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全球第一部關于鋰氟化碳一次電池的專著。本書主要介紹了鋰氟化碳一次電池的特點、研究現狀和需要關注的問題,針對鋰氟化碳一次電池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極、負極、電解質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闡述了鋰氟化碳一次電池的制作及表征方法,概述了鋰氟化碳一次電池的工程應用情況,探討了鋰氟化碳一次電池的發展方向。本書內容詳實、圖文并茂,同時考慮了學術界和實業界的不同關注點,既有學術性描述,滿足學生和老師的需求,又講述了實用化的工藝和應用,對鋰氟化碳一次電池學術研究及產業發展均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基于對廢棄材料的再次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目的,本書以纖維狀或粉末狀木材剩余物材料、再生膠或廢膠粉等廢舊輪胎橡膠和天然橡膠為原料,采用橡膠混煉、開煉和硫化成型加工工藝制備木材橡膠復合材料,探索不加膠黏劑制備木材/橡膠復合材料(Wood/Rubber Composites, WRCs)的工藝技術,探討物理、化學等改性方法對改善木材纖維或木粉在橡膠基體中的均勻分布和界面結合性的影響。
本書由北方工業大學工業互聯網團隊編寫,分為四大部分15章,分別探討了工業5G網絡、TSN技術、工業5G與TSN協同技術及其在遠程駕駛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場景化應用,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參考資料,旨在推動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和技術發展。
本書還以航空、航天、航海等若干典型高端制造業為例,研究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和行業發展瓶頸的關系,提出促進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前沿領域發展的政策建議。本書為相關領域戰略與管理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研發人員及高校師生提供了研究指引,為科研管理部門提供了決策參考,也是社會公眾了解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發展現狀及趨勢的重要讀本。
粉體加工技術應用從單純的非金屬礦物逐漸擴展到冶金、化工、建材、礦業、輕工、食品、醫藥、機械、農業等部門,貫穿了幾乎國民經濟的各方面。超細化僅僅是粉體加工技術之一,超細粉體原料的應用領域遠沒有拓展,有很多空白的領域需要去開發,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將形成新的技術創新點。食品粉體工程技術是指將粉體加工技術與相關食品科學的理論應用到具體的粉體加工生產部門中所形成的綜合知識和手段。該書的內容主要介紹了食品粉體的概念、食品粉體的制備技術、粉體的物理化學性質及相關的檢測技術,撰寫了粉體包裝技術及粉體的安
本書是關于有機顏料清潔生產技術原理及應用的一本專著,匯集了著者近年來在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相關文獻的最新研究進展。書中從人類對色素的樸素認知和利用入手,梳理了染(顏)料的開發與發展歷程,介紹了清潔生產模式下有機顏料生產從合成到最終顏料化各階段減排增效的技術原理和優化路徑、有機顏料表面改性及顏料化處理方法和原理;重點介紹了著者在核/殼結構無機-有機復合顏料制備理論、技術及應用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本書還以典型染(顏)料中間體生產廢水為例,對高含鹽難降解有機廢水資源化工藝技術進行了介紹。
天然杜仲膠產于杜仲樹,杜仲樹是我國特有樹種,杜仲膠包含于杜仲的果、皮以及葉中。杜仲膠分子結構式為1,4反式聚異戊二烯,由于分子結構的規整性,杜仲膠常溫下呈塑料態。杜仲膠有著優異的耐海水性、具有較高的耐疲勞性、較低的動態生熱以及較好的耐磨性。杜仲膠由于其結構含有雙鍵,故可進行環氧化、磺化等功能化改性,進而通過接枝制備自修復材料和膠粘劑材料;與熱塑性材料、塑料共混可制備TPV材料與形狀記憶材料;同時可制備功能涂料和電磁屏蔽材料等功能性材料,通過各自的相關表征分析,獲得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本書結合作者
本書是一部關于金屬納米材料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研究專著,作者基于其近20年的研究基礎,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納米材料中的應用。本書內容涵蓋了分子動力學軟件的開發、分子動力學模擬結果的分析方法、金屬納米材料穩定性研究、金屬納米材料加工的分子動力學模擬、金屬納米材料的形變以及納米力學等方面的系統介紹。本書的亮點之一在于,作者在介紹金屬納米材料的形變時,詳細描述了納米材料的失效的統計研究方法,提出了化學納米工程學、統計物理化學等新概念。同時將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計算機技術引入到材
本書全面介紹使用Verilog進行RTL設計的ASIC設計流程和綜合方法。本書共20章,內容包括ASIC設計流程、時序設計、多時鐘域設計、低功耗的設計考慮因素、架構和微架構設計、設計約束和SDC命令、綜合和優化技巧、可測試性設計、時序分析、物理設計、典型案例等。本書提供了大量的練習題和案例分析,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
本書是高等機械系統動力學的疲勞與斷裂部分,全書共6章。第一章是損傷、疲勞與斷裂概述。第二章是金屬損傷理論,包括損傷理論基礎、脆性與韌性損傷理論、蠕變損傷理論、疲勞損傷理論、各向同性損傷理論、各向異性損傷理論、細觀損傷理論和層合復合材料的損傷分析。第三章金屬疲勞理論,主要有材料的彈塑性本構關系、材料的多軸循環應力應變特性、多軸循環應力應變關系、多軸疲勞裂紋的擴展機理與損傷參量、多軸疲勞損傷累積模型、多軸疲勞壽命預測方法、疲勞裂紋的擴展特性 、高溫多軸疲勞特性。第四章的金屬疲勞理論,包括線彈性裂紋理