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登場, 如果卡夫卡改用不同人稱描述, 這個早晨的存在主義會否況味相同? 小說家兼創意寫作講師莉薩·蔡德娜認為, 小說的敘事視角比情節更重要, 該如何不讓第一人稱小說變成自傳、全知視角變成新聞報導? 莉薩·蔡德娜在書中信手拈來經典英美文學, 逐步解析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兒童視角、動物視角、不可靠敘事者的使用手法及敘事效果, 為故事選擇最恰當的說書人。最重要的是, 絕對別用“外在鏡頭思考法”來構思小說, 永遠記得作者的筆可以穿透角色的內在意識。
懸念讓你的讀者著迷。 它是作家吸引讀者的最有力工具之一,而不僅僅適用于驚險小說。從主流小說到回憶錄,懸念創造的張力總是讓讀者欲罷不能。在本書中,屢獲殊榮的作家簡•K.克萊蘭教你在敘事中制造懸念,駕馭體裁,為讀者寫作——讓你營造扣人心弦的緊張感,令讀者愛不釋手。你將學會: •使用13項久經考驗的技巧,為故事構建有效的情節與結構。 •運用簡的《情節設計路線圖》為故事添加轉折、逆轉與高危時刻等制造懸念的要素。
“好的作家知道如何把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做得同樣好——像作家一樣寫作,像作家一樣思考。”伯奈斯的這句話,道出了《如果,怎樣?》一書的精髓。 本書收錄了109篇寫作練習以及大量的學生范例,旨在幫助初出茅廬的作家開始寫作,直到完成自己的小說作品。練習分為三類: 拓展想象力的練習;小說作者必須具備的提高敏感度的練習;專注于特定技能或工具的練習。這些練習經過多年的反復使用和打磨,比任何其他指導都更重視寫作過程和實踐。 《如果,怎樣?》自1990年首版以來,被許多本科、研究生課程選作教材,并
本書所收集小說資料的時間斷限為1915年至1916年,以逐年逐月逐日的形式編排,刊行時間不詳的置后。其中收錄的小說相關信息包括:小說作品登載或刊行情況(涉及小說標題、作者、譯者、發行者、所屬欄目、版本、類型標識、語體、序、跋等)、小說主張、小說方針、小說評點、小說廣告(小說銷售廣告、贈書廣告、征文廣告)等,可供相關研究參考。本書對1915-1916年間中國各國各種刊物上發表的小說進行了梳理,按照發表時間先后排列,并配以當時的廣告語和評論語,使讀者能一覽當時小說的全貌以及社會興趣點的變化
初識常有福,是在去年冬月的一個上午。雖然正值隆冬時節,但是那天的陽光卻是出奇的明媚和燦爛。殘留在地上的皚皚白雪,在氣溫和陽光的共同作用下,正悄無聲息地慢慢消融。田間的麥苗,如溺水的孩童一般,在拼命掙扎著,妄圖從漸次稀薄的積雪中嶄露頭角,以便更好地張大嘴巴,貪婪地吮吸幾口新鮮空氣。正因為多了太陽的滋潤,原本已經結冰的道路逐漸變得泥濘,導致我的越野車行進起來,宛如一個醉酒的莽漢,不停地左右搖擺,東跌西撞……
本書講述了一名記憶切除師的自愈經歷, 他幫無數人切除了痛苦的記憶, 卻唯獨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快樂, 他遇到了兒時的“自己”, 最終決定去做一名彩虹預報員。
神話與歷史、偉大與陰謀、文明與蠻荒、光榮與鐵血,在這天地間日日上演!大周使節被害,周楚之間的戰事全面爆發。岑國前太子岑諾,臨危受命,執掌裴國第三礦場安危。重新入仕與復興岑國的希望,在此一舉。但面對源源不斷的荊楚聯軍,岑國本身是否能幸存,都是一個巨大的疑問。在幽暗森林的深處,許多雙眼睛都在注視著神龍山上裴國第三礦場上的火光。裴國、荊楚、大周乃至天下的氣運,都維系在岑諾是否能守住這火光!
又是一年盛夏,陽光像火一樣炙烤著大地,池塘邊的榕樹下,藏在枝杈的知了聒噪個不停。這讓光陰顯得格外久遠而煩躁。擾得世道像快要沸騰的水,叫得討生活的人們心煩意亂……
本書是一部寓言式小說。貫穿全書的是在一個地中海城市每十年舉辦一次的古老的象棋比賽活動, 在無名者的敘述中穿插交織十二個寓言式童話故事: 漁夫在海上捕魚, 被捕的魚卻吞食了漁夫的胳膊掛在漁夫身上, 胳膊變成魚的漁夫與嘴里是漁夫的魚逐漸融為一體, 漁夫愛上身體上的魚, 墜入不明所愛的深海; 一周當中的海, 水當中的星期二, 行走者中的黃貂魚, 游水者中的貓。
本書以圖文志的形式搜集整理紅色詩歌資料,依托四川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與劉福春中國新詩文獻館的資源優勢對紅色詩歌文獻,特別是其中的珍稀文獻做數字化處理,并進行搶救性保護。本書整理搶救的文獻主要包括19211949年的紅色詩歌,還涉及早期共產主義者的詩作,發掘珍稀史料,搜集整理大量詩人書信、手跡、照片以及在延安、晉察冀等解放區出版發行的珍稀報紙、刊物、詩集照片;對初刊版目錄、正文進行對校,與之后版本亦有對校,對于詩歌的初刊地、初刊時間進行詳實的考訂修正,注重考察寫作者身份,詩歌寫作地點以及詩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