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末楠(William G. Sumner,1840-1910)是美國民俗學家、社會學家,任教于耶魯大學。在中國社會學的創建時期,孫末楠及其民俗學說被介紹到中國。《孫末楠的社會學》是社會學家黃迪于1934年撰寫的燕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該文簡介了孫末楠的生平與著述,并著重對孫末楠的社會觀與社會學觀進行了梳理與總結。社會觀主要從社會的結構、社會的動因、社會的歷程、社會的秩序四方面展開,社會學觀主要從社會學的成立、社會學的本質、社會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社會學的方法四方面展開。
害怕溝通的我們常有這樣的內心獨白:我很懦弱、沒人喜歡我、要活得小心、不要相信任何人、別人對我的看法很重要…… 這些控制著我們,使我們的內心深陷情緒的煎熬,為避免受傷,我們常選擇逃避溝通。事實上,內心的想法并非現實,越深陷這些思維誤區,就越難實現順暢的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本書作者樸宰蓮從心理學角度深入分析了形成這些思維誤區的心理動因,并提出健康的溝通是建立在正確理解對方訴求,以及理解自我之上。溝通的最大價值不是說服或改變另一方,而是達成共識,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 那些因為膽怯而不敢吐露內心
本書匯編了21篇文章,分為6個專題,第一個專題性別研究論文兩篇,主要以印度村莊潘查亞特組織為例,研究課印度村莊中性別對村莊治理為主要研究對象;鄉村環境治理研究有論文3篇,以山東、廣西和四川省三個案例對農村環境整治規劃以及水源保護等做了深入分析;鄉村治理現代化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這兩個專題共計收錄論文9篇,對鄉村振興中鄉村治理提出了從理論與實際兩個方面的研究論點;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更是從鄉村振興視角研究農村合作社、農民股份合作制治理結構的優化研究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青年學者論壇收錄論文兩篇,
這是一本幫助父母指導孩子從小學會整理收納,杜絕拖延的工具書。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成年人對自己的人生狀態不滿,而又無力改變的癥結在于拖延。所以當為人父母后,有強烈的培養孩子整理和收納習慣的需求,讓孩子從小學會整理個人物品、管理時間、取舍判斷。這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行動力、獨立性、判斷力和創造力。作者根據親自探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加州等地的整理收納成果,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和培養孩子整理習慣的實踐經驗,分享了一整套教會孩子整理收納的有效方法和落地方案。全書以親子整理訓練適齡時間
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社會,那些影響同樣可以在中國基層社會里發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以原則為基礎的人生 成為專家型人才,還是管理型人才? 接受犯錯讓下屬干,還是擼起袖子親自干? 從個人貢獻者到領導者,如何把握好角色轉變? 從普通職員、部門負責人,到百人團隊領導者,本書作者一路披荊斬棘,總結了60條經驗教訓,復盤了從學生成長為成熟管理者的真實經歷。 書中以常見的職場沖突為場景,結合心理學原理,原生態地還原了從職場新人成長為管理者所要掌握的一整套規則,并給出了一個個具體的方法。 初入職場既要練好基本功,警惕路徑依賴,避免預設立場,還要找準突破口。 與管理者溝通時可采用刺猬法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外公布,為我國下一個階段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上海研究院“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對中國的現代化與上海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全書從“百年大變局深刻演化”“扎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數字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建設更加包容開放的現代社會”這四大方面進行了論述,對“楓橋經驗”、浦東經驗做了詳盡分析。
本書共包括9個部分。在緒論部分,本書系統梳理了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包括國內同行的校長研究議題、校長生存狀態的研究緣起、幾個微縮畫面和專題研討。在正文部分,本書專題分析了校長生存狀態測評的主要維度,以及校長的能力結構(專業標準視角下的校長隊伍建設)、學校治理(校長業務領導和變革能力的核心要求)、制度設計(校長隊伍建設的關鍵議題)、家庭背景(理解校長成長歷程的前置條件)、時間分配(理解校長工作職責的重要路徑)、職業幸福(走向積極的自我實現)等7個內容。在余論部分,本書簡
《看圖學社交:幫助有社交問題的兒童掌握社交技能》由言語語言治療師搭建框架,書中的每一個故事均來源于向家長征集的真實案例,解決家庭、學校和社區中共計80個常見社交問題,涵蓋了兒童社交生活的各個方面;該書利用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視覺優勢,以圖片的方式呈現社交情境,通過引導兒童觀察圖片中的背景信息和人物的表情動作、參與討論問題、反復練習等方式,幫助兒童逐步提升語言和社交技能,表現形式新穎,互動性高,可操作性強。
《集體的延續:那目寨的社會團結與經濟生活》是一部研究滇西傣族村社社會結構與經濟生活的民族志,既回應經典,又關注當下。相較于田汝康和褚建芳在那目寨調研的20世紀中期和21世紀初期,如今那目寨的婚姻家庭、儀式節慶與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都已世易時移, 發揮的社會團結功能減弱,雙向聯系的家庭網絡和社齡組織成為村社集體延續的主要紐帶。這是時代的推動,也是當地人歷史傳統與自主選擇的結果。本書即通過描述和分析這些變化,揭示那目寨人如何去延續心中的理想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