原型,以我今天的感悟為契機,寫一本講述《生命中的貴人》積極心理技術的書。于是我和研究生班學員,來自河南的劉立新去了云南騰沖。我們首先找到一個地方住下來,然后對著錄音筆,由劉立新做我的聽眾,開始講述我和經過我篩選后的36個人之間的故事。用了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我把這些講述出來。然后交給了速錄公司,他們把這些文字記寫下來,我再進行校對整理。
這是這本書前期的操作過程,現在我想分享一下在寫這本書前后的心理感觸。在我剛有了這個感悟的時候,我只想把它分享出來進行心理表達,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又想把它轉化成一個心理學的科普作品,去幫助更多的人。這是前面的過程,當我講完這36個人的故事后,我的心境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難以言喻,我想說一件事去代表。我講完這36個故事之后,某一天下午,我翻開了我的手機通訊錄,發現里面有1500多個聯系人。說來奇怪,之前我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幸福干預》,當中的A計劃就是刪除電話本中的聯系人,可是我自己卻沒有做。就在那個下午我覺得有必要做了,不知道哪兒來的一股勁,我竟然一下子刪除了1100多個,最后還剩下400多個聯系人電話在上面。而且刪除的過程感覺酣暢淋漓,完成之后甚至有一鼓作氣把它們刪至只剩下我自己的想法。突然有一種念頭,我自己好像不需要更多的人際關系。過去總害怕自己找不到別人,早上起來趕快打開計算機看微博有沒有評論,要發一條東西讓別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晚上睡覺前要看看微信有多少人點贊。每逢過節都給很多人發短信,不單是春節和中秋這樣的大節日,平常也要借助一些機會表示一下感謝群發短信出去。之前會覺得,給別人發微信、發微博,得到別人的贊和轉發是人之常情,屬于正常的社會交往。但那一刻我發現我沒有那么依戀別人了,我突然沒有那么需要這種東西了。其他人可能覺得這不正常,我也不覺得一個人可以斷絕一切人際交往而獨立,但每個人的成長當中由于他的經歷、教育、家庭文化的不同,每個人的依戀模式也不同。我比較害怕被別人冷落和拋棄,我把這種特點形容為我在人際關系當中的一個小辮子,很容易被別人抓住。比方說過去我跟親密的人相處,在和你互動的時候他們潛意識中就知道你有這種心理特點,就會說:“韋志中,你再這么做,我們就不理你了。”在這樣的交往中我就會被控制,不是真正做自己,會妥協做一些事情。我覺得我講完這36個故事之后的一些感受更加驗證了我過去一直主導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理念,就是有些文化儀式性的東西,你不知道它為什么會影響你,也不一定需要知道其中的原理,但只要做了,就會有效果。就像我寫《幸福干預》一樣,你不要說那個技術怎樣,我們不是講道理,但你去做完了,就跟我做完了這件事情一樣,我的儀式完成了,我的整個心理的成長就完成了。我覺得等到這本書出版之后會有更大的改善。這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如果那天晚上我沒有繼續反思,也不去采取行動,我想我不可能在講完故事之后不經意地修復了人際關系的盲區。雖然不能說完全修復了,但也在不自覺地改善我自己。
一種渠道、一種成長的過程是這么美麗,在向外感恩和布施所帶來的好處這個過程當中讓我更加堅定地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成長方式不能只是向內的。過去我們做心理咨詢的時候對某些需要成長的人說:“你不要只盯著改變別人,你要改變你自己,因為你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沒錯,這確實是第一階段我們需要去轉變的,方向對了,成長就對了。可是今天我想說,我們不能僅僅只是向內,我們還可以通過向外,對外部世界的感恩,使我們內心發生變化。那么第一階段,我們的向外是主觀的。經過我們向內之后第二階段的向外,則變成客觀的了。