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夏目漱石、太宰治、小泉八云、泉鏡花、佐藤春夫,從江戶到昭和,五位幻想引路人,借怪談之手,描摹現實無所依靠的猶疑、人間無處安放的欲念:悲憤而死的女人,只有當丈夫傍晚跨坐在她尸體之上直至雞啼響起才可安然下葬;蹲坐長廊窺探云雨之事的幽魂,如秋天依舊存活的蚊子般令人憐憫;背著盲孩一路前行的父親,來到杉樹前才驚覺百年前的一樁命案。那些難以啟齒的陰暗癡想,隨著逢魔之時緩慢展開。
本書是日本文學家太宰治的散文集,收錄《津輕》《青森》《佐渡》三篇。
手機通訊代替了書信、高鐵代替了綠皮火車、倍速播放成為必要功能……
追求更快捷、高效,使人們從無須等待變成了無法等待。
從這一社會轉變出發,日本當代杰出的哲學家鷲田清一深入考察了等待這一行為。在書中,他以日常生活、文藝經典、哲學思考為經,以恐慌、糾結、膠著、空轉等社會心理為緯,編織出一張關于等待的哲學網絡。他重新思考等待的定義和內涵,探討在親密關系、心理咨詢、老年看護等場域中等待的多種面向,反思現代社會被迫內耗的人生,試圖接納偶然與未知
本書的主要內容為以《東文選》所錄詩歌為中心,從比較文學的角度,研究韓國高麗文人的漢詩和中國文學的關聯和這些詩歌中的中國文化要素。這里包括高麗文人漢詩中出現的中國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文人墨客、典故以及詩歌中引用的中國經典中的句子和著名作家的詩句、辭藻等等。除此之外,還要考察《東文選》所載詩歌利用中國文化的具體情況,如他們到底利用了哪些中國的歷史人物、典故和詩句;他們為什么利用這些歷史人物和典故;在詩歌中他們如何利用中國的歷史人物、典故,提高詩歌的藝術表現力的;他們為了提高自己詩歌的藝術表
上田秋成是日本江戶時代最為優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雨月物語》和《春雨物語》一方面具有深厚的日本傳統文學的底蘊,另一方面又體現了作者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具有超越時代的近代性。 本書以上田秋成的小說和部分散文作品為個案,以晚明的人性解放思潮和上田秋成同時代的日本思想家的言論為參照,將其置于同時代東亞的文化語境中,通過新的出典與材料的挖掘與分析,從更宏觀的視野和新的角度對上田秋成文學進行了細致的文本解讀和全面的分析。
《即使不努力》是韓國當代倍受喜愛的青年作家崔恩榮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共收錄十四篇作品。在本書中,崔恩榮將目光聚焦于一個個年輕而敏感的心:無法坦誠相待的同窗好友,迷茫而麻木的職場青年,與異國他鄉格格不入的少年……書中沒有起伏跌宕的故事,也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卻在輕描淡寫之間顯露出作者對內心困境與情感傷口的敏銳洞察,她將年輕人所經歷的狼狽和尷尬、羞愧和憤怒、孤獨和不安,用清澈明凈的筆觸一一撫摸,充滿善意和理解。 崔恩榮以清新溫柔的敘事風格獨樹一幟,其文字簡潔自然,蘊含一種平淡的魅力。她
平成年代的日本社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風險與危機,維系社會秩序良性運行的道德倫理和社會關系均發生了裂變和轉型。本書立足于轉型期的平成社會,依據文學所承載的文化建設功能,利用代表日本當代文學律動的芥川獎這一平臺,將各自書寫的、相互獨立的30位獲獎女作家的30部獲獎作品聚焦在“價值取向”這一主題下,對日本社會價值取向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獲獎女作家文本世界的現實書寫,圍繞迷失中的問題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探索、引領中的問題破解深入探討了該創作群體對價值取向的認知、找尋及引導,總結了平成年代芥川獎獲獎
這是第一部論述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的專著。該著將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史放在全球語境中進行考察,發掘其特殊性、重要性及填補空白的必要性,提出三十年的三個階段論,角度新穎,資料翔實,論從史出,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整體性反映歷程與面貌的研究成果。 本書研究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三十年(1990—2020),對應(或連接)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17—1949),具有填補空白的創新意義。在全球化語境下,日本新華僑華人作家從“鄉愁”到“越境”,從“抗日”到“知日”,開始了對異鄉的語言及文化的探索
本書涵蓋日本有文字記載以來文學發展的整個進程,由各時期時代背景簡介、文學發展綜述、代表作家與代表作品簡介, 以及思考和練習題幾個部分組成, 旨在幫助學習者從宏觀上把握日本文學發展脈絡及動向, 從微觀上了解其發展進程中各個時期主要文學形式以及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達到認識日本文學本質的目的。教材既保持了史類的嚴肅性, 又有較寬泛的知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