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魯迅的《狂人日記》后,“吃人”意向及相關小說研究引起了廣泛的注意。本選題以晚清民國“吃人”敘事小說為研究對象,站在文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互交織、影響的維度,抓住“吃人”敘事現象發展脈絡中的關鍵時間節點和作家作品,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
本書如副書名所述,是作者根據自身的心路歷程和人生經歷所寫的自己的“漸凍人”人生日記,正文共分六個部分,分別是“給自己”“給孩子”“給生命中的親人”“給病友”,以及附錄和后記。前四部分均為作者患病后生活故事的記錄,附錄為作者所著詩歌,后記則是作者對于未來的暢想,包括教授舞蹈,以及與醫生合作錄制漸凍人護理視頻或出版相關圖書。作者以自身的經歷和陽光向上的思想影響每一位讀者,是幫助讀者了解漸凍人這一群體、幫助相關病人走出陰霾的優秀圖書。
本書是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先生民藝三部曲《民與美》《茶與美》《物與美》中的第一部,是體現作者民藝學思想的核心著作。他在書中談到:提到美,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天才。然而在美的歷史上,無名工匠們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柳宗悅先生以民藝學為理論基點,在肯定天才的同時,提示人們將追尋美的目光從天才身上轉向看似無奇又意味深遠的平凡生活中。他站在美學的高度上闡釋了民與美的深厚淵源,從民藝的含義、民藝品的特點、民藝與農民藝術的區別等方面對民藝問題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分析,道出了民藝之精神和民藝中的美。柳宗悅先生的語
著名建筑學教授楊玄佁先生寫于1976至1977年的隨筆,作者深知即將離開他所眷戀的生活,不能再陪伴自己的兩位還在嬰幼兒成長階段的孫輩,于是最后寫成一本小書,用“天下的故事”——歷史故事、哲理故事、人生故事、地理故事,用盡一輩子的人生感悟為孩子留下最后的“禮物”,這本書也適合天下的孩子閱讀。輔文是孩子們已經人到中年后對外祖父的懷念,同樣是滿滿的人生故事。全書配有數十幅插圖,圖文并茂。這不僅是寫給自己家族的后輩的,更是寫給所有"天下人"看的"天下的故事"。
本書作者斯捷潘·特瓦多赫為波蘭作家,曾獲頒波蘭文學最高獎尼刻獎和其他多個文學大獎。《國王》為作者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已在波蘭銷售十一萬冊,并被譯成匈牙利語、意大利語、荷蘭語、羅馬尼亞語、德語和英語。小說敘述一九三七年的波蘭,即將被戰火吞噬。在拳擊臺上,雅庫布·夏皮羅備受尊敬,他被猶太社區尊為英雄。而在場外,他是犯罪集團的統治者,地下世界的“執法者”,向整個城市輸送著恐懼,并從兇殺和恫嚇之中攫取回報。他沉醉于奢靡,揮霍無度,所有的樂趣都來自于野蠻和殘暴。對于一個想成為冥界國王的人而言,這是再好不過的
本書早先以同樣的書名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印過一個小冊子。新編版篇幅擴充一倍有余。這本書主要談及沈從文這個人和他的文學、思想、文化實踐如何在更廣闊的時空里和二十世紀的歷史對話,也和今天的現實對話;談及沈從文的文學創作和文物研究,貫穿起他生命的內在連續性;也談及具體的當代作品,討論沈從文傳統在當代文學中的回響。此外,收入《追憶沈虎雛先生》一文,張新穎講述其與沈從文之子沈虎雛先生圍繞沈從文研究而展開的書信往來,為讀者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附錄收入兩萬多字的訪談——“一個日常的沈從文的讀者”,這也是作者張
這是一部虛實交織的書信體作品,一部情書集。作者以第一人稱,在2018年初到2020年末的三年時間,寫就86封情書,收信人均為她虛實結合創造的原型人物 。這86封信中,隱藏著一段深情往事,沉浸式的閱讀令讀者重新分辨出我們暌違已久的摯愛真情。但這些并非是一位女性向戀人傾訴情感與思戀的普通情書,而是一位遺世獨立的當代女性,向已經離她而去的“天真的、義無反顧的青春”的精神戀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情感與精神成長史。其中有濃烈純粹的愛,有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的北京風情,有對愛、對人性、對終極意義的探索,有對文學與
遛狗時認識了六十六歲拾荒的秦老太。秦老太一副通遢模樣,臉上溝壑縱橫,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地穿梭在小區,停留在各個垃圾箱旁翻著垃圾。認識后,若碰到都會打招呼。早上說聲:“好早啊!”若見到她塑料袋鼓鼓的便說:“今天撿了蠻多啊。”這樣慢慢熟絡起來。每日遛狗老是和她相遇,她會自得地告訴我她的收獲……
茨威格,再也沒有哪個男作家比他更了解女人了!
在《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經典作品中,茨威格通過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將女性暗流涌動、掙脫理智的情感世界赤裸裸地展現出來,故事精彩紛呈,讓讀者叫絕的同時,對社會和人性有了更多理解。
本書精選了茨威格三大小說名作,翻開任何一篇,都會震撼你的心靈,引發你的沉思。
-----------------------------------------------------------
本書以“共同體”為主線系統性地梳理安部公房的文學創作及思想言說,挖掘其中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持久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安部公房研究的空白;本書運用多維度的文化研究視角切入文本分析,致力于將虛構文本的象征、隱喻、批判性上升至普適性高度,為圍繞“共同體”的文學文本研究提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