第一階段的向內帶有強烈的個人意愿,第二階段的向外是感恩的。這就是佛家思想中鼓勵一個人想獲得更多,就要向外施舍,布施更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積極心理學給我們的一些啟發。我們傳統心理學的模式是向內探索內部的心理動力,去了解自我。而積極心理學是向外,對外部的世界用積極的方式去面對,然后采取一些行為。而像這樣的一次“感恩拜訪”,梳理了我很多需要改善的部分。比如說兩三年前我在生活中運用這個技術去拜訪我的干爹,拜訪完之后他覺得很感動。但那一種感動不是他久違的,不是說終于等到你來感謝我了。他覺得你感不感謝我,我都是你的干爹,做這些事情是應該的。與外部世界友好的互動,并不是世界需要我們去做的。就像我們去拜一尊大佛,佛在那里一直是笑瞇瞇的。你罵他是笑瞇瞇的,你說他好他也是笑瞇瞇的,你對他祈禱他也是笑瞇瞇的,你向他表達感激他也是笑瞇瞇的。我想外部世界就是這個道理,不會因你的意愿去改變。關鍵是你自己如何去對待它,當我對干爹做完這個表達之后,我突然之間就發現自己的內心寬廣起來了。當然那個時候還沒有意識到要用這個方式去寫一本書,在經過兩三年的沉淀和那個晚上的啟示之后決定行動起來。我想感恩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我們去感恩別人,不是別人需要我們去感恩,而是我們自己需要。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向外只是一種手段,而向內是一種自我。除此之外,我還想說這本書是我個人成長的總結,是我對過去的告別儀式,是我對曾經幫助過我的人的真誠表達以及與他們之間故事的一種分享。因此,不能說是絕對客觀的。而僅僅是我韋志中利用了我個人成長的契機,把專業的積極心理學思想和方法進行詮釋,想幫助更多人去做積極心理學的科普,是我自己的感恩使然。所以也許對于其中的一些生命中的貴人沒有進行全面的表達,我的表達也不一定符合別人的認知。因此我希望能夠得到這些被感恩的人的諒解。還有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看,不要出現“韋志中說的就一定是客觀的”這種感覺。
我是一名團體心理咨詢師,我在看心理學與社會發展關系的時候避免不了總是用群體的視角去看待。從這個視角去看,2012~2014年這段時間,心理學正在發生轉折。第一個轉折是中國社會對心理學的需要從服務方向到心理學工作者的成長方式都在發生轉變。積極心理學是十多年前從美國傳過來的,這種思潮席卷中國。這火越燒越旺,從學術界,到教育界,最后逐漸到了民間。它的普及意義重大,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更愿意用科學知識去影響我們的生活。第二個轉折是心理學界的轉折,過去注重理論研究,不注重社會服務。據我觀察,2012和2013年中國心理學界舉行的會議主題多為“心理學家與社會責任”“心理學與和諧社會”“心理學家與社會發展”,這種“心理學與XXX”式的標題讓我們看到一種過渡,大家都說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已經那么多,應該更多在社會上應用。第三個轉折是心理學從科學主義向人文主義的傾斜。過去的心理學趕英超美,學習西方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但心理學既是科學的,也是人文的。我們學習國外的科學方法,比如全國有很多心理學實驗室,國家也投入大量資源,引入了很多認知科學的人才,心理學走科學道路是主流。心理學界在近兩年突然發現一條腿走得快了,另外一條沒跟上。人文主義背景下的心理學,比如本土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相對較少。我們對內部機制的研究多于對外部現象的研究。去年中國社會心理協會成立文化心理學分會并且舉辦了首屆文化心理學論壇,第八屆華人心理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這些現象都表現出了一個轉折,就是心理學開始從科學主義向人文主義傾斜。最后一個轉折是中國社會的轉型,由過去以經濟為主導、由物質滿足人的幸福心理為主導的方向轉向人的精神、心理和人際關系。