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根據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著名中醫藥專家為研究生授課時講話錄音整理而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孟慶云講中醫經典》是孟慶云教授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院校的授課講稿與演講稿,共計33個主題,分屬于《內經》理論與研究、《傷寒論》理論與研究、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學與方法論、國學與中醫學等5門課程。可供中醫院校師生及中醫臨床、科研、教學工作者參考閱讀。 《孟慶云講中醫經典》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項目“中醫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較與改革研究”(項目編號:Y007404)資助。
時光荏苒、青絲難再。為了重現講壇的風采,惠及更多的中醫藥學人,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將當年的講課錄音進行逐一還原、分類、整理、編輯,最終形成這本《孟慶云講中醫經典》。《孟慶云講中醫經典(名中醫講學薈萃)》由孟慶云著,極力保留了名家的授課思路和語言風格,讀之有親臨課堂之感。《孟慶云講中醫經典》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項目“中醫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較與改革研究”(項目編號:Y007404)資助。
總前言
前言
第一篇 《內經》理論與研究
第一章 《黃帝內經》中的藏象
第二章 《內經》診斷學的理論特征
第三章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內經》對人體時間結構的認識
第四章 《黃帝內經》的心痛
第五章 論氣化學說
第六章 五運六氣理論的發生與演進
第七章 五運六氣在中醫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八章 人身應同天地紀——中醫學小宇宙論及全息觀的形成與發展
第九章 《黃帝內經》的方法論
第十章 天佑蒼生創岐黃——《內經》養生保健的特色
第二篇 《傷寒論》理論與研究
第一章 《周易》與《傷寒論》
第二章 張仲景論治肺心病
第三章 疫病防治中的傷寒與溫病——中醫疫病防治史
第四章 《傷寒論》辨證論治中的控制藝術
第三篇 中醫各家學說
第一章 窺垣洞見一方人——扁鵲及扁鵲學派
第二章 楊士瀛和他的《仁齋小兒方論》
第三章 王叔和思想認識論分析
第四章 劉完素醫學思想研究
第五章 李東垣思想和認識論分析
第六章 從“火”看中醫理論體系的特點
第七章 論中醫學派
第四篇 中醫學與方法論
第一章 中醫科學研究的內容、方法和一般原則
第二章 中醫科學研究的觀察法
第三章 中醫科學研究的實驗方法
第四章 數學方法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五章 系統科學方法與中醫學
第六章 古典醫籍的校勘
第七章 醫籍真偽的考辨
第八章 從方法論看辨證論治的發展與辨證分型
第五篇 國學與中醫學
第一章 《易經》與中醫學理論
第二章 漢代經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三章 魏晉玄學與中醫學
第四章 宋明理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一章 《黃帝內經》中的藏象
藏象是中醫學關于人體結構和功能的說明模型,當代稱之為藏象學說。這一理論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科學文化背景,其魅力不僅在于有臨床實踐價值,而且也是中醫理論特色的體現。
一、藏象的三元構建
《內經》的藏象溯源有三:一是關于“藏(臟)”的知識,二是“象”的觀念,三是聯系“藏”和“象”及建立藏象學說的方法論。
