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分為四章。第一章簡述振動運動的基礎理論知識,第二章為工程分析動力學基本內容,第三章從分析動力學的基本概念開始,以完整系統的第二類拉格朗日方程及應用為主線,同時也涉及線性非完整系統,同時對完整系統的哈密爾頓原理做了簡述,最后簡介了第一類拉格朗日方程。
服務組合已逐步成為云計算環境下開發軟件應用的主流技術。面對業務需求動態多變的環境,服務組合需要具有動態演化乃至自適應的能力,以提供持續滿足用戶需求的不間斷服務。在動態環境下,當服務組合需要動態演化時,可能尚有若干回歸測試正在運行之中。目前大多數工作只是針對靜態環境下(回歸測試之后發生動態演化)進行回歸測試,并沒有考慮動態環境下(回歸測試過程中發生動態演化)如何對服務組合進行測試。本書主要針對動態環境下的服務組合測試需求,在保證效率和效用的前提下,研究精確、高效、安全的服務組合測試用例選
本書介紹了傳感器管理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基于信息的傳感器管理理論模型,并給出了該理論模型很優解的條件約束。本書結尾給出了傳感器和傳感器管理的發展趨勢,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方向。書中介紹的美軍MQ-4C海神情報偵察監視無人機多傳感器管理的方法流程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本書將傳統相控陣與開放式系統相融合,首次提出開放式相控陣概念,并詳細描述其系統架構。全書共6章,內容包括開放式相控陣系統架構、開放式相控陣天線、開放式相控陣資源調度、開放式相控陣功能實現、開放式相控陣微系統技術,以及未來發展展望。
本書將DSFH通信體制與隨機共振理論結合,構建通信信號接收系統,針對方法可行性、系統可用性等問題,研究了脈沖型噪聲模型構建方法、隨機共振系統構建與性能度量方法、基于隨機共振的DSFH通信系統構建與性能度量、系統動態性能等相關問題,該研究對實現一種抗千擾性能好、適合極低信噪比條件下通信、適合應急條件下保底通聯的技術手段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可為信息與通信領域的一線科研人員、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為跳頻通信系統優化與設計提供理論和方法支撐。
本書以金屬結構疲勞裂紋損傷監測為背景,針對現有損傷監測傳感器難以實現與金屬結構一體化集成導致的耐久性差、虛警率高等問題,開展了基于物理氣相沉積(PVD)技術的金屬結構裂紋監測原理與技術研究。本書以金屬結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設計研制了用于金屬結構裂紋定量監測的PVD薄膜傳感器及配套設備,分析了PVD傳感器的裂紋監測機理,總結了PVD制備工藝參數對膜層結構、性能的影響規律,制備出了具有優良耐磨性能和結合強度的損傷傳感層,實現了傳感器與金屬基體的高度一體化集成,并具有對金屬結構裂紋損傷的高
本書結合雷達實例介紹相關原理在相控陣設計和分析中的應用,闡述關鍵理論結果在具體設計問題中的應用,并提供大量與雷達設計理論相關的參考資料。本書的前六章主要介紹了常規雷達的功能,包括:雷達波形、信號處理、搜索與截獲、目標跟蹤與分類等。第七章開始介紹一些相控陣雷達數據處理的內容,包括:資源管理、時間管理、波束形成、搜索、跟蹤和目標分類的關鍵算法。第八章主要介紹相控陣雷達抑制干擾的相關知識點,包括柵瓣抑制、自適應處理方法。第九章介紹相控陣雷達結構。第十章詳細介紹一種相控陣雷達工程設計工具的應用。第十
本書首次利用半導體超晶格作為真隨機數發生器的混沌熵源,針對超晶格作為混沌熵源時所涉及的器件設計、混沌信號分析、隨機數提取等問題進行研究,從理論上對超晶格混沌產生自激振蕩的機理進行了研究,從實踐上實現了基于超晶格混沌熵源的隨機數發生器設計及產生真隨機數的評估。
本書針對裝甲車輛高原試驗理論與方法進行專門討論;在系統梳理裝甲車輛高原使用暴露問題、歷年試驗組織管理經驗、型號試驗數據的基礎上,以環境適應性的內涵為理論依據,以現行裝甲車輛試驗標準為方法遵循,突擊了高原試驗特有考慮,并給出了典型應用案例。本書主要內容包裝甲車輛高原試驗的基本概念、高原地理環境特點與影響、環境損傷與評價理論、裝甲車輛高原試驗設計與方法、典型裝甲車輛高原試驗與評價。
可見光通信技術是世界各國競相角逐的下一代核心通信技術,具有顯著的創新應用價值,應用前景廣闊。本書聚焦可見光通信創新實踐,分別用基礎篇、創意篇、設計篇3個篇章,介紹可見光通信技術基礎理論,展現獲授權國家專利和不同類型競賽參賽作品等可見光通信創新實踐成果。本書是光通信領域的科普著作,可作為高等院校創新教育教材,也可供信息通信領域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校師生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