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傾向于用幾場重要的交鋒來衡量戰爭的贏家和輸家,而在這些交鋒中,會戰的結果總是清晰明了,因此它們可以被認為是“決定性的”。馬拉松、坎尼、圖爾、阿金庫爾、奧斯特利茨、色當、斯大林格勒——作為扭轉局勢的轉折之戰,它們在戰爭文學和我們的想象中回響。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正如卡塔爾·諾蘭在這部巨著中所展示的那樣,重大戰爭的勝利通常是由其他方式決定的。即使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邊倒的會戰,也不一定能決定戰爭的結果。諾蘭還對軍事“天才”這一古老的概念提出挑戰——即便這一稱號的主人是亞歷山大、腓特烈、拿
華沙條約組織與經濟互助委員會作為冷戰時期形成的軍事集團和經濟合作組織,反映出蘇聯與東歐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特殊同盟關系,也是以美、蘇兩國為首的兩個陣營相抗衡的產物。隨著冷戰的結束,這兩個組織已經解散,但區域性的安全問題,乃至影響人類命運的世界格局如何變化,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本書依據已經解密的檔案文獻,對這兩個組織形成的歷史背景、運作機制及其使命的終結,做了較為系統的介紹,以供讀者追溯歷史、關照現實。
本書針對北約在美蘇冷戰中的政治指導思想與方針、安全戰略概念等展開研究,系統考察北約政治與安全戰略的成因、內涵、特點以及影響,不僅總結冷戰時期北約各種政治與安全行為,而且探討北約政治與安全戰略所依托的文化、邏輯以及方法論,梳理其基本脈絡與規律。全書結合國外北約研究最新動態,運用辯證唯物史觀,破除西方學者為北約鉤織的神話,提出具有中國話語和認知特點的北約研究方法與觀點,為更準確、深入認識北約提供了有價值的學術資鑒。
本書為《裝備試驗鑒定系列叢書》之一,主要研究外軍裝備試驗鑒定的基本概念、發展演變、主要類別、組織管理、政策法規、基本流程、組織實施、試驗資源、數據管理、安全管理、發展趨勢等。對于外軍現階段的試驗鑒定情況作了很詳細的介紹,對于我國的行業發展有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
本書為《裝備試驗鑒定系列叢書》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研究裝備性能試驗的基本概念、指導思想與原則,以及試驗內容、試驗分類、試驗管理、組織實施、技術與方法、數據管理、試驗資源等,書稿內容采取軍地結合、多方參與的方式組織實施,為軍地相關部門開展裝備試驗工作提供初步支撐。
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出版的關于軍事力量與外交影響力之間關系的一本學術著作。作者從經濟學學者的視角,運用博弈理論,探究了國家如何運用討價還價的力量并利用這種力量維護和平或者威脅發動戰爭的,作者稱之為“暴力外交”。這是一種國家間外交溝通的方式,既屬于強制外交,也是一種軍事技術。同時這種“暴力外交”也在向對手發出信號,目的在于影響決策。本書全面審視了軍事力量在核武器時代作為一種威懾力量而不是實際應用力量這一議題,重點關注了軍事能力是如何被作為討價還價的權力來使用的。本書是謝林運用博弈理
回眸人類戰史長河,精彩絕倫的戰例、獨具匠心的戰法猶如戰爭華彩樂章中激蕩的旋律和音箱,凝聚著無數英雄的心血與智慧,閃耀著穿透歷史時空的思想之光。本書作者是長期工作在軍事教育戰線,擔負軍事歷史教學任務的老兵,他結合多年的學習感悟和工作實際,從世界近代海戰史中選擇了10場經典的外國海戰戰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力求圖文并茂給讀者呈現這10場海戰的原貌。本書史料豐富,突出客觀性、啟發性、易讀性。
《加里波利戰役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中東戰場的經典戰役——加里波利戰役。本書首先使用布羅代爾的長時段理論探究該戰役產生的歷史原因和背景,然后分階段分析戰役的進程,對奧斯曼帝國的取勝原因進行探析,最后總結戰役的歷史影響。本書認為戰役深刻影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英國政局因此戰發生變動,同盟國集團因此戰暫時獲得戰爭優勢。沙皇俄國因此戰被同盟國徹底封鎖,國內政治經濟危機加劇,走向二月革命。戰役改變了土耳其民族的歷史命運,推動了改變中東歷史的阿拉伯民族大起義的爆發。戰役還刺激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點整。 離德國首都東部不到62公里的地方,漲水的奧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紅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戰斗即將打響,蘇聯人對希特勒第三帝國發動的*后進攻開始了。柏林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將化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徹底焚毀的廢墟。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上的一場終極惡戰。這一次,被復仇沖昏頭腦的士兵將槍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雙眼換一只眼,一池血換一滴血。這場戰役給柏林帶來了毀滅性創痛。它不僅導致納粹利維坦巨獸的垮臺,也為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