對事物認識的一般過程是,對結構研究在先,功能研究在后。《內經》對深藏于內的人體臟腑的研究也是如此,其主導觀念是“有諸內必形于外”,人體生理功能主宰于體內臟腑。因此,所論述的藏象雖然是一個人體的說明模型,也是從內部實體研究入手。故《靈樞•經水》篇開宗明義地說:“夫八尺之士,皮內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運用解剖學而獲得了關于深藏于內諸如肝、心、脾、肺、腎、胃、膽、膀胱、大小腸等臟腑的形態學和格局方面的知識,也從形態結構中推測出臟腑的有關功能,如心主血脈,胃為水谷之海,等等。
“象”是中國文化的原型系統之一。見諸事物,蘊生觀念,是謂象。這種原型是超個人意識的,是集體的歷史積淀物。從原始先民的“觀物取象”,到《易經》特別是《易傳》關于“象”的諸多論述,“象”已成為中國古代科學、藝術、哲學等對認識原型的理論表述,其中最富于聯系和富于傳統的是,它是古老的象征系統。古代對“象”的觀念發軔于占筮。《左傳•僖公十五年》說:“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象”和“數”是通過占筮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象數之學,企圖以符號、形象和數字來推測宇宙變化,當然也包括人。對“象”的認識由淺而深,其范疇從現象、意象而有法象。開始是“見乃謂之象”的直觀所見,以后“擬諸形容,見其物宜”,用最簡單的物象,經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守約而施博的過程,成為涵蓋廣大的事物演變規律,最后又據“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的原則,以“象”為簡約的模型,即《易傳•系辭》所說的“象也者,效此者也”。《易經》之“象”,就是通過卦爻等抽象的符號或數字系統來表現事物的特征的。這樣,“象”就從反映實物發展成為象征系統。其發展的結果,“象”規定了研究對象的層次。《易經》的卦爻之象,都是“效天下之動者也”,“象”是動態觀察的結果,象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應見,只有“象”才分陰陽,故“一陰一陽之謂道”。所謂“道”就是規律,是動態規律。但“道”所論述的是高層次的動態規律,而非低層次的實體和行止,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動態功能之象為事物之本,重視規律的道,簡論器物。
《內經》把“藏”和“象”聯系起來建立藏象學說的方法論,是《靈樞•外揣》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所提出的“司外揣內”、“由表及里”、“因發知受”、“以病知不病”和“陰陽應象”等方法,是把“所見于外,可閱者也”的象一一分組,把各組特征與“解剖而視之”的形體特征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藏居于內,形見于外”不同系統的藏象。每個系統都包含有形與神,精與氣、生長化收藏等不同要素的綜合模擬。但因“象”以“形而上者謂之道”,故藏象學說在發展中,對“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解剖方面的研究在后世無多增補和發現。
以上論述表明,藏象學說的建立,是從解剖到功能,從經驗到概念,從具體到抽象和從實體到模型的過程。
二、《內經》的三種藏象
《內經》關于藏象有“藏”、“腑”、“器”、“官”四種稱謂。“藏”和“腑”已為諸篇所習用,“器”見于《素問•六節藏象論》:“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所居,名曰器”,是把六臟合稱為“器”以應六節中的一節,以司盛為主要功能;“官”,即是《素問•靈蘭秘典論》之“十二官”,乃臟腑功能之謂。“器”和“官”因其應用褊狹,漸被擱置,此兩篇在很大程度上為文獻保存之模本而輯入。西醫傳入中國以后,翻譯西醫著作的學者,把人體臟器和獨立的解剖功能單元籠統譯為“器官”,以示與藏象學說中臟腑的區別。隨著關于“藏”和“象”認識的發展,醫學家們在進行理論建制時,必須有一個框架,才能把諸理論要素串聯成一個系統。最早在《周禮》中曾言“九藏”,《莊子》有“六藏”,《素問•三部九候論》及《素問•六節藏象論》也均提及“九藏”。《素問•三部九候論》以“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其意在于“九候之相應也”。《素問•六節藏象論》也言“九野為九藏”,但意在說明“六六九九之會也”。兩篇所言之“九藏”均未形成完整系統,故流傳不廣,《莊子》六藏之說并無詳論,因而“九藏”、“六藏”都被其他的藏象模式所取代,在構建藏象學說時,隨著傳統文化發展的不同時代,也就有不同的理論模型,其思路不變,但框架不斷遞嬗。
