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概述;個體心理與行為;個體行為與組織的匹配;激勵;群體行為;團隊管理;領導等。
集教授、企業家、作家于一體的傳奇女性陳春花,帶你應對互聯時代下的組織管理,激活當今個體所擁有的能力。
互聯與共享:組織行為學的核心問題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互聯網技術對管理的沖擊,是因為的確有一些東西改變了,而且是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這也導致了人們行為和價值判斷的改變,而管理正是涉及這些的一個領域。全球化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的改變,同樣也影響著組織與管理本身。提米歐·帕帕亞尼斯撰文寫道:“千年以來,地中海地區都是由帝國所統治,馬其頓帝國、希臘、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曾是統治者,在帝國統治下,地中海各個小城邦自成一體,擁有高度自治的社會結構、文化和宗教。歷史上著名的城市,諸如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德里亞、塞薩洛尼基和阿勒頗都曾經是大都會,在文明誕生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在21世紀中葉,地中海或許能夠重新發現共存的藝術。但這一次,人們將在民主框架中共存。”
正因為如此,我們出版這一版基于互聯與共享經濟時代背景的組織行為學教材,我們力圖在這一版中,探討組織行為與組織管理所面對的新挑戰、新變化以及新問題,同時把這些新挑戰、新變化及新問題融合在組織行為以及組織管理的基本要素和結構之中,闡述并梳理出相應的概念、知識以及理論,從而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在互聯技術與共享經濟的背景下,組織管理與組織行為的一般規律。
《大數據時代》兩位作者在引言中所說:“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就像望遠鏡讓我們能夠感受宇宙,顯微鏡讓我們能夠觀測微生物一樣,大數據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為新發明和服務的源泉,而更多的改變正蓄勢待發……”在今天,技術和各種行業的融合成為推進組織全局變革的必然因素。
人們對這個時代有各種各樣的描述,在我看來,這個時代最令人激動也最令人擔心的是個體能力的崛起。曾經非常向往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因為公元前3世紀,托勒密二世為了收集到所有的書籍,準許船只靠岸,交換條件就是把船上的書帶來,準許抄寫,不過人們發現取回來的是抄寫本,原書被留在亞歷山大。用這種方法,亞歷山大圖書館可以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知識。而今,一個人可以擁有的數據信息,相當于亞歷山大圖書館存儲的數據總量的320倍。擁有如此信息量的個體,也就擁有了一切可能。
“高度的活力也許并不要求滲透到草根階層,政府內外的精英人士也許足以催生實現理想的創新率所必需的活力。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還沒有成功過,而且難度肯定會更大,因為它拋棄了煥發經濟活力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資源:兩個腦袋比一個腦袋好使,100萬個有創造力的頭腦肯定強于50萬個或者25萬個。”埃德蒙·費爾普斯在《大繁榮》一書中闡述的雖然是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評價,但是從中也可以讓我們看到,擁有創造力的個體對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今天個體所具有的一切改變,使得組織面對從未有過的挑戰,這是事實,也是問題。“組織如何管理”日益成為企業管理者面臨的主要挑戰,特別是傳統企業和大企業。最令人緊張的是,我們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對的,管理者都了解企業所處的環境變化,都理解互聯時代的特點以及對組織管理的要求,都明白個體在今天所具備的不可想象的能力。但事實上,大部分企業看不到管理的效果,原因到底是什么?組織的設計和管理的假設決定了組織的行為,規定了組織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約束了組織中的個體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確定了組織認為什么結果才是有效的結果。這些假設也會影響到市場、顧客以及合作伙伴的價值觀和行為,同樣也會影響到企業能力的構成,以及優劣勢的轉換。概括地說,這些假設會確定組織管理的核心命題——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的價值輸出。
