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三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介紹太空中可能的礦產資源分布,以及太空采礦的方法、技術和工藝等;第二部分,主要講述原位制造的特點、形式、途徑、方法等,以及實現大規模原位制造的關鍵技術。第三部分,介紹了太空采礦及制造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地球科學是認識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學。當前地球科學正在進入建立“地球系統”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術體系的新時代,國內外的地球科學研究正在朝該方向發生深刻變革!吨袊厍蚩茖W2035發展戰略》闡述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科學意義與戰略價值、發展規律與研究特點,凝練地球科學各分支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發展思路、目標及方向,探討了2035年前我國地球科學的學科發展布局、優先發展方向和學科交叉的重大科學問題等,以期為國家發展地球科學提出政策建議。
本書首先介紹了地理空間關聯模式挖掘的研究背景與意義、研究進展以及相關理論基礎;進而描述了地理空間關聯模式挖掘方法,包括空間點數據的全局關聯模式、局部關聯模式、異常關聯模式以及時空點數據關聯模式和地理事件時空關聯模式挖掘方法。本書亦介紹了地理空間關聯模式挖掘在生態環境、城市空間、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等領域的具體應用。
2020年,我國建設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標志著我國擁有了服務全球的空間定位、導航與定時(PNT)基礎設施,國家PNT技術實力得到有力提升!吨袊ㄎ、導航與定時2035發展戰略》在分析PNT發展重大需求的基礎上,回顧其技術發展歷程,總結學科發展規律和特點,結合國際PNT科學發展的整體趨勢,闡述學科的科學意義與戰略價值、技術體系形成、國內外發展現狀、發展規律與啟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與發展方向,重點對不同導航技術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國PNT學科技術展望及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書是《特殊地質地貌區填圖方法指南叢書》的總論,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梳理了特殊地質地貌區的概念、特殊地質地貌區地質填圖工作背景、地質填圖特點,以及我國晚新生代重大構造-沉積-古環境與古氣候記錄;第二部分簡要介紹了第四系覆蓋區、高山峽谷區、巖溶區區域地質調查(1∶50000)技術方法;第三部分介紹了特殊地質地貌區地質填圖主要技術方法,包括遙感、航空物探、物探與化探、鉆探及巖石物性測量等。
第四紀冰凍圈科學是冰凍圈系列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講述了第四紀冰凍圈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對象、意義、發展歷程、第四紀冰凍圈地貌過程和第四紀冰凍圈研究方法,闡述了第四紀冰凍圈的**研究成果,包括第四紀軌道尺度的冰凍圈演化、晚更新世以來亞軌道尺度冰凍圈變化、第四紀巖石圈運動與冰凍圈,以及第四紀生物和人類演化與冰凍圈變化的關系。
本書緊跟時代潮流,關注地球科學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對大氣環流模型和洋流模型進行研究。本書介紹了大氣和海洋環流模式動力學框架對應的初邊值問題,并給出了相關的適定性結論,包括不同外源強迫條件下的大氣動力學方程組初邊值問題整體弱解的存在性和穩定性等,干和濕大氣動力學方程組初邊值問題整體強解的存在唯一性等,海洋動力學方程組初邊值問題整體弱解的存在性和穩定性以及整體強解的存在唯一性等。
海洋文化對明清小說產生了廣泛而多元的影響,既影響其題材選擇,又影響其敘事模式、風格、藝術表現等。浩渺的海洋在小說中展現出海天無際、懷珍藏寶、涵容萬族、真幻交織的藝術世界。對該論題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明清小說,另一方面也可為中國海洋文化體系的構建提供支持和一種視角。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和國家安全的屏障,是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旨在依據海洋科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瞄準當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設海洋強國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方向和關鍵領域,謀劃促進海洋科學創新發展的戰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國海洋科技綜合競爭力,為國家海洋科學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和科技計劃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
藍色經濟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涉及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事關人類發展的未來。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篇概論主要介紹藍色經濟治理、印度洋藍色經濟及其治理、主要大國藍色經濟戰略;第二篇區域國別主要關注印度洋地區沿岸國家的藍色經濟開發;第三篇重點議題則聚焦于環印度洋聯盟與印度洋藍色經濟治理、藍色經濟的三次產業和藍色經濟開發的可持續性問題。希望通過對印度洋藍色經濟發展的介紹,增進讀者對這一問題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