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時期,他有過四個名字。這其中可以看出一種好處,因為人的一生并非一成不變。有時候人生各個階段之間共同之處很少,少到會讓人覺得它們仿佛是由不同的人度過的。這種情況下,要是所有這些人都叫一個名字的話,那才不能不讓人感到奇怪呢……
《松木的清香》是萬瑪才旦遺作小說集,收錄和整理了作為小說家的萬瑪才旦在文學創作的不同階段具有重要意義的代表篇目,如生前尚未出版的的小說遺作《松木的清香》、小說創作處女作《人與狗》、漢語小說成名作《流浪歌手的夢》、電影《尋找智美更登》的同名小說等……其中篇目經由萬瑪才旦之子、青年導演久美成列編選確定,以久美成列和陳丹青撰寫的懷念文章為序言和跋,力圖還原一個真實赤忱、才華橫溢、天真悲憫的**作家及其文學遺產。坐飛機而來被寄予眾望的外來種羊,一生尋找夢中姑
有一天,我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渴望,一種想要親近大地的急切需求。于是,我決定每天去做園藝。經歷了三次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我在被我稱為秘苑的花園里侍弄花草已有三年。在花朵競相開放的花園里駐足停留,使我再次變得虔誠。在眼前這本書中,某些字句是在祈禱,在告白,在對大地和自然進行愛的告白。大地不是死的、無生氣的、沉默的存在,而是一個善言的生命體,一個生機勃勃的有機體。就連石頭也有生命。今天我們恰恰正在殘暴地利用它,蹂躪它,并由此徹底摧毀它。大地發出請求,要我們愛護它,善待它。“愛護”在詞源上與“美”
《我的皮村兄妹》是目前國內面對具備勞動者和文學創作者雙重身份的基層打工者的人生故事,展開全景式描繪的非虛構作品。如果說《我在北京送快遞》和《我的母親做保潔》是對某一類勞動者的精神世界展開書寫,那么《我的皮村兄妹》則是對當下勞動者文學、新打工文學的一次整體性書寫。作者袁凌是目前中國非虛構文學領軍人物,亦是皮村文學之家的創始人之一。他用七年時間,多次進入皮村生活,在深度了解十多位工友從務工到成為文學創作者的命運轉折過程后,完成本書。
本書介紹早期德國浪漫主義背后的哲學思想——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以及政治學——并展示它與這一期間的文學、文藝批評以及美學的相關性。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文藝批評以及美學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同時期的形而上學、認識論以及倫理學等哲學問題卻遭了普遍的忽視。然而,前者只有通過后者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因此,針對主流學界將浪漫主義運動看作一場文藝學意義上的美學運動,拜澤爾強調浪漫主義運動中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優先性和主導性地位。另一方面,針對流行的后現代解釋方法,拜澤爾采用的是傳統的解釋學
本書主推“差異即對話”命題,一方面意在反對某些后現代和后殖民理論家之固執于絕對的不可言說、絕對的他者,以文化差異和特色拒絕異質文化的進入,拒絕文明互鑒、文明對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解構價值觀上的西方霸權主義,將西方價值地方化、語境化、文化化,而其最終目標則是期以形成“價值星叢”或“文化星叢”。其他篇章多是對文化理論、文學理論以及美學等領域的一些新現象和新問題的探討,追求學科內、學科間與超學科之價值。
玄學是魏晉南北朝的主流學術思想,對整個時代的文藝批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文藝本體論、文藝價值論、批評方法論和審美趣味論等方面。玄學的“有無”之辨引導了士人思考文學、繪畫等藝術的本體問題。玄學關于天人關系的討論也為士人設計了理想人格,審美主體的精神人格及主客體交融過程中的審美體驗不斷變化,呈現出從“得意”到“自適”的發展特點。而玄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辨名析理、得意忘言的方法,不僅提高了東晉南朝文藝批評的思維水平,也在邏輯方法上成為文藝理論著作的撰寫與體系建構范式,促成了“才性”“本末”“意
生態馬克思主義批評是研究文學、人類、自然、階級、社會、文化之相互關系的批評,是環境正義生態批評的重要流派。其理論基礎是生態馬克思主義,批評策略和批評目標是質疑、解構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解決危機的出路是建設生態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社會。其批評內涵包括:對資本主義內部因素諸如技術理性、異化消費、經濟理性的批判,對資本主義制度諸如“控制自然”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生態帝國主義的批判,對馬克思生態自然觀的倡導、對生態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希冀和倡導等方面。其文學實踐包括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批判生態
西南聯大文學是1940年代特殊的文學形態,是文學教育與文學創作緊密結合的特殊成果。在校園中,教師的教學與個人創作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與習作生產互為因果,高校的學術化視野促進了新文學理念的構建,使文學教育進一步成為直接影響其文學生產的決定性力量。本書從西南聯大文學教育的內部出發,從對史料的梳理和解讀入手,從通識課、寫作課、專業課和課外活動四個方面考察西南聯大文學的特殊性及其對中國新文學發展的重要意義。校園文學教育和校外社會環境是決定西南聯大文學品格的雙重因素。戰爭使象牙塔中的師生與民眾合為一體,外
本書主體分六個部分,對群星閃耀的中國詩詞進行了選評。 六個部分是:一、從《詩經》到唐;二、唐;三、宋;四、元明清;;五、斷想和補綴。 選評過程中突出了五個重點:一、既關注典型作家和作家的典型作品,也不遺漏歷史長河中個別新鮮的案例。二、注重詩詞作品和閱讀者的體驗,即中國詩歌傳統的“比”和“興”。三、突出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如唐、宋詩人、詞人圍繞長安的作品分析;部分詩人在某一特定地域的作品分析等。四、在分析過程過程中還重點關注了每一名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分析。五、行文中兼顧了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論家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