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村莊保存的文本資料和筆者深入村莊內部觀察、訪談與體驗得到的真實素材,復原了坎村互助基金會26年的歷程,解釋了村民何以能長期合作,共同解決一個市場、政府和志愿機制等外部力量都不愿涉足或無法有效治理的領域——村民信貸資金需求問題;探究了利益輸送怎樣引導村民合作以及如何以利益輸送為契機組建村民長期合作治理組織的問題;分析了這個內生于村莊社會的治理組織穩健成長的要件和實踐的學理意義;回答了組織者怎樣將對村民的資源和利益支持轉變為村莊治理能力的問題。
《鄉賢文化傳承與當代鄉村治理》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鄉賢參與農村社區治理路徑和方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從民俗學的生活世界概念出發,通過總結歷史經驗為現實鄉村治理的推進提供借鑒。作者重點關注了“新鄉賢”這一群體,提出:當代鄉村社會中有著一定道德或文化影響力的社會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技巧地將國家話語與傳統禮俗結合起來,獲取“新鄉賢”身份,進而以此身份參與鄉村社會治理,推動我國鄉村社會的發展。
隨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狀況的改變,近年來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和行為問題逐漸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為此,本輯收入了六篇文章,從政策措施、專業服務等方面探討兒童、青少年的問題,并就其風險預防、服務創新等提出相關建議。此外,社會工作的督導、評估作為社會行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服務質量和提高社會工作專業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與促進作用,本輯收錄了三篇相關文章,以期引發社會工作同人更多的討論與思考。本輯還有一篇文章以生命歷程理論為基礎探討優秀大學生成功成才的路徑,為高校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啟示。
監察與司法的銜接問題是當前監察理論研究和刑事司法實踐面臨的共同難題。本書從“條文”和“實踐”兩個角度出發,對有關監察法與刑事訴訟法在兩法銜接中的條文規定運用法解釋學的方法展開細致分析;對監察調查與刑事司法在程序銜接機制中的地方經驗和問題展開實證調研和理論分析,系統性地梳理并探討了監察與司法銜接中涉及的主要爭議問題。 本書以問題為導向和突破口,通過現象描述和問題破解,詮釋條文背后的法理依據,并在此基礎上為一線辦案設計更為具體的操作規范,為《監察法實施條例》等相關規范性文件的實施和完善提供理論依據和
本著作將圍繞特大型城市如何通過精細化社會治理與創新來提升城市軟實力這個主題進行闡述。主要內容涵蓋:加強創新社會治理、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網絡輿論生態和綜合治理,國際、中國、上海基礎教育發展現狀與趨勢,圍繞民生改善、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挑戰,上海基層社會治理熱點難點問題與案例剖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城市治理發展新思路,中國城市更新語境下的城市重塑造與多元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公共溝通等。
本書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重把握學科發展動態和前沿問題,并結合現代中國行政管理的實踐,研究分析了行政環境、行政職能、行政組織、行政領導、行政決策、行政執行等問題,并對行政管理發展的多元路徑進行探索。全書體系結構上力求體現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的要求,可讀性強。
作為國家治理的結構性指標,政府質量是促使治理制度良好運行的關鍵驅動力,發揮著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基于政府質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本書闡明了過程導向的國家治理運行機制和政治邏輯,綜合運用大數據和小數據分析方法,測量轉型中國的地方政府質量,并從生產機制、治理效能、微觀基礎和制度邏輯四個維度探究了政府質量的治理意涵及其提升路徑。
本書匯集了“工業化與鄉村社區變遷”“制度環境與農民再合作”“產權難題與鄉村制度變遷”“項目制與基層治理”和“田野工作與鄉村研究”五個主題,代表了作者對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背景下鄉村制度變遷諸議題的持續性思考和研究方法論反思。
唐人街,有人稱之為西方世界中的小東方。沒有一個地方像唐人街那樣,近切而生動地展現了兩種文化的會合與碰撞。在這一獨特的地方社區,華人緊密交往,自成一體,仿佛這里便是海外的故鄉。在某種意義上,唐人街成了華人設法在外國土地上維持集體和個人生存的標志。而另一方面,唐人街又是華人作為一個群體,與外界發生聯系的樞紐之處,不同文明在共生中逐漸融合。
著名社會學家吳景超先生,借助社會學芝加哥學派的核心概念共生與同化,從大量珍貴的美國早期報刊與檔案材料中,梳理并闡釋了華人華僑初涉美洲大陸,在風
在這本經過縝密思考的呈現諸個體與政府如何求助于低概率,高風險的“最差情形”的著作中,桑斯坦教授提供了一種模式,這一模式可以對偏執過火與漠不關心這兩種極端態度進行平衡。在本書討論的范圍被限定于對氣候變化和恐怖主義之風險的潛在答案之中的同時,它同樣討論了一系列包括從臭氧層減耗到禽流感的災難,并就社會如何以及何時可能回應“最差情形”的問題提出了粗略的經驗教訓。桑斯坦教授對影響很大的防備原則的連貫性提出質疑,并提出了替代性的災難損害防備原則,他強調從傷害規模和傷害概率兩方面進行考慮。雖然使用了成本-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