如何界定符合時代的組織設計和管理的假設,需要我們先來理解經典組織行為學的八個核心問題。圍繞著這八大核心問題展開組織行為學的整體介紹,因為對于這八個核心問題的認識,恰恰可以梳理出組織設計與管理的假設來。這八個核心問題是:
組織是為實現個人生存目標和組織目標而存在的。組織存在的關鍵是個人對組織的服務,即對組織的目標有所貢獻的行為。
組織里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的。
必須正視組織生存的關鍵影響因素:①激勵體制的有效性相對于組織的外在關系;②激勵體制是否有能力確保組織的凝聚力、協作和組織成員對具體指令的服從。
集體決策,個人負責。
領導的關鍵是授權。
組織結構更要依據責任而不是權力來設定。
組織結構的局限性。
組織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如果需要更明確地運用到組織管理的實際活動中,我們會發現,組織管理本身需要解決自身的四個命題。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不斷去觀察企業實踐,組織管理的核心命題都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四大核心命題之一:組織是為實現個人生存目標和組織目標而存在的。組織存在的關鍵是個人對組織的服務,即對組織的目標有所貢獻的行為。任何管理者如果要進行組織管理,首先都需要理解組織中的個體特性是什么,其目的是了解個體與組織最真實的關系是什么?在組織行為當中,個體與組織的關系是第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是為了人。組織能否發揮效用,取決于組織本身能否帶動組織成員一致性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組織成員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行為選擇,如何讓這些不同目的和行為的人集合在一起?其關鍵要素是什么?就是組織目標。組織因目標而存在,同時也因實現目標而獲得組織成員的認同。
四大核心命題之二:我們常常集中精力考慮組織的問題,而忽略了組織中的個體。在一個組織結構中,人與人之間是一個以目標為前提的生存,人與人應該承擔各自的責任和目標,從而擁有了不同的權力和資源,因為這些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公平但非平等。其實,這正是所謂的一個人在組織中的“身份”,也就是指在現有的情況下這個人具備的各項條件,這些條件由他在組織中的權力、特權、豁免權、責任和義務,換句話說,即對他的行為的限制、規定和約束組成,而這些也決定了其他人對他的期望。在一個組織中,當正確地識別某人的身份成為一項任務,所有人都認真地完成這個任務,且當所有人的身份都以不同的稱號、頭銜、稱呼、身份的標志或者外在行為模式而為公眾所熟知時,身份就逐漸制度化了。人與人之間在組織中的不同身份會帶來不平等,因而,我們需要特別處理好正式組織中的身份制度問題。
四大核心命題之三:必須正視組織生存的關鍵影響因素。在全新的環境下,面對多元價值取向的員工,以及員工與組織的全新的關系等變化,組織管理如何發揮效用,正是核心命題之三所傳遞的概念:必須正視組織生存的關鍵影響因素。在今天的環境中,隨著互聯技術和大數據的普及,更多的員工成為知識型員工,他們對于自我的認知非常明確,對于生活有著清晰的追求和目標。過去,很多員工愿意更多地工作而不計較個人的需求,很多員工都會認為工作是生活的唯一目的,但是今天這樣的情況已經非常少,人們并不會把生活和工作混為一談,更多的是把工作和生活并列為人生的兩大目標,如何處理好工作目標和生活目標之間的矛盾,是管理者需要面對的挑戰。
