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并為作家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小說主人公貧窮的大學生拉斯科利尼科夫鋌而走險,殺死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還順帶殺死了碰巧看到這一切的老太婆的妹妹。盡管有自己的一套殺人理論,他仍在自身罪惡感的折磨下,受盡痛苦。最后,他在索尼婭的規勸下投案自首,決心用人間的苦難來洗凈自己的罪孽與靈魂。
我的生活還從未像現在這樣幸福過!……我竟然在監獄里得到了幸福,這是不是很有意思?
主人公法布里斯英俊單純,出身上層貴族家庭,耽于幻想,崇拜拿破侖,只身前去參加滑鐵盧戰役,吃了不少苦,灰溜溜回到意大利。在一次爭風吃醋的爭斗中,他殺死了情敵,被對立派投入監獄。他在獄中愛上了監獄司令官的女兒克萊莉婭,品嘗到極致的幸福……《巴馬修道院》圍繞主人公法布里斯的遭遇探索了生存的核心問題,即如何既活得幸福又不喪失個人尊嚴。無論從作者自己
擊垮日常的驚變,總在瞬間發生。 10月下旬,冷冽的午夜過后,睡不著的珍心心念念在等她17歲的兒子托德回家。 托德的身影終于從街道那邊出現。珍欣喜地注視他走近,卻意識到,他并不是在走向自己——他經過了珍,走向路燈下的一個人。 托德的手里帶著武器。 珍眼睜睜看著她最珍愛的陽光寶貝,剛滿十八歲,稚氣未脫,就在自家門外,殺死了一個陌生人。那是誰?為什么? 托德立刻被捕,人生毀于一夕。 珍阻攔不了一切的發生,疲憊至極之下,絕望地睡著了。而當再次醒來,她驟然發現,托德揉著惺忪的睡眼,從
一部是跟自己的心靈親切交談的產物,是對自己的心靈的分析和解剖。
本書是比利時導演香特爾·阿克曼唯一一部純文字作品,以作者陪伴母親度過她生命最后一段時光為主線,穿插講述了作者對親密關系的復雜體會、作為獨立女性電影人的成長經歷,以及猶太血統給家庭帶來的傷痛回憶。全書以自傳式的筆法寫成,口語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現出平靜日常下的刺與愛。書中亦附有多幅阿克曼的家庭照片與其所導演的電影畫面,與阿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應,構成影像與文字的深入聯系。
薩姆就是人群中最普通的那類人:家境平平,但她已然對生活非常感恩了——她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依靠她的丈夫和孩子。如今的她正陷落在人生的谷底,每一天都要祈禱這不會是最差的一天,她不至于要從此一無所有。 妮莎就是普通人遙不可及的那類人:家境的優渥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衣食無憂,想去地球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實現。然而當丈夫突然提起離婚訴訟后,這一切榮華就將她拒之門外。 這兩個生活圈層完全不同的女人,無心相遇又交錯。兩個被錯拿的包,一雙被轉移的鞋,讓彼此的生活同時掀起風暴。 驕傲的妮莎決定繼續
本書主要探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小說中的規訓與覺醒這一話題,借助福柯的規訓理論,選取石黑一雄的四部小說(《遠山淡影》《浮世畫家》《長日留痕》與《別讓我離開》)作為文本分析的對象,探討個體在宏觀與微觀層面受到的規訓,以及個體在規訓之下的覺醒。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通常也被認為是作者文學生涯的巔峰之作。該書改編自一樁真實的弒父案,描寫老卡拉馬佐夫同三個兒子之間的尖銳沖突,以及弒父案件的法庭審判。整部小說有兩個層次:從表面上看這是一樁弒父案,而受害人的幾個兒子在某種程度上有串謀之嫌;但深層次上,這是一幕關于人精神的戲劇,講述了一個情欲、信仰、理性與自由意志間的道德角斗。作品展示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劇主題。
在不同時期,他有過四個名字。這其中可以看出一種好處,因為人的一生并非一成不變。有時候人生各個階段之間共同之處很少,少到會讓人覺得它們仿佛是由不同的人度過的。這種情況下,要是所有這些人都叫一個名字的話,那才不能不讓人感到奇怪呢……
本書是俄語文學大師安德烈·普拉東諾夫的中篇小說集,收錄《原始海》《波圖坦河》《捉摸不透的人》《葉皮凡水閘》4部作品。
其中,同名小說《原始海》是普拉東諾夫生前未能問世之作。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強電工程師尼古拉韋爾莫深入俄羅斯東南部的草原,在國營畜牧場大展手腳,希望使用電弧技術鉆探地下的原始海,用地下水將干旱的草原變成適合畜牧業的富饒土地的故事。主人公和他的同伴意圖用技術改變自然規律、改造宇宙,從而實現全人類的幸福。
普拉東諾夫怪誕而奇崛的語言創造了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