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作者的小傳,2015年1月在臺灣初版,從作者童年經歷分析開始,到其抗擊癌魔成功為止,健康與疾病的較量、思想與行動的反思、感恩與批判的并行,展示了作者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個性。其22年的癌癥存活期,實乃不幸中之萬幸。其對待人生的樂觀態度,放下一切、甘當農夫的勤奮,激勵人們正視生命、正視健康。
本書作者在三年多的時間里,曾數十次與侯仁之對坐長談;并沿循他早年的足跡,三赴天津衛、兩至張家口、一赴江西鯉魚洲,進行實地考察;還用了一年的時間自學歷史地理學,以圖正確理解其學術思想。全書圖文并茂,作者從實地拍攝的數百張照片中全新甄選出的圖片、作者的手繪畫作與侯仁之及其家人所提供的珍貴照片、取自侯仁之的著作的部分插圖等交相輝映,既反映了侯仁之人生歷程中的主要時空地點的變換,又逐步展現了作者邊走、邊讀、邊寫、邊想的獨特風貌。
本書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作者是劉禹錫研究專家,對劉禹錫有很深的了解和研究,寫過很多有關劉禹錫的論文和著作。該書是作者劉禹錫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亦是作者劉禹錫研究新的里程碑,以文學和詩意的語言,用八個章節25萬余字的篇幅,重新描繪了劉禹錫作為官員、普通人,尤其是在唐詩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詩人那跌宕起伏、極具戲劇性的一生,對作者生平嚴謹考證,提出不少新見,使得該書既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亦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可謂雅俗共賞。
本書傳主周有光(1906—2017),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語言學家。他成就斐然、著作等身,蜚聲海內外。他的一生,歷經了晚清以來的中國近代、現代、當代歷史。他是中國百年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無論他生命的長度、成就的高度、思想的廣度和影響的深度,都堪稱中國學術史上的奇跡。他是資中筠、葛劍雄、黃永玉、易中天等眾多名人共同尊崇的智慧大家……
這是一部構思精巧、史料珍貴、與眾不同、圖文并茂的周有光傳記。作者十年磨一劍才得以寫就本書,經傳主周有光先生生前親自審閱并為書名題字
《勇者樂海/中國海洋符號》分為六個部分:“秦皇漢武,巡海拓疆”、“文化使者,劈波斬浪”、“七下西洋,文明遠播”、“謀海濟國,實業興邦”、“民族英雄,捍衛海疆”,從早期海洋意識的覺醒、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海外貿易、謀海興邦、捍衛海疆等幾個方面譜寫了他們不畏艱險、勇于探索、開拓海洋的精神,帶領讀者讀史品人,以古知今,以史為鑒,逐步實現中國海洋強國之夢。
《母儀天下:孝莊皇后(上下兩冊))》從屬于《中國歷代風云人物》叢書。孝莊皇后為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本名布木布泰。她嫁與皇太極為側福晉,受封為永福宮莊妃,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她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見證了清軍入關和皇太極、順治、康熙登基等重大政治轉變,為三代皇帝出謀劃策;她與清初攝政王多爾袞周旋,最終確保了順治的皇位;她在康熙除鰲拜、平三藩、統一臺灣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先后輔佐了“四代”帝王;她雖與兒子順治頗有芥蒂,至死仍不能
楊靖宇(19051940) 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河南省確山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后,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在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獨
劉金標,1934年出生于中國臺灣地區。他自1972年開始創業,目前是臺灣巨大集團的創始人,并打造出全球知名自行車龍頭企業捷安特,他本人也被譽為“臺灣自行車業教父”。捷安特是目前全球營業額高、經營績效佳的自行車品牌。此外,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臺灣地區目前將每年5月設為“臺灣自行車月”。 十年前,劉金標因患呼吸中止癥、靜脈血栓炎、椎間盤突出等諸多疾病,毅然決定用騎自行車的方式恢復健康。通過艱難的嘗試以及不斷的努力,2007年,劉金標以73歲高齡首次完成臺灣自行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獨立領導一個大戰略區與敵、偽、頑三股勢力周旋、斗爭,創造了諸多戰斗戰役范例——韋崗伏擊戰、水西村保衛戰、黃橋戰役、車橋戰役、南坎戰役、天目山戰役、邵伯高郵戰役等,軍事才能嶄露頭角,軍事思想日臻成熟、完整,在發展部隊和由地方游擊化向野戰、運動戰的正規化戰役轉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以粟裕回憶及軍事著作及其戰友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口述回憶為基礎材料,將自粟裕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至蘇中抗日戰爭最后一個戰役——邵伯高郵戰役的戰
《孤獨百年:張學良的思想人生》作者運用國內外的大量歷史檔案、學術研究成果及張學良*權威的口述史料,引經據典,多角度、全方位地詳細說明張學良愛國思想的產生過程、表現及影響。該著既是風格別具的傳記,更是思想評傳;具有視角新、史料新、觀點新之特征,填補了張學良研究領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人們可能會問,作為東北王的長子,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他何來孤獨?如果從其顯赫的家庭出身和社會地位看,他確實沒有理由孤獨,也不可能孤獨。但當你走近張學良,特別是走進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