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大船怎么開》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的教授、副教授撰寫,內容聚焦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豐富內涵與核心要義,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解讀中國經濟當前形勢、增長態勢與長遠大勢。本書把開展主題教育與抓好經濟工作要求相結合,有助于提升領導干部做好經濟工作的能力素養,將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實效,推動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
本書采用國際上最新發展的 Färe-Primont 指數法測度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其投入指標從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和政府投資 3 個方面進行衡量,產出指標從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創新發展和開放發展 5 個方面進行衡量。本文闡述了高速鐵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從要素豐裕程度、服務業結構變遷和技術創新驅動三個視角深入探究了高速鐵路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傳導機制,構建空間計量模型更細致、更嚴格地評估了“時空壓縮”背景下要素豐裕程度、服務業結構變遷和技術創新驅動對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向學校提出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的政治囑托和明確要求。他同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
本書以社會調查理論與實踐及相應調查數據處理為主要內容, 主要針對經濟學科, 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相關方法與應用, 具體包括抽樣設計、問卷設計、社會調查的組織與管理、訪員招募與調查團隊建設、調查數據質量控制、數據管理、調查誤差與處理方法等, 此外, 還重點介紹了中小型調查與網絡調查、田野實驗、國內外社會調查與數據, 以及如何用調查數據做實證研究等。
劇變的時代,不確定加劇了困惑。外部環境撲朔迷離,經濟結構轉型方興,技術變革一騎絕塵……如何變未知為已知,如何辨已知為動力,是放在每個企業和管理者面前的關鍵議題。《突圍》從三方面給出了建議。應對未知,需要打破舊有的思維框架,擁抱新技術和新思維;需要推動從效率優先向創新驅動的轉型,抓住復雜問題的肯綮;更需要拓展視野的寬度,理解全球化變化背后的邏輯,從學習歷史中配置自己不曾親歷的經驗,塑造企業和個人的韌性。
本書緊扣“發展”主題,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成就與發展理念演變,重點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新發展理念和取得的發展成就。通過回顧和梳理不同階段的發展實踐,以及對不同發展模式的比較,總結出全球發展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案。
這是一本研究當前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專業著作。 作者破除了此前經濟學家和央行的誤判,指出整個世界突然開始物價高漲,根本原因并非俄烏沖突,而是疫情帶來的范式轉變。其創新性地找到現代物價理論所忽視的因素,通過分析歐美和日本應對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闡述了為什么穩定物價的傳統工具無效,央行的局限性如何導致其應對新通脹的無力,揭示出日本及各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本書從消費者行為變化、勞動者行為變化到企業變化三個方面分析了全球經濟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帶來的深遠影響。作者強調,新的價格體系正在形成并深刻改變全
本書綜合運用信息學、傳播學、經濟學以及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以“農民信息素養”為切入點,全新闡釋了信息貧困與信息扶貧的概念,指出信息意識對信息貧困具有重要影響,信息扶貧要重視提升扶貧對象的信息意識和信息運用能力,既豐富了信息反貧困理論研究的內容,也強化了農民是鄉村振興主體的理念。所構建的公共信息扶貧聯動機制,首次明確了信息扶貧的目標、原則及質量標準,并從信源、信道、信息環境及信息受眾四個維度探討了實施路徑,具有較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為建立高效率、多中心的公共信息服務新模式提供參考。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本書分為總報告、分報告和專題篇三個部分。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黨建引領、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推進高質量就業、財政金融政策支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山海協作發展等方面,全面回顧了浙江經濟社會建設各方面的發展歷程,梳理了共同富裕建設工作的成績和經驗。對浙江長期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經驗和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
本書集中研究自改革開放新時期始,至黨的十八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發展、歷史躍遷、時代境遇、奮斗目標、總體布局、根本保證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啟示支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