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了大英帝國結束后,一群富有的英國知識分子、政治家、會計師和律師如何將他們的資本轉移出國、凍結資產、脫手債務的故事。這造成了全球范圍內極度的不平等現象。由于無情的資本家不斷獲利,而英國在非洲、亞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前殖民地的平民陷入了極度貧困。然而,資本主義在世界各地造成的傷害如今也反彈回英國自身,這讓許多英國人感到困惑:他們自己的主權和繁榮去哪兒了?
去殖民化不僅僅是一個時髦的流行語,而是過去百年來全球發生的巨大變化之一,但英國這場混亂戲劇中的主角居然忘了它的存在。本書揭
1417年,英格蘭軍隊在諾曼底登陸,百年戰爭的戰火重燃,法軍節節敗退,在接下來充滿戲劇性的30年中,英國人逐漸控制了北起諾曼底、南抵盧瓦爾河畔的廣闊地區,在法國國土上建立起一個英格蘭人的王國,將法國的王冠置于英國人頭上,然而,曾經擁有壓倒性優勢的英軍卻在短短12個月內分崩離析,1453年時,英格蘭人在歐洲大陸僅剩加萊一處落腳點。本書的作者將帶領讀者重讀百年戰爭最精彩的30年,通過史詩般的戰斗、曲折的情節、形形色色的人物,探究讓雙方局勢逆轉的原因。這里有力挽狂瀾的圣女貞德、第一任和最后一任來自英格
本書從物質、制度、精神和藝術等層面描述了近代早期英國的宮廷文化,探討了英國宮廷的演變及其地位、宮廷文化與王權和政治的關系、宮廷文化與宮廷貴族的身份認同、英國宮廷文化與各國宮廷文化的橫向聯系以及與中世紀騎士文化的縱向聯系等問題。既為讀者提供一頓文化大餐,又能幫助讀者理解這一時期英國宮廷文化的歷史意義。
【拜占庭帝國】 公元286年,為了應對“三世紀危機”、破解帝國過于龐大帶來的治理難題,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將帝國一分為二,隨后又建立了四帝共治體制。之后一個世紀,帝國分分合合。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臨終前將帝國再次分割,帝國東西兩部分正式分道揚鑣。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隕落,而東羅馬帝國卻神奇地幸存。它將羅馬的肉體、希臘的思想和神秘主義的靈魂“三核合并”,脫胎換骨,成了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 帝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屹立千年,經歷了十余次王朝更迭,經受住了皇位大戰、軍閥割據、階級沖突、外部入
神圣羅馬帝國統治中歐長達千年,對德意志乃至歐洲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然而伏爾泰諷刺它“既不神圣,也非羅馬,更非帝國”,長久以來帝國成為政治軟弱和民族分裂的代名詞,但這種評價是否代表歷史的真相?神圣羅馬帝國究竟是什么?它如何運行?它為何能延續這么久?它又如何走向崩潰? 面對這樣復雜又迷人的研究對象,本書作者彼得·威爾遜嘗試超越民族國家視角,提供了獨樹一幟的觀察帝國的方式。他在更廣闊的歐洲史背景下,考察了帝國發展的重大階段,著重關注帝國從1495年開啟憲政改革到1806年解體的歷史,全面
城市紋章具有獨特的歐洲文化特征,是可識別的符號圖像藝術,作為裝飾圖形被廣泛運用于藝術領域和建筑領域。 該選題為一部介紹歐洲城市紋章及相關歷史文化的專著, 內容著重討論了城市紋章在公共藝術品、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中的運用,回顧市政廳發展史,討論城徽在建筑與城市空間上的應用實踐和表現手法,選擇具有公共機構特征的建筑紋章運用進行分析;具體討論在歐洲繪畫藝術史中城市紋章的符號意義,分析城市紋章在現代視覺符號傳播中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審美對圖形變化的要求,提升城市的視覺認知程度;城市球隊
城市紋章具有獨特的歐洲文化特征,是可識別的符號圖像藝術,作為裝飾圖形被廣泛運用于藝術領域和建筑領域。 該選題為一部介紹歐洲城市紋章及相關歷史文化的專著。內容回顧歐洲政治體系與城市紋章圖形的關系,探討城徽和歐洲城市規劃的公共性,闡述了城市紋章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重點論述了城市紋章在東西方交通史——“絲綢之路”中的專屬性象征意義,具有較高的學術文化價值和可讀性。 全書約45萬字。
本書以亞歷山大一世締造“神圣同盟”的過程為主線,輔以對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的政策描述,解讀了拿破侖戰爭后的歐洲格局,分析了亞歷山大一世的心態轉變歷程,以及美國、英國、俄國之間的利益糾葛,詮釋了沒有具體內容、僅憑兄弟友愛結盟的“神圣同盟”為何會遭到反對,以及美國為何從孤立主義轉向門羅主義。
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從希臘本土延伸到印度次大陸,他的死引發了長達四十年的戰爭,其間歐、亞、非三個大陸上充斥著刀光劍影、陰謀詭計和王朝聯姻。當男人們在戰場上廝殺時,以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婭斯為代表的王室女性們卻在深宮內院里策劃陰謀。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野蠻的戰亂時期,仍然不乏璀璨的文化成就,繼業者不斷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最終使其在從地中海到阿富汗的廣闊區域內占據主導地位,這便是所謂的“希臘化時代”。 《裂土稱王》一書通過快節奏的敘述,捕捉了這個動蕩時代的光影,重現了一直身處亞歷
本書著眼點是歷史中各層面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之間的動力結構,讓歷史變得鮮活起來。因此,作者聚焦于中世紀本身,力圖摘掉后人的濾鏡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主要內容包括:觀察中世紀的新視角、羅馬及其在歐洲西部的后繼者,500—750、東方的危機與轉型,500—850/100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