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犖(1913-1986),浙江余姚人,著名歷史學家。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古史分期、中國經濟史等研究領域皆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一生從事文史教學與研究,孜孜不倦,潛心著述,《王仲犖著作集》集合了其九部著作:《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金泥玉屑叢考》《西昆酬唱集注》《?華山館叢稿》《?華山館叢稿續編》,比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學術成果。
《魏晉南北朝史》,客觀研究分析魏晉南北朝這一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重視總結歷史
本書以《國語》為切入點,通過對《國語》學史的梳理來呈現經學史的演變歷程。作為一部經學序列中的邊緣文獻,《國語》是觀察經學邊界變動演化的浮標。因此,本書將《國語》置于經學史發展的宏大背景中,通過梳理《國語》在經學史演變過程中各個重要節點的不同境遇,特別是歷代學者對《國語》不同的認知定位,尋找《國語》在經學史中的變動軌跡,并探求這種認知差異背后的經學史演變根源,以此確定歷代經學的邊界,進一步歸結出經學史演變的內在機理,從而把握整個經學史的發展脈絡。
《孫明復先生小集》,原名《睢陽子集》,宋孫復著。《孫明復先生小集 春秋尊王發微》于元戰亂之后亡佚。清代趙國麟始獲孫復詩文集之鈔本,有詩文二十二篇,附錄三篇,名曰《孫明復小集》。后又有李文藻鈔本、《四庫全書》本、徐坊過錄本以及乾隆四十年聶鈫杏雨山堂刻本,皆祖于此。其中李本存有李文藻等人手校記錄,彌足珍貴。此次校點以杏雨山堂刻本為底本,以舊鈔本、李本、徐本、《四庫本》等為校本,不僅校勘精良,還在保存原刊篇次式樣的同時,輯得孫復佚詩六首,佚文二篇。《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
本書備載書序,除注今文二十九篇外,又取諸書《湯誓》《泰誓》諸篇逸文,依書序補入。注文則輯馬融、鄭玄等古注,古注所缺,則自為注,偽孔傳亦間采一二,疏中則詳揭注文出處或注文用意,與注說不同者則存異或者辯駁。注、疏之間則仿《釋文》之例注音或辨析字體,故名“音疏”。本次整理為《音疏》首次校點整理,選取《皇清經解》咸豐庚申本為底本,以北京大學藏近市居本為校本。
《國語正義》二十一卷,清董增齡撰。《國語正義》是董增齡的代表作,是采用傳統注疏體形式研究《國語》韋注的著作,董增齡除進一步詮釋韋注外,將漢儒相關舊說盡量搜集列出,為《國語》及韋注找到漢代學說根源。時人評此書援據該備,自先儒傳注及近世通人之說,無弗征引。又于發明韋注之中,時加是正。可謂語之詳而擇之精矣。《國語正義》傳世刻本僅光緒六年(1880)章氏式訓堂刻本一種。在國內有兩種影印本,一為一九八五年巴蜀書社影印王利器先生舊藏刻本,二為二〇〇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圖書館藏刻本
本書精選《左傳》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以下板塊:“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于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文章背景小常識”文章創作的背景故事,主旨的說明,或是題解。“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春秋演繹》以章回形式表現《春秋左傳》,對《春秋左傳》《國語》的內容進行了系統分析,重新編排整合,把分散在多個不同時段的零散內容整合成一個個連續的歷史故事,極大地提升內容的可讀性、趣味性。又從《尚書》《周易》《詩經》《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荀子》等多部經典選入膾炙人口的名言章句插入其中,或作為對原文的概括,或烘托原文情緒,或原文作為插入內容的注釋。 《春秋演繹》以《詩》《書》《易》開頭,以諸子結尾的整體編排體現思想的傳承關系。 《春秋演繹》將先秦多部經典的精華內容融為
本書分為六編,由作者長期積累的四十六篇學術論文匯集而成。內容涉及先秦時期的禮制、文化、人物、軍事、思想與作者在一些重要學術會議上的發言,以及作者為他人作品所寫的序和師友追憶等。此外,本書在論述這些史實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創新性的學術觀點,對深化先秦時期的學術研究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中國古代社會自秦以來經歷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統治, 獨特的制度安排下涵蓋了數十個王朝的興衰更迭, 各個王朝生命周期長短不一, 但無一例外都經歷了從建立、興起、繁榮到衰落至滅亡的命運。中國封建王朝周期性興衰的共性引起了學者的極大關注, 學者們從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等不同學科角度進行了分析, 采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王朝興衰更替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與多數研究著重從某一社會結構本身或其影響來探究封建王朝的興衰及其周期律問題不同的是, 作者從制度變遷視角進行了系統動態分析,
從夏商周三代到秦漢大一統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法律、禮儀制度等由發生、成長、革新再到定鼎的時期。本書正是以該時期中國古代文明和國家互動互促的發展歷程為研究對象,對于中國古代文明社會形態、文明類型視角下的歷史分期、先秦華夏民族的形成,以及在這個歷史的動態過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節點,如三星堆古蜀文明、新出簡牘中表現的二十等爵制、秦漢之際的“漢人”與“海人”等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展現了中國古代的國家、族群、文化在矛盾、沖突、博弈中不斷趨于一致的重要演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