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要自覺把維護公共安全放在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來認識。伴隨進入風險社會,現階段我國轉型社會也進入到一個社會優先需求從經濟增長向安全保障轉變的新階段,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公共安全成為當前最為重大的公共問題之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作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如何更有效地調動和凝聚多元風險主體參與公共安全治理,提高公共安全的“公共生產力水平”,保障公
本書內容從理論、技術、社會應用、信息化系統項目實現、新技術發展等方面系統闡述了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原理、技術及實踐應用。網格化管理是指在一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中,多主體協商互助,共同向社會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務并且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的過程,目標是滿足公眾需求、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近年來,我國對網格化管理的研究與應用不斷深入,并不斷將網格化管理引入城市管理、社區管理、鄉村治理、國士資源管理、環保監管、食品藥品市場監管等多個領域。
本書從政務短視頻傳播對個人產生的微觀效果以及對社會產生的宏觀效果兩個層面進行了系統、深入分析,揭示了政務短視頻發揮決定性瞬間作用的關鍵性影響因素及其實現路徑。
鄉村是國家治理的微觀領域和基礎單元,在社會治理轉型背景下,如何通過治理模式的創新來化解鄉村公共事務治理中的失靈問題不僅關乎村社善治的實現進程,還關乎全國人民群眾的福祉。柔性治理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引領公共治理潮流的鄉村治理范式。作為“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深化的模式選擇,鄉村柔性治理的核心是建構積極性創造與再創造的動態發展機制。鑒于此,本書在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結合當前的“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戰略,通過更加翔實的案例,深入系統地剖析鄉村柔性治理的發生情景、運作機理
本書認為實現鄉村各力量的多元共治是鄉村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經之路,并將研究主題確定為“鄉村多元共治模式研究”。本書由九章組成。第一章是導論;第二章介紹治理理論;第三章梳理“中國鄉村治理變遷”;第四章考察“農民行為與鄉村治理”;第五章研究“農民自組織與鄉村治理”;第六章考察“村委會與鄉村治理”;第七章考察“農村黨組織與鄉村治理”;第八章研究“鄉鎮政府與鄉村治理”;第九章“鄉村多元共治模式構建”是本書的核心研究價值的體現,本章在考察世界各地鄉村治理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為適應新時代鄉村社會的發展變
社會治理是學術界重點關注和研究的中國特色社會學概念;鶎由鐣卫硎侵袊鐣䦟W學者參與社會治理決策的重要領域以及跨學科研究的重要基礎和載體,本書就是作者對于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研究與探索。在全面梳理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機制變遷的基礎上,本書總結了中國城鄉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模式,依托“新清河實驗”深入探索了專家參與社區治理的社會學干預方法,認真分析了當前我國現代化發展和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挑戰和問題,為新時期黨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創新和完善提供了參考。
本書共分為9章。第1、2、3章從理論上分析和研究了社會治理的基本內涵、歷史溯源,以及我國社會變革和社會治理理論、實踐,涉及到基本概念解釋、特征、歷史考證、西方相關治理理論與實踐、我國社會治理模式變遷等;第4、5章分析海南社會治理現狀,涉及海南社會管(治)理體制演變、自貿區戰略下的新挑戰;第69章從微觀策略上分析和研究了海南社會治理的幾個關鍵方面……
本書綜合梳理中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發展歷程和主要面向,勾勒及分析我國從行政審批到智慧政務改革推進的變遷和制度邏輯。通過梳理不同面向改革的經驗和創新,本書同時提出改革各主要領域的成就、面臨的問題,對破解改革困境提出政策建議并對未來前景進行展望。首次從行政權力整合的視角審視我國行政審批改革的制度邏輯。政府改革實質上是不斷優化權力的邊界及運行方式,以更好服務治理目標。然而,少有研究從行政權力的重組與再造視角討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政府的重要行政權力,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持續
本書是一部反映新時代我國農村應急管理發展歷程、內涵、特征及具體實踐的教材。第一至第三章圍繞基本概念、相互關系及其現實表征等進行梳理;第四至第六章聚焦于農村公共危機應急管理預防、處置及善后恢復等三個主要環節展開闡釋;第七、第八章關注農村應急管理框架體系建設;第九至第十一章對農村應急管理的實務問題展開闡述,包括農村應急管理溝通、農村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及農村應急管理中的技術與方法三個方面。
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面臨著許多新的特點,民生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理論創新有著豐富的思想淵源和深厚的實踐基礎,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理論的一脈相承性,又體現了其深刻的創新性。本書通過對十八大前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理論進行比較研究,較系統地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理論創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