1.八卦藏象
八卦藏象乃是從巫史文化之占病而孑遺于醫學。《周禮•春官》言:“以八卦占筮八故”,依八種卦象推測所占之八事:征、象、與、謀、果、至、雨、瘳,其中的“瘳”就是推占病愈與否。從八卦之卦象來推占病變之臟腑,其各卦所應如《易傳•說卦》所言:“乾為小腸,坤為脾,震為肝,艮為大腸,離為心,坎為腎,兌為肺、巽為胃。”這種占測臟腑的因跡在《靈樞•九宮八風》篇中發展為疾病預測,是篇從觀測之八個方位而定八風,八風所傷害乃應于九宮八卦之位的八個臟腑:在離卦位之南方大弱風傷心,坤卦位之西南方謀風傷脾,兌卦位之西方剛風傷肺,乾卦位之西北方折風傷小腸,坎卦位之北方大剛風傷腎,艮卦位之東北方兇風傷大腸,震卦位在東方嬰兒風傷肝,巽卦位在東南方弱風傷胃。隨著診法的發展,八卦藏象之占測逐漸淡化而趨于消弭,但臟腑的“象”的內涵和時空方位的特征卻作為合理的內核而被保存。例如,各種藏象學說為以離卦的特征指心,坎卦的特征指腎,等等。
2.六節藏象
六節藏象是以復卦之六爻為原型,按“以象為本”的原則,建制起以六臟六器模擬六節的藏象理論。恪遵“人與天地相參”的命題,天與人被視為同源同構之物,故人之六臟六器,要與天地時序六節之三陰三陽相應。《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六臟即:一是心,為陽中之太陽;二是肺,為陽中之太陰;三是腎,為陰中之少陰;四是肝,為陽中之少陰;五是統稱為“器”的臟,為“至陰之類”(筆者認為至陰即陰中之太陰);六是膽,原文中關于膽的三陰三陽屬性缺如(筆者據文意分析,膽應為陰中之少陽),但對其功能則強調“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其六器,即是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者。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深知此篇立意是模擬六爻的藏象理論,故他在《類經圖翼•醫易義》中說:“故以爻象言之,天地之道,以六為節。”六節藏象比之八卦藏象,不僅在內容上有所完善,而且各臟與一年時間節律的對應,在邏輯上進一步契合。
3.五臟六腑全息藏象
秦漢之際,五行之說盛行于世。西漢之初的易學家們就曾把易學的卦爻象數之學與五行相結合,例如,京房始創“納甲說”包融卦爻和五行。醫學家們則沿此思緒,建立了以易理為引導、以五行為核心的五臟六腑全息藏象論。
《易傳•系辭》說“天五地六”,“天五”可推測從五星到五行的類比系列,“地六”可衍為六氣或六合的系列,醫家們遂以此象數為原象,應象出五臟六腑。即如《白虎通》所說:“人有五臟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內經》宣稱,它的方法論之一就是“法于陰陽,合于術數”。《素問•五藏別論》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天五地六”以天統地,故與之相應的五臟統六腑。由此,五臟成為人體五行系統的核心,加之五行能很好地表示橫向的生克關系,用以為臟腑說明模型的原型是比較愜合的。
以五行之理論說藏象,其配合方式也曾有其沿革。按古文經學所論的五臟與五行相配是:脾配木,肺配水,心配土,肝配金,腎配水。僅腎配水和《內經》的記載一致。《內經》關于五臟和五行相配,和今文經學的說法相同。孔穎達在《禮記正義疏》中引用漢代經學大師鄭康成所說:“今醫疾之法,以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則有瘳也,若反其術,不死為劇。”可見,《內經》確定的五臟與五行的配合方式,是實踐的選擇,曾有血的教訓。
以五行為構架的藏象,除吸收八卦藏象和六節藏象中的合宜于實踐的因素和優點外,更有新的發展。一是因于運用五行生克規律,使五臟所表述的人體功能,不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通過彼此的生克制約,成為一個能夠自調和的穩態系統。二是具有多維和全息的特征。這是受西漢初象數派易學的影響,特別是京房的“納甲說”。“納甲說”即是把陰陽、五行、八卦、五方、月相和天干等諸因素結合為統一的象數圖式。《素問•金匱真言論》等篇,按此思路,建立了以五臟為核心,以五行為構架,聯系時間空間等不同層次的多維的藏象理論。《易經》本身即含全息的思想,六十四卦已經構成一個全息系統。