2013年在中國社會提出如“中國夢”“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等詞語,這些都和人的精神心理、社會關系有關。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觀點,中國今天在人與物的探索方面并不落后,而對人與人心之間關系的探索需要奮力追趕人與物的關系。我們是信儒教的,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有更多的倫理和人際關系在這里面,所以我們今天無法不通過他人去獲得成長。因此我們應該在團體里面成長。而在團體里面成長,就需要一些非專業性的治療方法。把這些方法放到生活、社會中去,讓小區里的居民、每個家庭、每個群體,都因為這個獲得一些自身的完善,通過關系去改善我們的幸福生活。這也是我想要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我想我先開了一個頭,就是嘗試把積極心理學和團體心理學相結合并進行探索。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如果你作為一個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和我一起往這個方向去思考,我們共同探索符合中國人文化的積極心理學社會服務和研究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普通讀者,只是想通過心理科學受益,只是想通過韋志中的個人經驗和心理情感去實現自我,可以嘗試一下我的方法。不一定要系統性地找出36個人,但你可以找3個或者6個人。認認真真地寫一封信,把你和他/她的故事,以及你的態度、你的分析、你的觀點寫下來,然后在某個時間,到他/她的家里去。不要說順便去,而是專門去那里。就像我去找我干爹的時候,干爹不知道怎么回事。我跟他說:“干爹您不要說話,就坐在這里。”我就坐在他對面,把這封信讀給他聽。做完這些之后,心理世界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所以你也可以按照這本書去做一個“生命中的貴人”的表達。當然不僅僅是一次“感恩拜訪”,你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假如你是一位畫家,你可以把這些生命中的貴人變成你的繪畫作品;假如你是一位音樂家,你也可以去譜寫一首生命中的貴人的曲子去傳唱;假如你是一位農民,你也可以在你的田地里耕耘的時候去做一些“生命中的貴人”的表達。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學家,都可以按照這樣一種心理理念,向外、向他人進行表達。當你這么去做的時候,你會獲得很多。
經過整個過程,我還有一份感悟想分享給朋友們。我之前接觸過一些人,他們問我說:“韋老師,你覺得人與人之間存不存在命里的合拍?”其實,我更愿意相信命運是選擇的結果。當你選擇某些人,某些人選擇了你,你們互相選擇走到一起的時候,其實結果已經產生了,這個結果是必然的。因為你不走過這些人,你就無法遇到下一群人。遇到這些人是你的必經之路,這些貴人也許是反向的,帶雙引號的,他可能會傷害你和影響你。但你沒有走過他的話還會再遇見他。如果你真的走過了、超越了,你就會遇見另外的人。或者你還是遇見他,但是你自己變了,對方在你眼中也就變了。如果你沒有用一個向外的、感恩的和布施的心態去對待外面的世界,你所遇到的貴人大部分可能都是與你不和的。但反過來講,如果你自己變了,向外的態度和方向變了,并且去做,去表達,去流露真情,那么你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是能和你合作順利的人。這樣的話,你所遇到的人累加起來,最后變成你好運的結果。你所遇到的人,與你是否合拍,取決于你用何種行為和態度去對待他們,以及對待外面的世界。
感謝本書的所有參與者和被參與者,他們不光是這36個我生命中的貴人,還有我的老師,鐘年先生和彭凱平先生。還有出版社的張立紅主任和編輯。還有幫助我做文學整理的趙志榮老師。謝謝所有的老師和朋友們對這本書的支持和幫助。不當之處,還望諒解!