四大核心命題之四:組織要有彈性能力。組織變革和調整在今天已是常態,這是基于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組織成長的挑戰,很多企業在成長和環境變化中所獲得的成果讓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不能保持組織的彈性,組織就會成為發展的瓶頸。企業組織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可持續發展”的困難,這是因為企業組織追求的“效率和長期適應能力”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組織在今天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需要面對變化,都需要具備彈性能力,進行自我變革,其關鍵的原因是組織已經無法讓自己獨立存在而不需面對變化和混亂的環境,組織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我們的問題是,許多組織已經習慣于在近似穩定均衡狀態的環境里運行,可是現在卻發現需要處于有限度的動蕩或者混沌狀態中。如果情況真的是組織已經從穩定均衡的狀態進入混沌狀態,那么對組織來說如何管理就需要用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調整。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會承認,組織的環境無論是全球性的還是競爭性的抑或行業保護性的,其實都已經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處在不可預料的變化中,我們的確應該了解到組織行為與組織管理的變化,讓組織管理可以配得上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偉大時代。
問題的關鍵是,在新情形下,組織管理四大核心命題有了全新的內涵。
新內涵一:個體與組織是共生關系。這是一個需要重新理解個體與組織關系的時代,無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組織,這種全新的界定都會帶來挑戰和壓力。個體不能忽視組織,并需要對組織目標給予承諾;組織不能忽略個體,不能夠簡單地要求個體服從組織,相反為了讓個體目標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就需要做出明確的界定和設計。
新內涵二:組織必須外部導向。在今天,組織的每個核心成員要始終關注組織生存的要素,要始終缺乏安全感,這種感覺讓這個組織的主要成員和這個組織機體本身始終保持了對外刺激的敏感性,保持一種常態下的警惕和臨界狀態,正是由于這種感覺和狀態,這個組織因此始終具備著“活力”。
新內涵三:組織需要打開內外邊界。我們身處在一個轉變的時代,無論這種轉變是以互聯網為標志,還是以中國日益強大為標志,轉變是事實已經成為共識。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知識和信息是個人和整個經濟的主要資源,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經濟學家認定的生產要素還在起作用,但是已經不再是核心要素。因為擁有知識的人,以及互聯網的技術,讓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可以移動和聚合。
伊麗莎白·拉威爾在其“利用群體智慧”一文中說:“無論公司是否喜歡這一點,它們都是一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且,除非公司承認自己與其他‘物種’,包括顧客、供應商、合作伙伴、NGO、創業公司、大學以及學術機構,是互相依存的,否則將越來越難以存活。”在這個互聯時代,企業需要獲取整體的力量,需要能夠集合更多人的智慧,有人將其稱為“受啟發的個人結成的網絡”。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組織需要有能力集合這一切,無疑需要組織擁有開放、集合創新的管理范式,這一范式使企業能夠更加柔性,并可與環境做出協同;可以使企業能夠組合到新的成本結構、不同的價值創造并擁有足夠的靈活性。有人問我,什么樣的企業在今天以及今后可以存續下去,我想就是上述這樣的企業,即把合作能力整合到管理之中的企業。
有關組織管理核心命題的討論,是為了幫助我們梳理并回答在互聯時代,組織行為改變所帶來的組織管理的改變,因此我們所關注的組織管理八個核心問題也做了相應的改變,新的八個核心問題是:
組織是為實現個人生存目標和組織目標而存在的。組織存在的關鍵是個人對組織的服務,即對組織的目標有所貢獻的行為;組織要給個人以平臺,即對激發個人貢獻價值有所作為。
組織需要關注個體價值與員工幸福感。
必須正視組織生存的關鍵影響因素:①激勵體制的有效性相對于組織的外在關系;②激勵體制是否有能力確保組織的凝聚力、協作和組織成員對具體指令的服從。
集體決策,個人負責。
領導的關鍵是授權。
組織結構更要依據責任而不是權力來設定。
