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識別和評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風險時,不能簡單地套用已有的基于發達國家的金融風險和金融監管理論,而是應當結合沿線國家的現實基礎,尤其是沿線國家的金融監管制度環境,發展“一帶一路”金融風險和金融監管理論,構建“一帶一路”金融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 本書分析梳理了“一帶一路”金融合作實踐和沿線國家金融監管體系現狀,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帶一路”金融風險分析框架和監測預警體系,并為“一帶一路”金融監管合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書從理論上豐富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金融風險和監管合
本教材在設計上遵循重點突出、結構合理、體系完整的編寫邏輯,注重學生對國際金融學的理論體系構建以及相關的實踐應用。本書從國際金融的理論出發,同時兼顧科學性和前瞻性,反映了學科前沿和國際金融領域的最新發展,較為全面地介紹了相關內容。本書易于理解、便于教學,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既可作為高等院校財經類高年級本科生的專業課教材,也可作為研究生的專業教材。
新時代,推進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金融部門的內在體現,金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金融功能與金融效率,不同的金融結構安排在動員儲蓄、分散風險和配置資源等方面各具優劣,進而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濟表現。縱觀世界金融發展史,隨著經濟增長水平的提高,各國金融結構變遷均呈現由“銀行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的路徑轉變。那么,市場導向型金融結構是否比銀行導向型金融結構具有更優效率的結構安排?如何優化與調整一國的金融結構,才能進一步提升金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范圍內以美國、歐洲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出現了持續的經常賬戶逆差,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德國、日本和部分石油輸出國則出現了持續的經常賬戶順差,此輪全球失衡一度愈演愈烈,并被認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本輪危機后,全球失衡呈現“經常賬戶失衡顯著縮減、債務存量繼續擴大”的非對稱性演進特征。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國際貨幣體系深度變革的時代,此輪全球失衡的改善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全球經常賬戶失衡是否會卷土重來?中國在此輪失衡調整中扮演何種角色?本書將深
本書是一部從風險測度與傳導機制的視角出發、旨在研究探討股票市場壓力測試理論與實踐的學術專著。本書在國內首次提出了股票市場壓力測試的規范概念, 創立了測試股票市場風險的方法和流程, 研究了國際國內壓力測試的實踐及與股票市場壓力測試的異同, 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股市壓力測試的宏觀壓力情景設置, 嘗試建立了股市壓力測試的數學模型, 進行了股指估值中樞測算, 分別考察論證了對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杠桿資金、風險跨股債市場、風險跨期現、銀行保險等相關行業以及資管產品的的傳導和影響情況。
以從業者視角探討如何在金融領域有效運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近年來,機器學習和數據科學在投資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借助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投資經理能夠做出以往傳統模型無法實現的預測,進而做出明智的決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數據集和機器學習技術都對金融投資有用,也不是所有的機器學習技術都可以即插即用。《大數據、機器學習與量化投資》這本書由資深量化分析專家托尼·吉達主編,匯集了多位業內頗具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的前沿分享,闡釋如何應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來解決投資問題
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PE/VC)領域中的股權投資協議應當如何進行條款設置?該等條款設置在爭議解決過程中又將被如何認定與裁判?本書一方面從投資退出的視角出發,系統地分析了PE/VC股權投資協議中涉及的重要條款,如先決條件、股東資格、對賭設置及特殊股東權利等,以及這些條款在實踐中可能引發的爭議和風險;另一方面,本書結合國內外法律規制和司法實踐,對該等風險提出具體的防范措施與建議。
金融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特定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塑造的產物,因而從制度分析視角對金融市場開展深入的實證研究至為重要。本輯分四個專題展示了學界最新研究成果:一是系統綜述制度分析范式下西方金融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政治、文化制度和知識生產視角下西方金融市場結構、機制及其動態演化等;二是中國社會金融化發展及其對主觀公平感和創新創業的重要影響;三是金融社會工作提升“一老一小”社會群體金融福祉的實踐經驗與重要作用;四是從制度分析視角對《地方金融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風險轉化的分析視角》一書的述評
本書稿是一本由中國學者撰寫的現代貨幣理論入門書, 深入回答了關乎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關鍵問題: 啟動我國強大內需所需財政投資的錢從何而來? 財政投資投向哪些領域? 書中闡述了現代貨幣理論的基礎原理, 討論了功能財政原理、通貨膨脹和就業保障問題, 討論了現代貨幣理論大辯論的主要問題和深層次根源, 批評了一些西方國家在新自由主義主導下實施的貨幣政策。書中還探討了現代貨幣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問題, 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并辟有專章討論了財政貨幣制度的革命與國內大循環的歷史起源、“新基建”的財政可
貨幣是一國經濟繁榮與衰退的大轉輪。白銀作為貨幣的主要形態之一,在中國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時間跨度近1000年的中國貨幣史中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紀40年代起,中國以白銀為媒介參與創建世界市場,開始向白銀帝國演變,并創造了繁榮盛世;而1819世紀,西方過渡到金本位并逐漸孕育出現代金融系統時,中國仍然固守銀本位,白銀帝國逐漸走向末路。本書正是通過對這一段歷史的考察,從白銀貨幣化到銀本位,從紙幣的失敗到中國對白銀的依賴,從中國參與創建世界市場到受制于西方經濟體系等角度,梳理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