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伊采夫(1881—1972)是俄羅斯白銀時代僑民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20世紀初俄羅斯新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家。扎伊采夫的創作體裁廣泛,題材多樣,為透視俄羅斯域外僑民生活與文化、反思俄本土的文藝走向、追憶俄羅斯文學經典等提供了珍貴的藝術材料。本書選取扎伊采夫創作于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小說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藝術特色和主題意蘊,考察這些小說里具有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特色的成分,以及精神現實主義的特征,揭示以扎伊采夫的創作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概念。
正如東西結合、歐亞融匯的俄羅斯語,俄羅斯的傳說也同樣豐富多彩且擲地有聲。本書記錄的是流傳于俄羅斯的傳說故事,每一章都經過精挑細選,用引人入勝的講述方式為鐘愛魔幻故事的年輕人提供一場愉快的閱讀盛宴。其中包括《伊凡王子、發光鳥和灰狼》《金屬人與多頭蛇》《從來不笑的公主》《美麗的瓦西麗莎》等,不僅記述了流傳百年的神奇幻想,還讓人一窺俄羅斯的歷史,兼備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一天早上,斯里曼·卡德爾決定到一艘在加勒比海巡游的豪華郵輪上工作。他離了巴黎近郊的高危街區,直奔邁阿密。但等待他的不是水清沙幼和參天的棕櫚。在這座運載著8000人的海上城市里,6000人是看得到海的游客,2000人是甲板之下不見天日的現代奴隸,被雇來滿足上層艙房的需求。中國人常居廚房,洗衣房是印度人的陣地,毛里求斯人端盤上菜,清潔工則是一色的墨西哥裔美國人。斯里曼,這個阿爾及利亞裔的法國青
本書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的主要作品之一,它以17世紀法國路易十三時期為歷史背景,講述沒落貴族出身的達特安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槍手衛隊,和其他三個火槍手成為好朋友。他們為了保護王后、西班牙公主安娜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立殊理,沖破立殊理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巴金汗公爵那里取回王后的鉆石,挫敗了立殊理挑撥國王和王后的陰謀。伍光建的白話文,既不同于傳統舊小說的文字,也不同于五四時期新文學的白話文,別具一格,樸素而又風趣。
本書系統地調查1881年到1896年間的象征主義自由詩的理論和實踐,將自由詩的理論和實踐擺在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的思潮中來解釋,具體寫作角度上是通過梳理象征主義時期《風行》雜志的出版活動,來看自由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本書嘗試將文學形式的研究與政治、美學的研究打通起來,提出象征主義自由詩的兩大力量來源說: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自由詩的推動力量,民族主義是自由詩的制動力量。象征主義自由詩的發生、成熟和衰落,受到這兩種力量的影響和控制。本書首先分析《風行》雜志之前的形式反叛運
勃蘭兌斯在哥本哈根大學的講演匯編成《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縱論法、德、英諸國浪漫主義和民主主義運動,涉及文藝、宗教、政治等。這部里程碑式巨制波瀾壯闊,詩情如熾,不啻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學之《史記》,亦是比較文學經典,閃耀著批判的光芒,張揚著追求社會公平進步的理想主義精神。
《法國的浪漫派》記錄了法國浪漫主義如火如荼的崛起,分析了雨果、繆塞、喬治·桑、巴爾扎克、司湯達、梅里美、戈蒂耶等作家的思想與創作。
......
《法國的反動》分析了法國大革命及波旁王室復辟時期思想界的斗爭與激變,介紹了夏布多里昂、梅斯特爾、博納爾、拉馬丁等作家的創作。
《流亡文學》聚焦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法國,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充滿血與火,也催生了一批流亡作家,如夏布多里昂、貢斯當、斯塔爾夫人等,他們在流亡歲月里,堅持著獨立思考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
本書收錄了瑪格麗特杜拉斯19621993年間寫的報刊文章、序言、書信、隨筆,有的已經發表過了,有的從來沒有刊行過。有的文章關于當時法國的社會事件,有的是因為一部心愛的電影,一幀看了良久的畫作,一次相逢,一夜寂寞。這些文章看似散亂,其實蘊涵著一種延續。這種延續并不限于時間的先后順序。它來自主題本身。主題間或許未必真的存在著某種聯系,然而它們相互交錯,相互回應。全書所要展現的主題或許就是對法蘭西的某種想法吧。一個被展示更多于被講述的法蘭西,這是一個對所有的風都敞開的民族
【英】多麗絲·阿什莉 編著
【英】梅布爾·露西·阿特韋爾 繪
正如浪漫多情、幽默詼諧的法國人,他們的傳說和神奇故事也充滿了美好、輕松和奇思妙想,老少皆宜。書中,你會看到情節更加曲折離奇的法國版灰姑娘;不但會用魔法,還會用火器的壞仙女;機智地戰勝邪惡王子的聰明公主;眼睛數量各不相同的三姐妹……
英文原書出版于1917年,包括《沉睡之塔》《熊皮人與綠衣人》《菲奈特·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