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大戰略部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臺,旨在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使形成定位清晰、結構合理的職業教育層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滿足高職層次非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根據高職教育的要求,突出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并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狀況和特點,修訂了適合高職非機類專業的《機械制圖(少學時)》《機械制圖習題集(少學時)》。
本教材內容與制圖課在培養人才中的作用、地位相適應,教材體系的確立和教學內容的選取,與高職高專工科非機類專業的培養目標相適應,與畢業生就業崗位的技術應用、知識面較寬的要求相適應。
本教材按80-100學時編寫,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及成人高等院校非機械類專業的制圖教材,也可供電大和函授等其他類型學校師生、制圖培訓班及工程技術人員使用或參考。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參考眾多院校任課教師的建議,本次修訂對教材內容和配套資源,做了進一步修改、補充和完善,使本套教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立體化教材。在修訂過程中著重考慮了以下幾點:
(1)針對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和在校生的實際狀況,適當降低純理論方面的要求,強化應用性、實用性方面技能的訓練。大幅縮減了傳統的畫法幾何內容,注重基本知識的介紹,降低學生完成作業的難度,突出讀圖能力的訓練。
(2)《技術制圖》和《機械制圖》國家標準是繪制機械圖樣和制圖教學內容的根本依據。目前,我國第三套《機械制圖》國家標準已全部被新標準代替。與制圖教學密切相關的“極限與配合”“幾何公差”和“表面結構”等系列標準已重新整合。制圖教學中涉及的通用術語、簡化表示法、軸測圖、螺紋、齒輪等諸多概念、畫法、標注方法等亟待替換和更新。本次修訂全面采用最新國家標準,凡在2016年6月底之前頒布實施的制圖標準和相關標準,全部在教材中予以貫徹,充分體現了本套教材的先進性。
(3)本次修訂過程中,全部插圖按照2:1的線寬比例繪制,插圖中的各種符號、字體、箭頭、線型的畫法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繪制(修飾),以確保圖例規范、清晰。對一些重點、難點或需提示的內容,進行必要的文字說明,并采用套紅的方式繪制,雙色印刷,既便于教師講課、輔導,又便于學生自學。
(4)本套立體化教材配套資源豐富實用,包括《機械制圖教學軟件》(約588MB)、《機械制圖習題答案》《機械制圖解題指導》光盤(約1.33GB)、二維碼(即掃即得答案)、《電子教案》以及“模擬試卷、答案和評分標準”等。
《機械制圖教學軟件》是助教工具,可免費提供給任課教師使用。教學軟件是根據講課思路為任課教師設計的。軟件的內容與教材無縫對接,完全可以替代教學模型和掛圖,徹底摒棄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講課效率和教學效果。
胡建生,教授,從事圖學教育近40年。講授過多門課程,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學生。師德高尚、治學嚴謹,在學術上有較深的造詣。先后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著或主編出版制圖教材、計算機繪圖教材、計算機軟件應用、科技等各類著作80余部。其中: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10部、教育部規劃教材11部、其他規劃教材24部,累計編寫完成800余萬字,是國內職業教育領域知名的圖學教育專家。
目錄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緒論1
第一章制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2
第一節制圖國家標準簡介2
第二節尺寸注法8
第三節幾何作圖12
第四節平面圖形分析及作圖方法20
第五節常用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23
第六節徒手畫圖的方法26
第二章投影基礎28
第一節投影法和視圖的基本概念28
第二節三視圖的形成及其對應關系31
第三節點的投影34
第四節直線的投影38
第五節平面的投影43
第六節幾何體的投影49
第三章組合體55
第一節組合體的組合形式55
第二節截交線57
第三節相貫線66
第四節組合體三視圖的畫法70
第五節組合體的尺寸注法73
第六節看組合體視圖的方法80
第四章軸測圖90
第一節軸測圖的基本知識90
第二節正等軸測圖91
第三節斜二等軸測圖99
第四節軸測圖的尺寸注法102
第五章圖樣的基本表示法104
第一節視圖104
第二節剖視圖108
第三節斷面圖119
第四節局部放大圖和簡化畫法122
第五節第三角畫法簡介125
第六章圖樣中的特殊表示法130
第一節螺紋130
第二節螺紋緊固件137
第三節齒輪140
第四節鍵聯結和銷聯接143
第五節滾動軸承145
第六節圓柱螺旋壓縮彈簧148
第七章零件圖152
第一節零件的表達方法152
第二節零件圖的尺寸標注156
第三節零件圖上技術要求的注寫161
第四節零件上常見的工藝結構172
第五節讀零件圖174
第六節零件測繪177
第八章裝配圖182
第一節裝配圖的表達方法182
第二節裝配圖的尺寸標注、技術要求及零件編號186
第三節裝配結構簡介187
第四節讀裝配圖和拆畫零件圖189
第五節裝配體測繪195
附錄201
附錄A螺紋201
附錄B常用的標準件202
附錄C極限與配合207
參考文獻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