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案例引導》(作者張殷建)立足中醫眼科臨床,選擇臨床常見病、急重病、疑難病及中醫治療有特色的眼病,包括外障眼病、內障眼病及其他眼病,從臨床案例著手,以引導式方法提出問題展開論述。每一病種的論述圍繞重點病證的案例進行,著重于中醫特色優勢,并與現代眼科臨床相結合,內容包括:案例引導、診斷辨證、診治要領、預防與護理、經典原文、名醫病案,其中案例引導包括病史資料、辨證思路、治方闡釋。 《中醫眼科——案例引導》適用于中醫眼科臨床實習、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臨床醫師進修提高等,也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作為本科生、研究生目前教材的補充教材。
《中醫眼科——案例引導》(作者張殷建)是從臨床案例著手,以引導式方法提出問題展開論述。本書編寫立足于中醫眼科臨床,選擇臨床常見病、急重病、疑難病及中醫治療有特色的眼病,包括外障眼病、內障眼病及其他眼病。外障眼病概念清楚,以中醫病名編排;內障眼病多以眼底病變為主,瞳神以內望診需借助現代檢測儀器,為加強臨床工作中,醫患之間的溝通,內障眼病以西醫病名編排。每一病種的論述參照中醫眼科學知識體系的自身特點,圍繞重點病證的案例進行,著重于中醫特色優勢,并與現代眼科臨床相結合,論述內容包括:案例引導、診斷辨證、診治要領、預防與護理、經典原文、名醫病案,案例引導包括病史資料、辨證思路、治方闡釋。 本書由各地資深眼科專家以案例引導展開編寫,與原課堂教材相呼應。
前言
編寫說明
第一章 外障眼病
第一節 針眼(瞼腺炎)
第二節 瞼弦赤爛(瞼緣炎)
第三節 風赤瘡痍(眼瞼皮膚炎、眼部帶狀皰疹)
第四節 上胞下垂(上瞼下垂)
第五節 流淚癥(淚溢)
第六節 漏睛(慢性淚囊炎)
第七節 天行赤眼(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第八節 時復目癢(春季性結膜炎)
第九節 白澀癥(慢性結膜炎、淺層點狀角膜炎、干眼癥)
第十節 火疳(前部鞏膜炎)
第十一節 聚星障(病毒性角膜炎)
第十二節 濕翳(真菌性角膜炎)
第十三節 花翳白陷(角膜潰瘍)
第十四節 凝脂翳(細菌性角膜潰瘍)
第十五節 混睛障(角膜基質炎)
第二章 內障眼病
第一節 虹膜睫狀體炎(瞳神緊小、瞳神干缺)
第二節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綠風內障)
第三節 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青風內障)
第四節 老年性白內障(圓翳內障)
第五節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視瞻昏渺)
第六節 視網膜脫離(視衣脫離)
第七節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視瞻有色)
第八節 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視直如曲)
第九節 視網膜動脈阻塞(絡阻暴盲)
第十節 視網膜靜脈阻塞(絡損暴盲)
第十一節 視網膜靜脈周圍炎(云霧移睛、暴盲、目衄)
第十二節 原發性視網膜色素變性(高風內障)
第十三節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消渴目病)
第十四節 急性視神經炎(目系暴盲)
第十五節 視神經萎縮(青盲)
第十六節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暴盲、視瞻昏渺)
第三章 其他眼病
第一節 近視(能近怯遠)
第二節 弱視
第三節 麻痹性斜視(風牽偏視)
第四節 Graves眼病(鶻眼凝睛)
附錄
參考文獻
方劑索引
隨訪:經治療雙眼干澀癥狀改善,視力略提高。
按語:淚液如同潤滑劑,對眼睛表面有持續的保護作用.每一次的眨眼動作都可使淚液重新分布,淚液不但能濕潤眼球,而且含有抗菌和營養的成分。如果淚液分泌減少或蒸發過快,這些作用就減弱或消失,眼睛就會有干澀、易疲勞、異物感、燒灼感等,甚至伴有眼癢、畏光、視力模糊及眼部充血。
干眼癥一般分為:蒸發過強型、分泌不足型和混合型。常見的病因有:長期在中央空調系統,或高溫燥熱環境中工作;計算機工作者、職業駕駛長時間注視定點;經常佩戴隱形眼鏡、接受過激光屈光近視手術;服用藥物如利尿劑、抗憂郁、抗高血壓及抗組織胺(感冒及過敏患者可能會使用)等;眼部病變如淚腺原發性病變及其神經傳導障礙、重度角膜結膜病、瞼裂閉合不全;維生素A缺乏等。
根據中醫玄府理論,玄府乃指腺體,如汗腺之類。眼中淚液分泌在于淚腺、副淚腺,鄒老師認為干眼癥治療在養陰基礎上采用宣通眼部玄府之法,可達潤澤之效。還認為目前空調、電腦使用不當,導致眼球表面淚液蒸發過度,故臨床上常囑患者湯藥蒸氣先熏目,然后內服。一診處方中生地、石斛、南沙參、南北沙參、百合、桑葉養陰;蠶沙含維生素A之功;浮萍、西河柳宣通玄府發汗利水;淮小麥、炙甘草、柏子仁、酸棗仁安神除煩;桔梗、香附、威靈仙溫陽行氣活血;枸杞子、黃精滋陰明目;處方養陰與發汗同處,寒溫并用,有走有守,相得益彰。二診復診述服藥后胃部稍有不適,去桔梗,加石菖蒲通竅。考慮桔梗味苦、辛,性微溫,屬升散,故凡氣機上逆,嘔吐、嗆咳、眩暈及陰虛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而現代藥理認為桔梗所含桔梗皂苷對胃黏膜的刺激,可引起輕度惡心,甚至嘔吐.夏枯草清火明目,治目赤腫痛、頭痛。《本草衍義補遺》謂其有補養血脈之功。三診處方瞿麥、篇蓄、朱燈心針對小便短赤,夜寐欠安。關于瞿麥一味,在《神農本草經》、《藥鑒》、《景岳全書》、《本草經疏》等均提及其除濕熱,能明目去翳。(選自全國名老中醫傳承驗案)
第十節火疳(前部鞏膜炎)
火疳,又名火瘍。其臨床特點為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紅色結節,推之不移,壓痛明顯,周圍布有紫赤血脈。診斷依據:①患眼疼痛,畏光,流淚;②白睛里層起結節,呈圓形隆起,或融合成環,色紫紅,推之不動,疼痛拒按。本病常單眼發病,病程長,易反復,失治或誤治常可危及黑睛、黃仁,致白睛青藍、Q膜侵睛或并發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