陳明清:施比受更有福
遲向禮:想念他的三個階段
樊富珉:志同道也合
范德清:悲憫之心,人皆有之
顧海根:嚴謹的老師
郭桂琴:一勤天下無難事
郭斯萍:不要抱著金碗去要飯
郭長海:一面照妖鏡
胡春紅:吃水不忘挖井人
李斌:“三米之內”成長多
李培林:無條件積極關注
李錫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劉景繪:聚是一團火,散開滿天星
劉豫茂:生命中的媒人
馬艷玲:馬路邊的一串紅
彭凱平:小道消息創始人
秦凡山:溫暖少年的心
邵彩虹:帶我走進“心靈密道”
宋振韶:北京引路人
王薇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韋愛周:善良的溫情
韋福魁:百忍堂中有太和
吳虹:衣帶漸寬終不悔
吳慧英:一張飯票一輩子
吳萬方:巴蜀引路人
肖延德:君子成人之美
楊鑫輝:莫欺少年“窮”
葉浩生:打鐵還需自身硬
于東輝:雪中送炭情意真
張粹然:鄉音不改恩師緣
張學梅、敖文利:以學生的名義
張再紅:讓一切隨風
張掌然:俠義之心助成長
鐘年:面向人民的心理學
周章毅:朋友圈中的“安全樹”
朱銘清:能上能下的“升降梯”
陳明清:施比受更有福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我從沒有想過我未來的心理學事業會延伸到教育領域。可是自從遇見了一個人,這一切都發生了。這個人就是陳明清,陳明清現在已經離開我們了,但她永遠活在我心中。
輪椅上的天使
我原來是做個人咨詢的,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我開始轉向團體,因為它可以一次性讓更多的人受益。這一時期,我開了工作坊,時不時也被邀請去做督導。后來,我開始做教育,把我的專業技術和經驗分享給一些心理咨詢師。
2009年我到山東濟南主持本會團體心理咨詢培訓班,這次是第二模式表達性藝術團體,學員有來自全國的50多個人。其中有一個學員很特別,她坐在輪椅上,臉色很蒼白,說話時氣若游絲。聽聞她在火車上甚至要依靠吸氧氣維持她的身體。她就是陳明清。推著她來的人叫張學梅,陪她來上課,一路照顧她。
在課堂上,我們先進行的是“心理專修學校”。按照心理成長的目標和種類,在現場模擬成立幾個“心理專修學校”,然后讓每一個人根據自身的需要加入到一個學校。接下來開始選拔,每個學員選拔出來最需要成長的學員,推薦到我這里再進行選拔,最后最終選拔出來3-6名作為這次課堂“講故事的人”,這其實是文化心理劇場的模式,是團體心理咨詢的一種以點帶面的動力模型。記得那一次所有專修學院共推薦上來13個人,這其中就包括了陳明清。
當輪到陳明清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候,她很努力地說了一番動人的話:“尊敬的韋老師,我在兩三年前就開始看你的網站,看你每個星期三的俱樂部,星期三小組的報道。照你報道上說的,我在學校里開展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后來,你出了書,我也買了回來看,通過學習你的東西去幫助更多的人。我常常想,不知道哪一天我就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能在我活著的時候接受一次老師的督導,就是我人生的圓滿。所以,這一次我不遠千里地來了。”所有人聽了之后都很動情,但是我并沒有真正聽懂它背后的意義。
作為一個導師,我每一個星期都要面向不同的課堂,面對不同的人,她們背后的故事我沒有辦法去追求,只能尊重當下。我陪伴她們,分享當下的故事,但過后我必須要忘掉。我不忘掉,新的故事沒法進來。
