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戲曲研究譯叢:講述中國戲劇》是一本戲曲藝術理論專著。本書從兩部分對研究對象進行論述。作者首先對中國戲劇的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在開篇即點明了中國戲劇在眾多宏大背景的影響下所特有的復雜性,闡述了中國戲劇從興起、形成到不同歷史階段所呈現的形式與特點。其次以闡述戲劇為主要目的,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藝術形式、社會風貌、民風民俗等內容進行介紹。通過此書可知19世紀末中國在歐洲的形象及歐洲人對中國戲劇的認知。
富連成社是我國京劇教育史上的著名科班,從1904年創建到1948年停辦,該科班共辦7科,培養學生800余名,著名京劇演員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葉盛章、葉盛蘭、裘盛戎等均出身于此。富連成社為我國培養了大量京劇人才,為我國的戲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對后來京劇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為了積極推進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富連成人才培養體系研究”的有序進行,2020—2021年,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承辦的“富連成戲曲學術論壇”已舉辦兩屆。這兩次論壇匯集了國
本書以1907年到1927年《申報》所刊登的話劇演出廣告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早期話劇是如何突破官方與市場雙重壓力并逐漸走向成熟的。早期話劇借助公益性的籌款演出突破官方的查禁,并從觀眾的閱讀興趣出發,利用廣告進行多種營銷。在突破官方查禁與贏得市場的過程中,早期話劇實現了包括演出主體、演出題材、演出場所與演員在內的現代性轉型。
《音樂劇導論》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對音樂劇的基本概念進行簡要梳理,并對音樂劇界的重要行業信息予以交代,以便讀者對整個音樂劇行業形成初步的認知和宏觀的了解。第二章將視角集中于音樂劇的劇本創作,從場景描述和臺詞文本的角度,著重闡釋了劇本對于構建音樂劇敘事框架的重要意義。第三章是對音樂劇歌詞創作的細致剖析,從不同音樂劇唱段在戲劇功能上的差異性出發,分別呈現了歌詞創作對于音樂劇推動敘事、制造沖突、塑造角色和烘托情感的重要意義。第四章聚焦于音樂劇最核心的音樂板塊,既從宏觀上審視了音樂劇中海納百川的多
本書是四川省教育廳2018年度教育科研課題《曲藝進校園課程化實踐研究以四川清音為例》(川教函[2018]495號)研究成果。本書響應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相關要求,立足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四川清音進校園,從認識和實踐兩大維度,概述了四川清音進校園的現狀和路徑,對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展演傳播等進行了深度探索,提出了較好的建設性意見。本書將對我國基礎教育非遺進校園的研究與實踐有指導、借鑒與推廣價
《爾瑪人的藝術——中國羌戲研究》是研究羌族文化的學術專著,也是作者研究羌族文化的第三本著作,同時是作者研究中國戲劇的第五本專著。羌族在當今中國主要聚居在四川,羌戲是多民族中國戲劇大家庭的成員。客觀地講,羌戲研究多年來在主流學界有所忽視,本書是同類著作中的首部。本書立足學術前沿,借鑒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理念和方法,結合文獻研讀和田野走訪,在歷史與現實中審視作為文化遺產和民俗藝術的羌族戲劇,對之進行整體性梳理、辨析和研究。研究羌戲,旨在深化羌族文化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
本書梳理介紹了花燈戲、木偶戲、儺戲、陽戲、土戲等重慶民間戲劇,提煉和總結出“搶救性保護”“數字化保護”“實踐性保護”“傳承性保護”和“師徒傳承”“家族傳承”“教育性傳承”“群體性傳承”等四種保護和傳承模式。
本書以“傳承”為主線,展開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儺堂戲的研究,既重視它的歷史傳承,又注意它的當下發展,較為系統地考察了儺堂戲的傳承。全書將大量的文獻記載和深入的田野調查結合起來,厘清儺堂戲的名實問題及地域分布,深入分析儺堂戲與沿門逐疫的承繼關系,梳理出“堂贈→堂儺→儺堂戲”的發展脈絡,并將實地參與觀察所獲與前人的研究相結合,在儺堂戲壇班的組織形態、傳承方式、傳承內容及特點、傳承的動力機制等方面,挖掘出大量的儺堂戲行內知識,并提煉出一系列新的觀點,拓展和深化了對儺堂戲及其傳承的理解。
本書稿從中國戲劇美學的邏輯發展、思想背景、思維方式,以及中西方戲劇美學的比較視野等維度入手,辟23個專章,分析了湯顯祖、王驥德、金圣嘆、李漁、王國維等人的戲劇美學思想及發展脈絡,以及戲劇美學思想的變遷,并通過中西戲劇的比較,闡揚中國戲劇美學的深厚內蘊,為觀照和審視中國戲劇美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論框架,運用了一套富于新意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諸多新穎的學術觀點,提煉了一個系統性的概念范疇體系,從而顯示了深入而又宏闊的創新意識,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全書脈絡清晰,論理周延,結構完整,行文流暢,體
戲,何以中國? 作者認為,戲,是詩、詞之后“最中國”的抒情方式,蘊含著中國人特有的認知、思維、記憶、表達和交流、互動的方式。本真意義上的中國戲,要從中國戲(以京劇、昆曲為代表)的可追尋處(可聽、可看處)講起,而非停留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中以文字鉤沉;要突破舞臺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戲劇理論范式,用戲曲自有的語匯去理解它的獨特之處;要突破藝術和娛樂的狹義層面,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廣闊空間,理解它何以成為中國人生命的組成部分。 為當代讀者講中國戲,不僅僅是一種知識和文化的普及,更是為了喚醒一種久遠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