組織要更具有平臺屬性與開放屬性。
組織需要打開內外邊界。
我們力求使這門課程與“現實”組織的特征(全球化、互聯技術、巨變的組織環境下由多元文化的知識型員工所組成的集合)相吻合。我們力求管理者在這門課程中能夠了解到組織行為的核心問題,所以本書正是圍繞著組織行為學的核心問題展開的,并借由這八個核心問題的角度來審視企業的變化,同時更深入地論述這八個核心問題。因此本書在經典的組織行為學框架下,一方面突出對于基本概念和理論的準確把握;另一方面更突出了對環境的分析,以及分析環境影響下的組織行為、組織學習、組織網絡的創新和價值。最后,我們安排“案例和問題討論”貫穿全書,以便使讀者明白在一個組織中如何進行有效管理。
致謝寫作這本書的基礎是我們承擔了該門課程近20年的教學經歷,成員來自華南理工大學、上海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這些成員負責了本科生教學、研究生教學、MBA/EMBA學員的教學以及企業管理者的培訓課程,甚至一些成員親身經歷和實踐了本書所探討的核心知識,我們很慶幸能夠和他們在一起研討與講授這門課程。在本書的寫作和形成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很多進行組織變革與轉型的企業的幫助,它們給予了很多實踐中有價值的發現,對它們的分享表示感謝!同時,我們還得到了很多開設這門課程的同行的幫助,他們的建設性意見對本書做出了富有價值的貢獻,在此一并表示感謝!他們(按姓氏筆畫排序)是:
陳益民南京林業大學于海淼中國礦業大學馬力北京大學馬麗波東北財經大學王水嫩浙江師范大學王文周北京師范大學王玉娟山西財經大學(新南校區)王麗廣州大學王凱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王欣榮集美大學王春勝新鄉學院王莉北京交通大學王健友南開大學王強天津商業大學王薔上海財經大學王黎螢中國計量學院毛忞歆中南民族大學方建華九江學院鄧嘉燕北京理工大學甘元霞西南財經大學石冠峰石河子大學盧曉梅山東政法學院冉斌吉林大學(南校區)付維寧蘭州大學馮亞明河南工業大學馮明重慶大學馮靜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呂珂君河南科技大學朱少英廣西大學朱新艷武漢理工大學劉力偉華北電力大學劉英俠大連大學劉明霞東北財經大學劉學方山東輕工業學院劉筱芬蘭州商學院齊義山徐州工程學院關濤華東理工大學安力愛因森軟件職業學院許紅軍中國民航大學孫乃紀吉林大學(南校區)孫海寧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紀新華北京理工大學李丹華中科技大學李文陸石家莊鐵道大學李冬冬長春工程學院李立周北京理工大學李偉銘海南大學李華晶北京林業大學李攻浙江工業大學李玲玲華北電力大學(北京)李保明鄭州大學李潔芳華南理工大學李艷華貴州大學李曉明蘇州大學李曉梅天津大學李德勇四川師范大學李毅心江蘇大學李巍湖北經濟學院楊志勇東華大學楊俊青山西財經大學(新南校區)楊勇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楊菊蘭山西財經大學(南校區)楊雪沈陽師范大學楊輝東北農業大學楊霞紹興文理學院肖平西北工業大學吳小節廣東工業大學吳紅衛西南政法大學吳紅軍廈門大學吳國英南京財經大學吳慈生合肥工業大學何一冰中國傳媒大學何中兵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佘高波湖南工業大學宋曉倩山東工商學院張文光上海交通大學張心怡青島濱海學院張玉華青島大學張世杰渤海大學張亞莉西北工業大學張有道蘭州交通大學張杉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張麗琍中華女子學院張識宇西北工業大學張杰集美大學陳毅輝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武勇廣東金融學院林則宏沈陽理工大學羅瑞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周鵬飛重慶師范大學鄭耀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孟冬妮遼寧大學趙歡君嘉興學院趙秉巖九江學院郝旭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胡丹丹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胡志健淮海工學院胡金星華東師范大學姜軍武漢紡織大學姜秀萍安徽工業大學賀小敏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賀廣明青島大學晉琳琳廣東工業大學栗繼祖太原理