課程結束,陳明清很努力地和張學梅一起站了起來,她說:“老師,我不能站,但是我想辦法站起來。”她甚至不能怎么說話,一說話就咳嗽。她站起來唱了一首《陪你一起看草原》、《我和草原有個約定》。一邊唱一邊咳嗽,她調侃地跟大家說:“不好意思這是在伴奏。”掌聲響了起來,有的人流出了喜悅的淚水。她拿出了草原上的玫瑰花茶,說:“送給韋老師,送給大家。邀請大家到大草原來玩。我要把老師請到呼倫貝爾,把本會團體帶到呼倫貝爾,讓所有的心理老師跟我一樣受益。我回去就向我的校長請示這件事情。”
16年前,她被醫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癥,并且隨時可能會死掉。她靠著內心的愛和頑強的生命毅力堅持活了十幾年。這一次,分開了之后,她回去聯絡校長。我讓助手跟蹤和處理這件事。但還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去成。
那年的11月,原本定在呼倫貝爾草原開的課程沒有開成。于是,我去了太原講學。有一天,我正坐在某個賓館的大堂里和一個學生講話。電話突然響了,是我的學生張再紅打來的電話,她說:“陳明清去世了,你知道嗎?”一剎那間,我淚流滿面,在大堂里面號啕大哭。哭完之后,我讓張再紅聯系當年和在她一起來的張學梅,安排最近一段時間去草原,完成陳明清與我生前的約定。我要把本會團體的課送過去,但不同的是我們不要講課費了,自己負責吃和住行。
履行約定
張再紅是一個講義氣的人,她很快辦好了這件事,并且打算與我同行。
冬天的呼倫貝爾下著很大雪,地廣人稀,那時并不適合開設課程。校方也讓我們在第二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去。第二年的春天,我們如約而至。早上五點多達到大楊樹,站臺上幾十個人手捧著鮮花,迎接我們。那一刻,我眼淚流下來了,她們唱著歌,歡迎我們。
課堂上,有來自全呼倫貝爾市70多位心理老師,都是11個縣市級的心理老師,紅色的橫幅上鮮明地寫著“為愛而來,紀念陳明清”。
是啊,我就是為愛而來的。那次的課上得很成功,呼倫貝爾市心理教研室負責中心的主任,王志民老師說:“韋老師,你的課上得太好了。你讓我們搞了一輩子教育的老師們開竅了。教育要有愛,要體驗,要全身心的投入。”也就是那一次,這些老師們覺得我的團體課,不僅僅可以用于心理治療,也可以放在學校的教學課堂是。明清,是你把我引到了這個課堂。
愛是溫暖
曾經,在濟南的,有陳明清參加的那一次課堂,為什么能夠有那么好的效果?在課程結束之后,所有的學生在教室里逗留了兩個小時,沒有走。他們彼此親密地交流。我還看到有人手拉著手,在里面走了一圈又一圈,就這樣說著話。這么多年來,這是很難見到的場面。
我百思不得其解。那一次的課程,有三個助教。一個是朱明清,本會團體的老學員;一個是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的主任醫師吳宏新,她也是本會團體的老學員;再加上我的另一個學生,張再紅的師姐羅秋蘭。我問他們是否知道原因,他們也沒有找到答案。
又過了一年,我回想起當時的場地,才想到了原因。那個場地是一個子宮的形狀。我在想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了。那更加驗證了我的一個想法:人們在團體里面要尋找的就是像子宮一樣安全溫暖的氛圍,這也是人終其一生尋找的東西。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陳明清像天使一樣來了。后來,她又把我帶到了大楊樹。在大楊樹,我接觸到了呼倫貝爾這片美麗的草原和這里可愛的老師。在這一群老師里,我又結識了那么多的朋友和同學,收了我的徒弟。陳明清生前最好的朋友張學梅、敖文利成了最后一批拜我為師的學生,就這樣結下了終身的緣分。其實,他們已經是優秀心理老師了,且他們學心理學的時間并不比我短。
我一次一次地來到大草原,一次一次地來到大楊樹。我的行動感動了大楊樹人。每天有人排著隊請我吃飯。以至于后來,郭長海校長不得不對大家說:“韋老師白天要備課、上課,要督導,實在沒有時間。必須要剎住。”我身上時常穿著的一件衣服也不知道是他們中的哪一位買的。
