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晶達近年來創作的散文十余篇,包括獲邊疆文學獎的作品《最后的莫日根》、獲三毛散文獎的作品《二分之一血液和孤獨的舌頭》等。書中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21世紀內蒙古的風情,尤其是內蒙古的莫日根(獵人)選擇放下獵槍走向城鎮,告別傳統進入新的生活方式的過程。書中收錄的作品既有對本民族傳統習俗的描述,也有對文化交融的思考;既有對童年生活的追憶,也有對成年后工作生活經歷的講述,文筆清新流暢,情感豐沛,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思想性。
本書分為蒼穹驛站、唐詩來過、孤山不孤、月腔來信四個部分,收錄了《蒼穹驛站》《敦煌痛》《有一張紙》《與銅行》《水邊》等篇目。書稿中收錄的文章分別從知名景點中尋找追蹤友情、唐詩中的名勝追尋文人足跡、知名山水中感受自然之美。
本書主要分為兩個板塊,“夕照屐痕”寫退休后的游記,各地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的記錄。“桑榆為霞”寫作者幸福的老年生活,有關于蘇州市老年大學的故事,也有大學同窗的憶舊。主要內容包括:書徑屐痕;邊城夢;夢幻谷等。
本書分行旅拾英、流光碎影兩部分,內容包括走讀郊野;城市二詠;少年的河流;花香六月藕;正是群芳爛漫時;平野菜花春;巢湖岸畔寫意;一城幽香;讀楮;花竹幽窗午夢長等。
本書為清人譚宗浚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包含《荔村隨筆》《止庵筆語》《于滇日記》《旋粵日記》。譚宗浚是清末嶺南著名詩人、學者、收藏家、書法家、美食家,好詩賦,工詩文,熟于掌故,也好著述,著有多種著作。由于其興趣尤廣,喜藏書,又有功名為官,經歷和學識俱佳,因此其所著的幾種筆記,可讀性強,掌故豐富,記錄了其求學、生活、著述等隨筆內容,既可見其才情,也可見晚清嶺南的風物人情,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
這是一本幫助你了解宋朝人衣食住行的歷史普及讀本。中國文化的高峰出現在宋朝,宋人的生活方式,也成為影響一千多年的模板。我們今天的生活習俗、節奏乃至價值觀念,大都是從宋代開始定型。宋朝能滿足一個現代人基本的需求,養貓養狗,上班吃外賣,逛夜市,看演出......它散發著自己獨有的時代魅力。本書圍繞著現代人的興趣點選取了四大主題,包含美食、逛街、住行、節日。從這本書中你會發現,宋人的美食天天不重樣,夏季冷飲冰果應有盡有,不想出門了還可以叫外賣;去夜市逛街,到酒樓喝酒,到瓦舍勾欄觀賞各種文藝演出;當
本書分為工作不慌、生活不忙兩卷。具體內容包括:立、專、慢、覺、透、解、隨。
作者以自家外孫為原型,通過寶寶的視角,敘述新生兒階段的所見所聞所想。配以豐富的情感起伏,反映了當今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全書以純真的文字、紀實的寫法,感性、系統、全面地展現了一個胎兒的孕育過程。既有“10后”的語言習慣和詼諧,還具備了“60后”的唯美、質感和文藝,是兩代人的和諧展現,使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能夠從中體會、感悟和汲取作者在育兒中的經驗和教訓。文中笑點密布,生動俏皮,用小故事講出大道理。用有趣的身邊事記錄育兒路上的雞飛狗跳。既有生活,又有對育兒的感悟。語言詼諧,不落俗套。
《父親的聲音》是一本書信集,主要收錄了作者寫給青春期兒子的信件。信中的內容都是人生中值得探討的重要話題:關于應追求什么樣的愛情與婚姻;關于自由與博愛的價值倡導;關于對學習、工作和成功應有怎樣的態度;還有,大到何為幸福、勇氣,小到如何花錢、擇友,等等。每一封信就是一篇小品文,有著較強的可讀性
本書是《詩人十四個》作者黃曉丹的隨筆集,收錄了黃曉丹隨筆32篇,寫的是她從20歲到30歲的十年間,對人生的思考、對前路的迷茫的庫繞、對自身的困惑的探索,對生命的意義的追尋,內容涉及友情、愛情、夢想、生死、焦慮、孤獨、迷茫、女性成長等方方面面。這些思考的力量,成長的瞬間,幫助她自我修復和完善,彌合靈魂與肉體、希望與現實之間的裂痕,終于長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