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立足新發展理念,將生態經濟學理論、系統耦合理論等經典理論與黃河流域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從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個子系統出發,構建黃河流域發展指數綜合評價體系,動態監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黃河流域發展指數情況,以全面、客觀反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情況,并精準識別黃河流域發展指數的關鍵制約因素,深入把脈薄弱環節,找準政策發力點,對于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協同高效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戰略意義。
本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論述為依據,從“一帶一路”的理論內涵、指導意義切入,聚焦中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梳理了新時代中非雙方在政治互信、經貿交流、安全合作、文明互鑒等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內容涵蓋中非國際產能合作、貿易合作、金融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健康衛生合作、數字經濟合作、海洋經濟合作等議題。本書案例豐富,數據翔實,全面解析了“一帶一路”倡議深度對接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所釋放出的巨大發展動能,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推動構建新時代中非命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非洲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區域板塊和合作伙伴。從開始的探索到取得初步成效再到現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非“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本報告旨在梳理、總結十年來中非“一帶一路”合作的成效和問題,并就進一步推進中非“一帶一路”合作提出愿景和政策建議,為新時代提升中非“一帶一路”合作水平而助力。本報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非“一帶一路”合作,從總體上總結梳理中非開展“一帶一路”合作之路;第二部分是中國與摩洛哥“一帶一路”合
本書在對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變遷的梳理基礎之上,利用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運用理論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考察并分析了中國城鎮家庭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狀況,并進一步分析了女數量不同、資產狀況不同、成員職業不同城鎮家庭的異質性,以及中國家庭中代際扶持因素的中介效應,從而探究生育政策對中國城鎮家庭消費結構的影響。
本書是“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研究”叢書的其中一卷。全面抗戰時期,云南成為大后方,經濟建設的廣度和力度前所未有,極大地改變了云南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貌,在云南經濟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當以一個完整的時段來看待,從而窺知局勢變化與政策因素在云南這樣的邊疆省份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卷從時局因素與地域環境角度,分析和研究了其對于全面抗戰時期云南經濟開發與經濟建設的影響,以及經濟政策與經濟開發活動深刻反映時局與地域互動作用的相關內容。
在短短四十年里,深圳由一個邊陲小鎮成長為國際領先的創新熱土,塑造了人類城市發展歷史的奇跡。是什么推動了如此驚人的經濟增長?深圳是否走出了一條區別于經典 “硅谷模式”的“深圳模式”?進入新科技技術革命時代,深圳如何續寫出更多、更精彩的“春天的故事”?這些將成為深圳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本書俯瞰全球近半個世紀以來創新格局的嬗變,從全球產業鏈和全球創新網絡的角度解讀深圳創新從跟跑到并跑與領跑并存的非凡追趕歷程。本書從國內
《共富之城》是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嘉興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開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共同富裕的嘉興智慧”課題的最終研究成果,包括總論和八個專題章節,總論旨在論證以城鄉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嘉興經驗的現實意義、可推廣性及其具體做法,八個專題章節包括城鄉融合發展歷程、要素合理流動、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融合發展、社會治理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一體化、走向共同富裕的戰略選擇等方面內容。
本報告重點從民營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角度,回顧總結“兩個健康”理論在溫州的最新實踐及其全國推廣情況。本書分報告介紹溫州三個“一號工程”建設情況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情況。2023年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和“地瓜經濟”體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數字經濟創新提質、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和“地瓜經濟”提升能級是對溫州民營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新的具體要求。溫州在建設三個“一號工程”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著數字技術帶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不斷突破,對創新領域的研究已經從“孤立創新”向“創新系統”和“創新生態”轉變。區域創新生態系統(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是生態系統的一個經濟學“隱喻”,其內涵是通過借鑒自然界生態系統共生、協同和演化規律,形成
本書從現代國家與其邊緣的互動關系出發,從地理政治、空間格局、經濟發展、市政建設、社會心態等方面對1872~1949年的蘭州城市發展進行了深入考察。近代蘭州從“秦西極邊郡”到“中國中心”的轉變,鮮活展現了邊緣社會參與和推動現代國家構建的歷史實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自在向自覺轉變的集中體現。“蘭州中心說”也是對中國廣大西部疆域價值的“發現”和“創造”。回顧這段歷史,對于擴展中國發展的戰略回旋空間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