工大學錢風娟浙江教育學院倪昌紅江西理工大學欒秀云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高英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郭少東河南工業大學郭愛英石家莊經濟學院郭韜哈爾濱工程大學涂曉春武漢紡織大學諸葛海上海交通大學陶向南南京大學黃武南京農業大學黃國華北京林業大學黃明江南大學戚振江浙江大學康樂大連理工大學閻海峰華東理工大學梁振東閩南師范大學彭小靜江南大學蔣文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蔣曉榮西安理工大學傅永剛大連理工大學傅紅昆明理工大學曾萍云南大學溫馨沈陽工業大學裴利芳北京科技大學樊亞利新疆財經大學黎群北京交通大學顏士梅浙江大學潘靜洲天津大學薛憲方浙江理工大學霍煜梅北京郵電大學戴志敏南昌大學(前湖校區)戴璟昆明理工大學瞿群臻上海海事大學在本書的形成過程中,很多學生參與了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具體分工如下:宋一曉,第1章組織行為學概述;崔小雨,第2章個體心理與行為;王杏珊,第3章個體行為與組織的匹配;田安冬,第4章激勵;張兵兵,第5章群體行為;李露,第6章團隊管理;王甜,第7章領導;蘇濤,第8章組織理論與組織設計;張劍英,第9章組織變革與發展;楊瑞峰,第10章組織文化;陳敏,第11章互聯時代個體的變化;郭遠鵬,第12章互聯時代的員工管理;楊佳穎,第13章互聯時代群體的變化;厲超,第14章互聯時代的領導;趙紅亞,第15章互聯時代組織層面的變化;李娜、唐振,第16章互聯時代的變革文化;張瑩瑩,第17章互聯時代的組織管理;高艷,第18章互聯時代的新型組織。初稿出來后,曹洲濤、劉禎和樂國林分別進行了統稿、修改與校對,陳春花對整個書稿做了最后的校對和審稿。
在成書之后,緊接著就是下一次完善的開始。每次進步的取得都離不開各位同行和讀者無私的分享、寶貴的建議和幫助,懇請大家賜教。
出版說明
前言互聯與共享:組織行為學的核心問題
上篇組織行為學的經典理論
第1章組織行為學概述2
1.1組織行為與組織行為學2
1.1.1組織的定義與分類2
1.1.2組織行為的定義及分類2
1.1.3組織行為學的定義及研究對象3
1.2組織行為學的形成與發展4
1.2.1科學管理理論4
1.2.2行為科學理論5
1.2.3權變理論6
1.3組織行為學的學科特性與學科體系8
1.3.1組織行為學的學科特性8
1.3.2組織行為學的學科體系8
1.4組織行為學的價值10
1.4.1組織有效性的四個基本觀點10
1.4.2組織行為學研究對企業的意義11
1.5組織行為學面臨的挑戰與發展趨勢12
1.5.1組織行為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12
1.5.2組織行為學的學科發展趨勢14
本章回顧16
討論案例IDEO讓互助文化深入人心16
微信號推薦19
參考文獻19
第2章個體心理與行為20
2.1知覺20
2.1.1影響知覺的因素20
2.1.2社會知覺及知覺偏差22
2.2歸因25
2.2.1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25
2.2.2歸因的三個要素25
2.2.3歸因錯誤26
2.3情緒27
2.3.1情緒的概念與維度27
2.3.2情緒智力28
2.3.3工作中的情緒管理29
2.4態度30
2.4.1態度的含義與功能30
2.4.2態度的形成與改變31
2.4.3情緒、態度與行為的關系33
2.5壓力34
2.5.1壓力的本質34
2.5.2壓力的來源35
2.5.3壓力帶來的后果36
2.5.4壓力管理的方法37
本章回顧38
討論案例騰訊大廈門口的“站立哥”,他在為誰堅守38
微信號推薦40
參考文獻40
第3章個體行為與組織的匹配42
3.1自我效能感42
3.1.1自我效能感的來源42
3.1.2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與作用機制44
3.2勝任力44
3.2.1勝任力分類45
3.2.2勝任力模型及其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45
3.3工作滿意度47
3.3.1影響工作滿意度的因素47
3.3.2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行為48
3.4組織承諾50
3.4.1組織承諾的基本成分50
3.4.2組織管理中的組織承諾50
3.5組織公民行為50
3.5.1組織公民行為對個體行為的影響51
3.5.2組織公民行為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51