它的每一別卦,又潛含著所有六十四卦的內容。從時序而言,它有六爻;從演進而論,其太極、兩儀、四象至八卦,有全部吉兇大業的演進過程;從空間方位看,每一別卦又隱藏著其他六十三卦陰陽推蕩剛柔相摩的全部變化,可謂“象中有象”。現代全息理論指出,在一個有聯系的整體中,任何一個局部都能反映出整體的屬性。《靈樞•五色》篇,在實踐認識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揮了《易經》的全息思想,提出了按五行藏象系列的面部五色診的全息圖。把《內經》各篇關于五臟六腑藏象的各種論述綜合起來,則呈現出多維的和全息的特征,我們把這種藏象學說稱為五臟六腑全息藏象。
三、《內經》藏象學說的意義
《內經》以藏象為人身準,彌綸天地之道,其三種主要藏象學說建構演變過程和人類認識規律是一致的,但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特征。藏象學說以“象也者,效此者也”,為始基構建的人體模型。從運用解剖方法到模擬類比,認識了人體有五臟、六腑、五體、五形、五官、五液、五志、五色以及和自然界五方、五氣、四季、五化、五味、五音等的不同層次的功能和與自然界的關聯,因此藏象學說具有層次性與關聯性。因于藏象學說是象數和五行的綜合模擬,從《易傳•象•節卦》的“天地節而四時成”到五行的“四時五方”,而賦以藏象學說具有時間和空間的特性,《靈樞•本藏》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惲鐵樵在《群經見智錄》指出時空性是藏象的特征之一,他說:“《內經》的五臟,非血肉的五臟,乃四時的五臟。”模型性、層次性、關聯性、時空性、全息性是藏象學說的五大特征。這也是祖國醫學的特點之一。理解藏象的特征,對于認識祖國醫學的科學結構和發展尚有如下幾點啟發:
第一,藏象學說理論內涵的豐富性,它的發展程式是外延式。從思維科學而論,藏象學說是從“觀物取象”的形象思維開始,繼而發展為抽象的理論模型。因形象思維的外延能力總是高于自身的原型,而系統模型的功能總是大于其結構,故藏象學說建立以后,從不同角度去認識都有新的發展,并能與新的知識相結合,甚至它的理論框架從八卦經六節到五臟六腑不斷擴大,其內容也不斷豐富。在《內經》成書以前如是,其后亦如此。例如,明代溫補學派的孫一奎、趙獻可、張景岳等醫學家,就引介易學的太極圖思維,以命門為人身之太極,先后提出動氣命門、腎間命門和水火命門等諸命門學說,使藏象學說又一次得到發展。
第二,藏象學說與西醫關于器官的理論有不可通約性。中醫學的藏象與西醫學的器官,二者既有不同的理論背景,又有不同的內涵,因此其二者的關系合乎庫恩和費耶阿本德提出的不可通約性的原則。這足以說明中醫和西醫,是不同的理論體系,不存在一種抽象的普遍性,因而也就沒有一組中性的規則和中性的語言,來作為理論之間走向共通和同化的橋梁。這樣,在中西醫學理論的發展中,二者只能以互補為歸宿,即揚棄差別,而不是消融差別,可以在互補中達到某種整合,卻不能合并。
第三,藏象學說具有模糊性,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也有一定負面作用。導致藏象學說的模糊性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它的理論是應用“取象比類”方法所建立的,類比的方法產生的事物皆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特別是研究對象是最為復雜的人體,因之,用任何單一模型來模擬人體都將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藏象學說更不例外。二是因為藏象學說以“重道略器”和整體綜合研究為特征,故而難以進行分析,特別是微觀分析,這也是導致模糊性的原因。世界萬物有得必有失,作為模型的藏象學說,也未盡極至無缺,其微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對中醫學的發展尚有滯后作用。因此,藏象學說還需要與關于人體的解剖知識互相補充。清代醫學家王清任也兼務解剖,從匯通學派到當代的中西醫結合,也是中醫學為適應需求的一種實踐選擇。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中的藏象,不僅是醫學理論,也是民族傳統文化和智慧的結晶,還有獨特的方法論意義,目前的研究尚未盡其端倪,仍需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