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九章,包括金融法研究的整體主義理念及方法論;“嵌人式”監管:金融監管的理念創新及制度應用;公共產品供給型監管:再論金融監管的理念變革與法制表達;混業金融、公共產品供給與網絡借貸平臺的法律監管等內容。
本卷主題為夫妻財產制,側重于進入民法典時代對婚姻家庭編的法律解釋。第一部分為主題報告,共收納兩篇文章,一篇為《婚后資本所得歸屬的原理與規則》,另一篇為《婚姻關系中房產歸屬與份額的理論重構》,均是關于夫妻財產制度的精細分析。就前述兩篇主題報告,分別各有一篇專門的評議文章。第二部分,圍繞前述主題報告,組織了六篇相關比較法文獻的翻譯,選材以經典、貼合為標準,涉及德國、瑞士、美國和意大利,嘗試進一步協助深化國內夫妻財產制方面的研究。第三部分涉及兩個延續,一是延續“法律方法論在德國”,本卷譯介了《法學方法
毋庸置疑,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財產,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史的重大貢獻,我們應該珍惜這種文化遺產。本書分為法理篇、刑事篇和民事篇三個部分,從宏觀到微觀層層展示了我國傳統法觀念的特質,首次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傳統法觀念的核心,即天理、國法、人情三位一體的觀念的形成、發展及其種種內在邏輯,具有開創性。并且,結合古人言論和古代司法案例,對中華法系之利與弊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論述生動,分析深入。
本書為典型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如下幾方面內容:1.在《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實施所帶來新挑戰的背景下,中國數字法治建設面臨的痛點與困境,區塊鏈的技術優勢以及區塊鏈技術賦能中國數字法治建設的意義;2.區塊鏈法治的中國實踐探索與經驗。主要針對如下探索做實證分析:區塊鏈 偵查;區塊鏈 檢察;區塊鏈 審判;區塊鏈 司法;區塊鏈 行政執法;區塊鏈 其他特殊應用場景。3、區塊鏈法治方案的雙重準備:技術標準與法律監管區塊鏈技術融入法治領域
自本世紀初期,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法制史室即致力于追蹤中國法律史學界的最新學術動態,曾于2008年和2013年先后兩次在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過《中國法律史學的新發展》,對1996年-2011年間的學術成果進行過認真梳理。本書則專注于2012年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法律史學的新發展,內容包括總論、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中國法律近代化、晚清、民國、根據地法律史研究等。這有助于挖掘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優質資源,結合實際優化創新,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法律制度體系,實現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當
為幫助法官、律師等法律專業人士在物權糾紛案件中更好地適用《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典型案例,本書以《民法典》物權編的規定為主線(包含不動產登記糾紛、物權保護糾紛、所有權糾紛、用益物權糾紛、擔保物權糾紛、占有保護糾紛等篇章),精選最高人民法院、各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案例和典型案例,對這些案例結合《民事案件案由規定》進行整合,凝練裁判要點,匯總裁判法律依據,幫助讀者加深理解,實務指導性較強。
本書稿共包括七個部分:導論、基礎篇、域外篇、中國篇(上)、中國篇(下)、建構篇、結語。首先從民事強制調解的不同釋義入手,考察了民事強制調解的內涵和特點,從歷史譜系、形成背景、主要特色、當代挑戰等方面對我國傳統及現代的民事強制調解進行了細膩的梳理和分析。闡發在我國重塑民事強制調解的重要意義和可行基礎,并具體從未來我國民事強制調解的模式選擇、范圍界定、調解人選、程序規范以及配套制度搭建方面,提出完善的思路和具體設想。本書稿將有助于社會各界正確認識民事強制調解的內涵及制度理性、價值功能,澄清
《刑事庭審實質化程序實證研究:以成都地區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為主要研究樣本》針對過去刑事庭審程序粗放、功能虛化等突出問題,立足成都等地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實踐,聚焦刑事一審普通程序實質化審理方式的程序操作和調查技術這個重心,明確提出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應當堅持技術性實質化進路,構建完善精細化、可操作性的程序規則和調查技術,促進和保障庭審功能實質性發揮的核心命題,并提出進一步完善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的對策建議。《刑事庭審實質化程序實證研究:以成都地區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為主要研究樣本》內容主要
認罪認罰案件中量刑建議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實踐中量刑建議的施行擴張了檢察機關的權力,檢察機關實質上成為了認罪認罰案件量刑建議的“單方決斷者”與刑罰裁判的“最終決定者”。如何對認罪認罰案件中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權進行合理規制,是應予重點探討的問題。本書從規范與實踐兩個層面出發,并以實體與程序雙向維度為支點,采用實證研究、類型化分析等方法,對認罪認罰案件中檢察機關量刑建議權的規制路徑進行探討,從而為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中主導作用的正確發揮,以及量刑建議在促進檢察機關主導作用發
如何調整辯護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是律師職業倫理首要解決的問題。本書提出,辯護律師應當對當事人履行以忠誠義務為核心的職業倫理。忠誠義務是指辯護律師既要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要尊重當事人的基本意志。辯護律師忠誠義務的確立與一國的法律文化、訴訟模式、律師身份定位等多元因素息息相關。在當下我國的律師實踐中,強調辯護律師履行忠誠義務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經濟基礎、法律基礎與行業基礎。辯護律師對于忠誠義務的履行應當以公益義務作為邊界。忠誠義務應當貫穿于律師執業的整個過程之中,并通過規避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