3.6組織支持感52
3.6.1影響員工組織支持感的因素53
3.6.2組織支持感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53
3.7心理契約54
3.7.1心理契約的內容及類型54
3.7.2心理契約對管理實踐的影響55
3.8工作—家庭沖突56
3.8.1影響工作—家庭沖突的因素56
3.8.2工作—家庭沖突的結果與組織響應57
本章回顧57
討論案例
德勝洋樓的個人—組織契合管理實踐58
微信號推薦60
參考文獻60
第4章激勵62
4.1激勵概述62
4.1.1激勵的概念62
4.1.2激勵的過程63
4.1.3激勵理論分類63
4.2內容型激勵理論64
4.2.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64
4.2.2奧爾德弗的ERG理論65
4.2.3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66
4.2.4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理論67
4.3過程型激勵理論67
4.3.1弗魯姆的期望理論67
4.3.2亞當斯的公平理論68
4.3.3自我決定理論69
4.3.4目標設置理論70
4.4調整型激勵理論71
4.4.1強化理論71
4.4.2挫折理論72
4.5綜合激勵模式73
4.5.1波特爾和勞勒的綜合激勵模式73
4.5.2迪爾的綜合激勵模式74
4.6激勵的應用實踐74
4.6.1激勵的應用原則74
4.6.2激勵方法75
本章回顧79
討論案例
“海底撈”火鍋的員工激勵79
微信號推薦81
參考文獻82
第5章群體行為83
5.1群體的概念及分類83
5.1.1群體的定義83
5.1.2群體的組成要素84
5.1.3群體的分類84
5.2群體屬性85
5.2.1角色85
5.2.2規范87
5.2.3地位87
5.2.4群體規模88
5.2.5群體成員結構88
5.3群體行為特性88
5.3.1群體壓力88
5.3.2群體士氣91
5.3.3群體凝聚力92
5.4群體決策93
5.4.1群體決策技術93
5.4.2個體決策與群體決策的比較95
5.4.3群體思維和群體轉移96
本章回顧97
討論案例
自由人的自由聯合97
微信號推薦99
參考文獻99
第6章團隊管理101
6.1團隊101
6.1.1團隊的含義101
6.1.2團隊的特征102
6.1.3團隊與群體102
6.1.4團隊與科層結構103
6.2團隊的形成及分類104
6.2.1團隊的發展階段104
6.2.2團隊的類型106
6.3團隊效能108
6.3.1團隊效能的定義108
6.3.2團隊效能的影響因素109
6.4團隊管理與評估110
6.4.1團隊管理的途徑110
6.4.2對團隊管理的評估111
6.5團隊面臨的挑戰112
6.5.1社會惰化112
6.5.2“搭便車”問題112
6.5.3難以實施準確的個人績效考核112
6.5.4個性化與團隊合作的沖突112
6.5.5員工多元化113
6.5.6團隊職責不明113
6.6創業團隊114
6.6.1創業團隊的組建115
6.6.2創業團隊的分類115
6.6.3創業團隊中的合作與沖突問題116
本章回顧117
討論案例
谷歌公司如何打造創新型團隊117
微信號推薦120
參考文獻120
第7章領導122
7.1什么是領導122
7.1.1領導的含義122
7.1.2領導與管理123
7.1.3領導者與追隨者123
7.2領導權力124
7.2.1正式的權力124
7.2.2非正式的權力124
7.3領導特質理論125
7.4領導行為理論127
7.4.1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定規和關懷127
7.4.2密歇根大學的研究127
7.4.3勒溫的領導作風理論127
7.4.4布萊克和穆頓的管理方格理論128
7.5領導權變理論130
7.5.1費德勒的權變理論模型130
7.5.2坦南鮑姆的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模式131
7.5.3赫塞—布蘭查德的情境領導模型132
7.5.4豪斯的路徑—目標理論133
7.6當代的領導理論134
7.6.1魅力型領導理論134
7.6.2變革型與交易型領導理論134
7.6.3誠信領導理論135
7.6.4柔性領導理論136
7.6.5其他領導理論137
本章回顧140
討論案例
任正非憑什么領導華為141
微信號推薦143
參考文獻143
第8章組織理論與組織設計145
8.1組織理論145
8.1.1古典組織理論145
8.1.2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147
