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了檢測與質量管理,測量誤差及分析的基本知識,檢測抽樣和公差配合的基本知識,測量常用工具的使用,長度與直徑的檢測,形位誤差的檢測,及角度、表面粗糙度、螺紋及齒輪的檢測方法等。
前言“公差檢測與質量分析”是高職學校的數控、模具、機械制造及工程機械等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程,這門課程對于學生學習其他的專業課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課程內容貼近生產實際,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益處。為固化本課程的教學過程,我們特編寫了本書。
本課程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步進行,這也是高職學校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了這種情況,采用了教學內容與檢測測量器具密切結合的方式,以方便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過程的具體實施。
全書分為上篇與下篇兩大部分。上篇具體內容主要是介紹檢測質量管理基礎知識,孔與軸的公差配合知識,測量誤差處理及抽樣調查的基礎知識等。由于現行的國家標準將原來的“公差與配合”更名為“極限與配合”,所以上篇的第4章命名為“極限與配合”。下篇為具體的檢測器具及用法的介紹。由于上篇主要是一些管理及檢測知識的簡介,可在普通教室授課;下篇主要是介紹常見檢測器具的使用及常見公差的檢測方法,建議在理學一體化教室授課,使學生邊學邊練。
本書的第1章及第8~10章由李英老師編寫,第2~4章由孫超老師編寫,第5~7章由孫超與李英老師共同編寫。本書由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教授何偉主審。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和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出版說明
前言
緒論
上篇 公差檢測與質量分析基礎知識
第1章 檢測與質量管理
1.1 檢測技術基礎
1.2 質量管理基礎知識
第2章 測量誤差的基本知識
2.1 測量誤差概述
2.2 衡量精度的標準
2.3 尺寸誤差統計方法
第3章 抽樣檢測
3.1 抽樣檢測的概念和作用
3.2 抽樣誤差的概念和計算方法
3.3 極限抽樣誤差和區間估計
3.4 必要抽樣數目的確定
3.5 抽樣檢驗的組織方式
第4章 極限與配合
4.1 極限與配合概述
4.2 極限與配合的基本術語與定義
4.3 極限與配合的國家標準
4.4 極限與配合的代號
4.5 極限與配合的選用
4.6 線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下篇 公差檢測與質量分析實踐項目
第5章 長度及內徑尺寸的檢測
5.1 計量器具和測量方法
5.2 尺寸誤差的綜合檢測方法
5.3 工件長度與外徑的測量
5.4 孔內徑和深度的測量
第6章 形狀和位置誤差的檢測
6.1 零件幾何要素和幾何公差的特征項目分析
6.2 直線度誤差及其檢測
6.3 平面度誤差及其檢測
6.4 圓度和圓柱度誤差及其檢測
6.5 跳動誤差及其檢測
第7章 角度的檢測
7.1 角度及錐度檢測的方法
7.2 常用角度檢測工具的使用
第8章 表面粗糙度的檢測
8.1 表面粗糙度的概述
8.2 表面粗糙度的檢測方法
8.3 表面粗糙度誤差統計方法
8.4 用光切顯微鏡檢測表面粗糙度的要點與方法
第9章 螺紋的檢測
9.1 螺紋的概述
9.2 普通螺紋的檢測方法
9.3 普通螺紋合格性的判斷
9.4 螺紋檢測
第10章 齒輪的檢測
10.1 齒輪的應檢精度指標、側隙指標及其檢測
10.2 用公法線千分尺檢測公法線平均長度偏差和公法線長度變動
10.3 用齒厚游標卡尺檢測齒厚偏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