每一次,我要坐火車離去時,就有一批我不認識的人去送我。有的是在大楊樹做生意的,有的是鎮里的領導,還有的是別的一些什么人。他們有的手上拿著禮物,有的遠遠地在后面默默跟著,手拉著手唱著一首歌。甚至有一次,他們派人坐火車把我送到了哈爾濱。他們就是這樣地熱情,這樣地好。
“給”的力量
陳明清她給我人生添加的東西無法用語言表達。
第一,她打著學生的旗號來向我學習,打著向我學習的旗號來幫助我,改寫了我的人生。很多時候我跟一些學心理學的人說:“什么是老師?是那個站在講臺上的人嗎?不,那只是名義上、形式上的。什么是學生?是那些坐在臺下的人嗎?不,他們也只是名義上的。如果你是一個好學生,你每天都可以學到東西。如果你是一個好老師,你在任何時候你都能教別人的一些東西。我想陳明清就是這樣的好學生。
第二,為愛而來。我以愛的名義去,要學費,不要講課費。可是我得到的東西何其多,不是這一點講課費所能代替的。不要說背后深深得情意,就是我們所獲得的心靈感悟,都無法用金錢去衡量。
這更加讓我們看到一個東西:凡是以愛的名義去做好事,最終獲得的將是數倍的回報。我慶幸我發現了這個規律,嘗到了甜頭。我過去從事心理學,一直是我“要”,但是從這一次開始,我學習了另一種方式——我要“給”。這是誰帶給我的,是陳明清帶給我的。
過去我以“要”的方式去實現我的價值,獲得我的東西。而今,我再加上“給”的方式,呵,我的路一下子變得寬廣了,就像大草原一樣的寬廣,任我馳騁。
有人問我:“我們這是走的哪一條路啊?”我覺得我的眼前是一個大草原,全部都是路。向任何方向都是可以的,那不得了的。“給”就是這樣地闊大,而“要”只會讓人越來越小。
第三,只有發善心是不夠的,你還要行動。你想到你要去做,才能夠接觸到善果。反正就是兩件事,不是你感動別人,就是被別人感動。總而言之,就是感動。它的后續影響是持續的,一系列的。陳明清這位學生在離開這個世界前,來拜了一次師,她是我終生的學生,她就是一個美麗天使。
后來,就在前幾天我在網絡上面,和青島市南區教育研究指導中心的松梅老師聊天。我們在談話當中突然說起了陳明清。他說:“啊!還有這個故事啊!陳明清我們認識啊”。陳明清是感動內蒙古十大人物之一,她是全國巾幗女子稱號獲得者,她是全國十佳優秀心理教師……她影響了很多對生活沒有希望的人,她影響了很多孩子,她在輪椅上還去給孩子上心理課。她去世了之后,整個自治區專門做了宣講團,以學習陳明清的事跡。
愛的禮物
生命就那么短暫,但陳明清把她的生命描繪得很絢麗。這個人,一輩子才活了30幾歲。她年輕的時候就得了病,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買一棟漂亮的位于市中心的房子,要開一輛豪華的小汽車等等。她甚至都不敢奢求愛情,但是她卻用短暫的生命之光照亮了這個世界,照亮了我們這些人的內心。
某種意義上來講,她送給了我一個最大的禮物,讓我發現愛的規律:不是去要而是要給。這一次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至于說陳明清給我帶來的,又開出來的團體教育模式的一系列花朵,今天有多少人在受益,我想我們積累了以后慢慢的去說吧。
明清,你離開我們已經有幾年時間了,我想你一定看到了你走之后我們繼續發生的一切故事。就是因為當初你在課堂上的一次真誠邀請,后來我有機會踏上了呼倫貝爾那片多情的土地,才有了一個個生動美麗的故事,我想這故事還將會繼續下去。
你知道我們在人生中的那次相遇,你帶給我的是什么嗎?我告訴你,你帶給我兩樣最珍貴的東西,也可以說成是你帶我走進了兩個圈子。一是你帶我走進了一個良性循環的圈子,你讓我發現如何讓生命以及生命的良知找到平衡,以讓自己的心靈永不干渴。二樣是你帶我走進一個海闊天空的圈子,作為心理學的主流陣地,學校和教育才是一位心理學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大舞臺。
我要真誠地說聲謝謝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