8.1.3現代組織理論階段148
8.2組織結構及設計149
8.2.1工作專門化150
8.2.2部門化150
8.2.3管理幅度和組織層次151
8.2.4命令鏈與命令統一性151
8.2.5集權與分權152
8.2.6正規化152
8.3影響組織結構的因素153
8.3.1環境153
8.3.2技術154
8.3.3組織規模156
8.3.4戰略156
8.3.5文化157
8.4組織結構形式157
8.4.1直線結構157
8.4.2職能結構158
8.4.3直線職能制158
8.4.4事業部結構159
8.4.5矩陣結構160
8.4.6超事業部結構161
8.4.7團隊結構161
本章回顧162
討論案例
變形記:“農牧帝國”的自我超越162
微信號推薦165
參考文獻165
第9章組織變革與發展167
9.1組織變革概述167
9.1.1組織變革的概念167
9.1.2組織變革的動因167
9.2組織變革的阻力及對策169
9.2.1組織變革阻力的來源169
9.2.2消除變革阻力的措施171
9.3組織變革的類型和實施模式172
9.3.1組織變革的類型172
9.3.2組織變革的實施模式172
9.4組織變革能力175
9.4.1組織變革能力的開發175
9.4.2組織變革能力開發的主導者176
9.5組織發展176
9.5.1組織發展的概念176
9.5.2組織發展的條件177
9.5.3組織發展的推行者178
本章回顧178
討論案例
變革標桿:德邦物流如何讓大象起舞178
微信號推薦181
參考文獻181
第10章組織文化183
10.1組織文化的內涵與功能183
10.1.1組織文化的含義183
10.1.2組織文化的層次184
10.1.3組織文化的功能185
10.2組織文化理論186
10.2.1迪爾和肯尼迪的組織文化因素理論187
10.2.2帕斯卡爾、阿索斯和麥肯錫的7S管理框架187
10.2.3威廉·大內的Z理論187
10.2.4彼得斯和沃特曼的革新性文化理論189
10.2.5柯林斯的卓越組織的文化特質理論189
10.3組織文化建設190
10.3.1組織文化的創建190
10.3.2組織社會化與組織文化192
10.3.3組織文化的維系192
10.3.4組織文化塑造的誤區193
10.4跨文化下的組織行為194
10.4.1跨文化的時代背景194
10.4.2跨文化的界定194
10.4.3跨文化管理理論194
10.4.4跨文化管理的實踐196
本章回顧200
討論案例
湖南衛視十多年的創新之路200
微信號推薦203
參考文獻203
下篇組織行為學的互聯時代視角
第11章互聯時代個體的變化206
11.1價值多元化個體206
11.1.1互聯的價值多元化情境206
11.1.2個體價值追求的多元化207
11.2知識型工作者208
11.2.1知識型工作者的概念209
11.2.2知識型工作者及其工作行為特點209
11.2.3知識型工作者的人力資本價值210
11.2.4互聯時代的知識型工作者211
11.3新生代員工的含義和特點213
11.3.1新生代員工的含義213
11.3.2新生代員工的特點214
本章回顧216
討論案例
谷歌公司的知識型員工管理秘訣216
微信號推薦219
參考文獻219
第12章互聯時代的員工管理220
12.1從員工到伙伴220
12.1.1雇用關系與伙伴關系220
12.1.2合作伙伴出現的背景221
12.1.3促進從雇用到伙伴關系實現的組織行為222
12.2管理知識型工作者224
12.2.1互聯時代知識型工作者對管理的挑戰224
12.2.2互聯時代知識型工作者的管理新策略225
12.3管理新生代員工228
12.3.1新生代員工選用方面的個性化關注228
12.3.2新生代員工成長激勵的彈性與活性229
12.3.3新生代員工對多元溝通和工作生活品質的要求230
12.4幸福管理231
12.4.1幸福管理相關概念231
12.4.2員工幸福感的作用機制233
12.4.3互聯時代的員工幸福管理233
本章回顧235
討論案例
蒲公英原則:與“怪才”共舞235
微信號推薦237
參考文獻237
第13章互聯時代群體的變化239
13.1共網絡社區239
13.1.1共網絡社區及其發展歷程239
13.1.2網絡社區和傳統社區的比較240
13.2網絡社群241
13.2.1社群242
13.2.2網絡虛擬社群242
13.2.3網絡社群類型和一般活動244
13.2.4網絡社群領袖及其影響力245
13.2.5網絡社群與企業經營245
13.3創客群247
13.3.1創客的來源247
13.3.2創客的特點248
13.3.3創客在中國248
13.3.4創客面臨的問題249
13.4去中心化團隊250
13.4.1“去中心化”的來源和背景250
13.4.2去中心化團隊的概念與表現250
13.4.3去中心化團隊存在的作用251
13.4.4如何打造去中心化團隊251
13.4.5可能存在的問題252
13.5虛擬團隊253
13.5.1虛擬工作團隊的起源253
13.5.2虛擬工作團隊的特征與優勢253
13.5.3網絡環境中的虛擬工作團隊254
13.5.4可能存在的問題254
本章回顧255
討論案例小米論壇255
微信號推薦257
參考文獻257
第14章互聯時代的領導259
14.1領導的變革觀點259
14.1.1破除慣性自我更新259
14.1.2“布道”變革262
14.1.3英雄領袖264
14.1.4“真實性”領導266
14.1.5親和互動269
14.2領導的互聯網思維270
14.2.1跨界融合270
14.2.2平臺互動272
14.2.3開放式創新273
14.2.4做到極致275
本章回顧276
討論案例曹國偉的“土型領導力”276
微信號推薦278
參考文獻278
第15章互聯時代組織層面的變化280
15.1組織的互聯互通280
15.1.1互聯互通的產生與發展280
15.1.2組織的互聯互通的特點281
15.1.3如何實現組織的互聯互通282
15.2組織的自媒體力量283
15.2.1自媒體定義283
15.2.2自媒體的特點284
15.2.3企業組織中的自媒體284
15.3有組織無結構286
15.3.1互聯網對組織結構提出的挑戰286
15.3.2互聯時代組織變革的方向:有組織無結構287
15.3.3有組織無結構的組織改進方向289
15.4組織變革的持續性和主動性289
15.4.1組織變革——互聯時代組織發展的主基調290
15.4.2組織變革的必要性290
15.4.3組織變革的持續性291
15.4.4組織變革的主動性291
本章回顧293
討論案例青島海爾的自媒體宣誓與家居自媒體平臺293
微信號推薦295
參考文獻295
第16章互聯時代的變革文化296
16.1文化激活變革制勝296
16.1.1企業文化:卓越之根與變革之檻296
16.1.2理解互聯網+企業文化297
16.2正能量文化299
16.2.1正能量文化在組織變革中的重要意義299
16.2.2正能量文化對領導的新要求299
16.3激活組織300
16.3.1組織激活的要義300
16.3.2互聯時代激活組織的必要性300
16.3.3激活組織的路徑302
16.4去權威化303
16.4.1工業時代組織中的權威303
16.4.2互聯時代組織的“去權威化”303
16.4.3“去權威化”的領導作為304
16.5塑造共贏文化304
16.5.1互聯網創造了共贏時代305
16.5.2共贏是促進與贏得變革的經營和管理方式305
16.5.3塑造共贏的變革文化305
16.6包容有價值的失敗306
16.6.1什么叫有價值的失敗306
16.6.2組織變革必須包容有價值的失敗307
16.6.3營造企業包容有價值的失敗的文化環境和氛圍308
本章回顧308
討論案例海爾在互聯網轉型上的組織變革309
微信號推薦312
參考文獻313
第17章互聯時代的組織管理314
17.1自組織管理314
17.1.1自組織的定義和特征314
17.1.2企業的自組織管理內涵與特征315
17.1.3互聯時代自組織管理的價值與方法316
17.2管理價值網絡318
17.2.1從價值鏈到價值網絡319
17.2.2管理價值網絡的經濟效應320
17.2.3有效管理價值網絡的成功因素321
17.3組織健康323
17.3.1組織健康的概念323
17.3.2組織健康的特征324
17.3.3組織健康的衡量325
17.3.4影響組織健康的因素326
17.3.5打造組織健康的五步法328
17.4組織生態329
17.4.1組織生態及其相關概念329
17.4.2組織生態的理論330
本章回顧333
討論案例華為:奮斗者的自組織334
微信號推薦336
參考文獻336
第18章互聯時代的新型組織339
18.1生態型組織339
18.1.1生態型組織的定義339
18.1.2生態型組織的特征340
18.2平臺化組織340
18.2.1平臺化組織的定義341
18.2.2平臺化組織的演化341
18.3水樣組織342
18.3.1水樣組織及其特點343
18.3.2水樣組織的理論解讀344
18.3.3水樣組織的未來347
18.4自組織系統349
18.4.1自組織系統的定義349
18.4.2自組織的特征349
18.5無邊界組織351
18.5.1無邊界組織的定義351
18.5.2無邊界組織的特征352
18.6幸福組織352
18.6.1幸福組織的定義353
18.6.2幸福組織的踐行途徑353
18.7中間性組織354
18.7.1中間性組織的定義354
18.7.2中間性組織的特征354
本章回顧355
討論案例生態型組織護航樂視成就千億市值356
微信號推薦360
參考文獻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